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中醫養生 >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

藥性:苦,微寒。入肝經。

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對血熱瘀滯之證尤爲適宜。專人肝經,「能瀉肝家火」,凡「暴赤眼者,或洗或服,皆當用赤芍」(《本草約言》)。

1.治營血分證-迫血妄行所致的斑色紫暗,吐血衄血等

本品苦寒清熱,入血分,能清熱涼血,其功用與牡丹皮相似而力稍遜。對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所致的斑色紫暗,吐血衄血等。二者常相須爲用

2.治血瘀證-肝鬱血滯之脅痛、跌打損傷,瘀腫疼痛等

本品「能於血中活滯」(《本草求真》),其活血散瘀功似牡丹皮相而力勝,尤善止痛。「故有瘀血留着作痛者宜之」(《本經逢原》)。因其「能涼血逐瘀」(《本草求真》),故尤宜於血熱瘀滯之證。若治肝鬱血滯之脅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同用,如赤芍藥散(《博濟方》)。治血滯經閉痛經,癥瘕腹痛,可配當歸、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如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與乳香、沒藥等同用。本品既能清解熱毒,又能散瘀消癰,故可用於熱毒癰腫瘡瘍,常配金銀花、白芷、天花粉等,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良方》)。

3.治肝經熱盛之目赤腫痛

本品苦寒,入肝經,「專瀉肝火」(《藥品化義》),能「除熱明眼目」(《藥性解》)。適用於肝經熱盛之目赤腫痛,目生翳障,常與菊花、決明子等配伍。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赤芍藥理作用

1.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赤芍具有顯着的抗凝血作用。赤芍水煎醇沈液於體外能顯着延長家兔血漿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凝血酶時間(TT),於10mg/ml濃度即有顯着作用,並隨濃度增大而作用增強。赤芍3g/kg靜脈注射,也能顯着延長家兔的KPTT、PT及TT,其維持最大藥效一半的時間約爲51分鐘,甲苯胺藍僅可部分拮抗赤芍延長TT的作用,而ATⅢ抗血清對赤芍的作用無明顯影響,表明赤芍抗凝有效成分可能大部分爲非多糖類物質,赤芍的抗凝作用不依賴於ATⅢ,而可能系對凝血酶的直接抑制所致。1mg赤芍約相當於2.0×103單位肝素的抗凝活性。赤芍煎劑也可顯着抑制大鼠血漿及纖維蛋白原凝固,500mg/ml可使血漿或纖維蛋白原不凝,表明對內源和外源凝血系統以及凝血酶均有濃度依賴性抑製作用還有實驗表明赤芍與紅花以等量配伍時具有最強的協同抗凝效果。赤芍總苷爲赤芍抗凝作用的有效部位。不同產地赤芍的抗凝血活性有一些差異,有研究種產地赤芍藥材中以道地多倫赤芍作用爲佳,野生的優於栽培的。

2.降血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對於高膽固醇飼料所致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赤芍浸膏5g生藥/kg口服,可顯着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及HDL2C,顯着降低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VLDL-C,並顯着降低TC/HDLC、TC/HDL2C、LDLC/HDLC和LDLC/HDL2C,給藥10周作用已明顯,連續給藥15周作用增強。高脂飼料所致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赤芍可使主動脈斑塊面積減少,並可見主動脈中膜所含總膽固醇、Ca及磷脂均顯着降低,血漿TXA2升高和PGl下降幅度明顯減少,變化出現的時間明顯後移,TXB2/6-酮-PGF1。比值趨於平衡,血漿LPO顯着降低井趨於正常,由於赤芍組兔血脂中HDL顯着升高而LD顯着降低,而血清Ca水平無明顯改變,表明赤芍抗動脈粥樣硬化的機制可能與改變脂蛋白組成、減少Ca2沈積於動脈壁、抑制LPO生成、調節TXA/PGl1平衡以及赤芍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cAMP等有關。此外,赤芍還有明顯的心功能保護作用。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第2張

赤芍用藥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

閉經者禁用。

血虛者慎服。

涼血宜生用,止血宜醋炒,活血宜酒炒。

①過量用藥可引起胃腸道不適等反應。

②血虛無瘀者、癰疽已潰者不宜用。孕婦及月經過多者忌用。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第3張

赤芍藥用選方

1、祛除面部的暗瘡:赤芍20g,綠豆50g,茯苓40g,紫花地丁15g,豬瘦肉150g鹽適量,各材料洗淨放入砂鍋,加水適量,大火燒開,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喝湯,食肉。

2、涼血去瘀、消腫止痛:赤芍10g,大棗10枚,紅茶5g。赤芍加水適量,燒開後加入大棗再煮10分鐘,加入紅茶即成。代茶飲用。

3、治赤痢多、腹痛不可忍:赤芍、黃柏各100g。將以上中藥研成細末,每服15克,水煎,去法,熱服。

4、治血痢腹痛:赤芍、黃柏、地榆各50g。將以上3味中藥研成細末,每服15克,水煎,去渣,不拘時服。

5、治女性血崩不止、赤白帶下:香附子、赤芍各等分,鹽適量。將香附子和赤芍研成細末,水煎,去渣,飯前服用,早、晚各1次。

赤芍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第4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