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美食文化 > 【莜麪栲栳栳的來歷】山西莜麪栲栳栳的來歷

【莜麪栲栳栳的來歷】山西莜麪栲栳栳的來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莜麪栲栳栳的來歷

莜麪栲栳栳,在內蒙古地區也叫莜麪窩窩,是山西北部高寒地區民間的家常美食,作爲雜糧小吃在飯店酒樓大受歡迎。其製法、名稱來歷,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間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攜家眷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特製了這種莜麪食品以款待。李淵問:“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稱,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辭海》)。唐寅有詩云:“琵琶寫語番成怨,栲栳量金買斷春。”看來當時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籠屜作答了。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住持。老方丈帶領衆僧赴任,路過靜樂縣,看莜麥初收,便把莜麪栲栳栳製法傳給當地。再後來這種民間麪食傳遍了晉、陝、蒙、冀、魯等地,成爲北方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間還有一種說法,相傳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這種麪食犒勞三軍,一舉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勞一詞流變而來。

此是民間傳說,但莜麪栲栳栳在山西民間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確實還有犒勞親朋貴賓之意。在雁北和呂梁山區,人們賦予吃莜麪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徵。每逢老人壽誕、小孩滿月或逢節待客,多以此進餐。山區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時,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謂夫妻白頭到老。年終歲末時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運亨通。

美食習俗多來源於地方物產與歷史傳承。大同廣爲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四十里莜麪,三十里糕,二十里蕎麥麪餓斷腰。”說的是人們吃了莜麪,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蕎麥麪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這裏的人們對莜麪特別鍾愛,奉爲至寶。莜麪窩窩、莜麪魚魚成爲天鎮獨特的風味食品。山西北部高寒地區,盛產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從民謠“雁北三件寶,莜麥、山藥、大皮襖”就可見一二。過去艱苦的自然條件鍛鍊了山區人們雜糧細做的本領,新媳婦在婆家第一次上鍋,要先在莜麪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節登門也要吃上十種花樣的莜麪飯。莜麪栲栳栳,就是這種莜麪飯的一種,因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也稱其爲“莜麪窩窩”。其製法關鍵有三:一是沸水和麪,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

【莜麪栲栳栳的來歷】山西莜麪栲栳栳的來歷

關於莜麪栲栳栳的民間傳說

民間傳說,隋文帝楊堅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楊廣爲太子,唐國公李淵力諫不納,被貶爲幷州(太原)留守。途經靈空山時,不料身懷六甲的李夫人要臨盆分娩,只好借宿靈空山古剎盤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淵滯留該寺,常與老方丈談論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對李淵說:“我夜觀天象,近日天下大亂,羣雄惡戰,將軍應養精蓄銳,將來必成大業。今日我讓香積房給你做頓稀罕飯,吃了之後定會精神煥發,體強力壯“。午時將莜麪“蜂窩 ”筒筒端了出來,李淵蘸上辣椒吃後, 頓覺神清氣爽,便問是什麼飯。老方丈說是用莜麥面做的,形似“蜂窩”,所以當地老百姓稱其爲“莜麪窩窩”。後來李淵當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臺山當主持。老方丈帶領衆僧赴任中,路過靜樂縣,看到當地盛產莜麥,便把製作“莜麪窩窩”的技術傳給靜樂人。從此莜麪窩窩成爲靜樂人的待客飯。後靜樂人看見這種窩窩象存放東西的直筒“栳栳”,故將窩窩改稱爲“栲栳栳”。

【莜麪栲栳栳的來歷】山西莜麪栲栳栳的來歷 第2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