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糖耐量檢查正常值】糖耐量檢查正常值是多少

【糖耐量檢查正常值】糖耐量檢查正常值是多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糖耐量檢查正常值

一般正常人的糖耐量標準爲:

1、空腹血糖 正常值範圍:3.9-6.1mmol/L

2、1小時血糖 正常值範圍:<11.1mmol/L

3、2小時血糖 正常值範圍:<7.8mmol/L。

4、3小時血糖 正常值範圍:下降在空腹值。

如果空腹血糖≥7.8mmol/L或餐後血糖≥11.1mmol/L,基本上可以確診爲糖尿病。正常人空腹血糖波動範圍爲3.9-6.1mmol/L,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後3小時血糖值差越小越穩定,反之則不穩定。

如果是孕婦血糖會和正常人有些差異:

孕婦血糖糖耐量正常值(75克OGCT):

1、空腹血糖 正常值範圍:≤5.1mmol/L

2、1 小時血糖 正常值範圍:≤10.0mmol/L

3、2 小時血糖 正常值範圍:≤8.5mmol/L

以上三項中任何一項的值達到或超過臨界值即可診斷爲妊娠糖尿病。

【糖耐量檢查正常值】糖耐量檢查正常值是多少

糖耐量檢查注意事項

1、試驗前3天,每天進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少於200g~300g,否則可使糖耐量減低而出現假陽性。對有營養不良者,上述飲食應延長1周~2周後才能做試驗。

2、試驗前應禁食10小時~16小時,可以喝水,但試驗前一天起及試驗時禁止喝咖啡、喝茶、飲酒和抽菸cC3cC9fO5cO1。

3、試驗前避免劇烈體力活動,試驗前病人至少應靜坐或靜臥半小時,並避免精神刺激B2cE8fI4cD0l。

4、如遇急性心肌硬死、腦血管意外、外科手術等應激狀態,或有感冒、肺炎等急性病,都可使糖耐量減低.需等病情完全恢復後再做試驗1cG7fG3cE9lC。

5、許多藥物如水楊酸鈉、煙酸、口服避孕藥、口服降糖藥等,均可使糖耐量降低,在試驗前應至少停用3天~4天。

6、應停用可能影響血糖的藥物一段時間,如影響血糖測定的利尿劑、糖類皮質激素(可的鬆一類藥物)以及口服避孕藥等。

7、試驗前空腹10—14小時,也就是說前一天必須進晚餐,但入睡後就不要再吃東西了。

8、試驗中服用的葡萄糖水濃度不應過高或者過低,一般來說75克糖粉溶於300毫升溫開水就可以了,糖水要在5分鐘內服完。


9、要準時抽血、留尿。

【糖耐量檢查正常值】糖耐量檢查正常值是多少 第2張

糖耐量檢查的意義

如果糖耐量試驗服糖後2小時血糖介於7.8至 11.1毫摩/升,表明機體糖耐量能力減低,也就是說身體對糖的吸收和利用比正常人差了。 糖耐量減低無明顯不適感但一定不可掉以輕心。

當人體糖耐量略有減低,大多數人可能並無明顯的不適感,所以許多人不重視,也不採取任何治療手段。有人說:“人上了年紀嘛,血糖肯定要高一些,又沒確診我是糖尿病,不痛不癢的幹嘛要治?”對於這種僥倖心理,專家指出,糖耐量減低者雖然還不能被扣上糖尿病的帽子,但往往意味着胰島功能已經出現不正常,他們發生糖尿病的危險性比正常人高出100倍,被稱爲糖尿病的後備軍。這部分後備軍最後將出現三種結果:一種是正式加入糖尿病人的行列;另一種是維持現有狀態不變;還有一種是通過積極治療或飲食運動調理恢復正常。而研究結果表明,糖耐量減低者若不治療干預,近67%的患者可轉變爲糖尿病。

正常人在進食米、面主食或服葡萄糖後,幾乎全被腸道吸收,使血糖升高,刺激胰島素分泌、肝糖元合成增加,分解受抑制,肝糖輸出減少,體內組織對葡萄糖利用增加,因此飯後最高血糖不超過10.0mmol/L,且進食或多或少血糖都保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範圍內。這說明正常人對葡萄糖有很強的耐受能力,即葡萄糖耐量正常。但若胰島素分泌不足的人,口服 75g葡萄糖後2小時後超過7.8mmol/L,等於或小於11.1mmol/L,說明此人對葡萄糖耐量已降低。

總之,糖耐量低減的危害性需要引起警惕,對其進行綜合干預治療,可以使之更多的逆轉爲正常血糖,減少向糖尿病的轉變,並且能夠保護血管,減少併發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

預防意義:

1、糖耐量降低:表現爲血糖增高幅度高於正常人,回覆到空腹水平的時間延長。如:糖尿病;甲亢、垂體機能亢進、腎上腺機能亢進;胰腺炎、胰腺癌;嚴重肝病和糖原累積病。

2、糖耐量增高:空腹血糖值正常或偏低,口服糖後血糖濃度上升不明顯,耐量曲線平坦。多見於內分泌功能低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和垂體功能低下。

3、遲滯性耐量曲線:口服葡萄糖後在正常時間內可回覆到空腹水平,但有一個明顯增高的血糖峯值,往往超過10mmol/L,這種情況以後可能發展爲糖尿病。

【糖耐量檢查正常值】糖耐量檢查正常值是多少 第3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