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

第一章

每個小孩都需要規範

父母需要“工具”

派迪克兩歲半。他是個機靈的小男生,圓潤的臉龐像小天使一般。雖然如此,他在幼兒園裏卻是個“搗蛋分子”。

每當派迪克靠近別的孩子時,在場的媽媽都會緊張起來,警覺地盯着自己的小寶寶。可是同樣的事又發生了:這小子迅速地一拳打來,跟他年紀一樣小的“受害者”哭得令人心碎。派迪克偶爾也會咬人,有時候力道大到兩星期後還看得見咬的痕跡。他常常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玩具,拿來亂丟或是弄壞。當然派迪克也會很平靜地自己玩或和其他孩子玩。這種時候根本不像平常張牙舞爪的他。

而他媽媽呢?生下派迪克讓她如願以償。她簡直把他寵上了天。在已有兩個較大的女兒後,她好不容易纔生下這個她期盼已久的兒子。她爲他付出時間、關懷與愛。她從來沒有在派迪克面前打過或咬過別的孩子,也從未從他手裏搶過玩具來弄壞。儘管如此,派迪克卻無師自通,而且一再重複做這些事。爲什麼呢?

“教育之道在於典範與愛─別無其他”,此語出自弗里德里希·弗勒貝爾(Friedrich Fr?bel,1782~1852),19世紀初德國幼兒園運動的創始者。但這句話似乎並不符合派迪克和他媽媽的情況

儘管如此,這仍是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堅信,愛是父母所能給予孩子的最重要的東西。第二重要的是,儘量時常做個好榜樣給孩子看。我們可以把我們的教育工作建立在這兩根基柱上。這句話換做是我可能會寫成:“沒有愛與典範的教育一無是處。”沒有這個基礎,就算是親子教育專家都幫不上忙。

的確,有的小孩似乎完全只需要父母的愛與好榜樣就足以發展出理性的、負責任的、值得人疼愛與快樂的個性。這樣的小孩很早就通過認知來學習,他們接受設限,從不起來反抗,自願承擔義務─簡而言之,他們很少令父母擔心。我自己只認識少數幾個以這種方式長大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我自己的三個孩子也包括在內,都不符合這種情形。愛與典範是絕對必要的,但光有這些還不夠!爲人父母者還額外需要一種工具,在需要時能動用的工具。

父母如何阻止孩子去做那些不該做的事,又如何促使他們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我指的是那些“討厭的”本分之事),這些是身爲父母的我們認爲很重要和必要的。當好話說盡都無濟於事時,我們該怎麼辦?

態度不確定就會讓步

當父母自己態度不確定時,會影響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而擔心自己可能會犯錯的影響就是:當父母不確定自己要什麼,又不敢作出果斷堅定的處置時,孩子會突然“大權在握”。因爲不管孩子是六個月、三歲或十歲大,都能感受到父母態度不夠確定。這時,他們可以完全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思來。

若父母行事不夠自覺,且目標不夠明確,便會啓動一連串嚴重的惡性循環。

如果父母只是暗自想着:“希望他馬上停止尖叫”或“孩子要什麼,我就做什麼─重點是,不要再鬧了”,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要求會越來越多,而父母反而變得越來越弱勢而且越來越讓步。到最後,不是爸媽而是孩子來決定一天的進程,父母的需求被擱置。如此讓步絕對不會帶來平靜與和諧,只會持續引起新的衝突。

有時候父母只把一個範圍內的主導權留給孩子。上牀睡覺的權力之爭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可是很多情況下,好比穿衣服、吃飯、打掃整理,或是手足之間的相處,都會爲了一點小事而弄得緊張不安又“雞飛狗跳”。“我的小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或“我想做什麼就做,反正我的小孩根本不聽話”─這些都是我們在門診裏經常從神經緊繃的父母口中聽到的話。有時孩子的這類稀鬆平常的問題會發展出乖張的行爲,最後甚至在幼兒園和學校裏也造成困擾。

碰到這些問題的父母對孩子的發展不是漠不關心。他們知道對孩子需要設限,孩子不會“自動”長大。這些家長都非常盡心又關心,但有時就是束手無策:“我真的已經盡力了,我還能怎麼做?”

你也心有慼慼焉嗎?那麼這本書正是爲你而寫的。

難搞的小孩:八個月到十歲之間的孩子實例

保羅的父母到診所來接受諮詢時,保羅八個月大。“他是個很費神的小孩,”媽媽嘆氣道,“他讓我們筋疲力盡。剛生下他時我們多高興啊!可是從他呱呱落地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號啕大哭數小時。我們整天都抱着他走來走去。

“幸好夜裏他會睡一下。我們瞭解到嬰兒在三個月內常發生腸絞痛,保羅的哭鬧也可能是因爲如此。但三個月後情況並沒有改善,正好相反:保羅哭鬧得更厲害。他甚至住院接受了爲期一週的徹底檢查,醫生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保羅的要求越來越多。現在連我抱着他的時候也哭。每隔幾分鐘就要我變個新把戲哄他。當我打算洗碗時,都快騰出半個廚房給他,就這樣過了十五分鐘後我連個杯子都還沒洗乾淨。甚至上廁所都得帶着他去。他連一分鐘都不肯自己玩。我該怎麼辦?”

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的原因何在?你會如何建議保羅媽媽呢?讀下面的例子時你也可以嘗試自己回答這兩個問題。

當奧力佛的媽媽來電要約個諮詢日期時,她在電話中哭了起來。她的兩歲的兒子剛被幼兒園“開除”。園長認爲,奧力佛攻擊性太強,幼兒園承受不起。“有時候連我都怕他,”她說,“他真的很壞。他會咬我、踢我。有一次甚至拿錄音機砸我。只要有事不順他的意,他就拼命大吼大叫。我再也受不了了。”

卡勞拉三歲半。她不好好吃飯,所以基本上都是被喂的。她會隨意嘔吐而且經常這麼做。她常常嘴裏含着早餐,一嚼就是半小時,都不吞下去。白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爭辯和討論有關“吃飯”的事情。

米莉安剛滿六歲,不久前多了一個小弟弟。米莉安一直以來都很難帶,可是現在媽媽覺得米莉安“簡直無法忍受了”。

“她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不肯穿衣服,早餐吃上老半天。米莉安每星期有兩到三天都不去幼兒園,因爲根本來不及準備好。她完全拒絕收拾整理任何東西。在冗長的爭辯後,通常都是我來做。她也不讓弟弟安靜休息。當我抱着弟弟時,她甚至會用力拉他,直到我把弟弟給她爲止。此外她每晚都要爭鬧兩小時,才終於肯上牀睡覺。”

薇琪八歲大,是個比較害羞沉默的小女孩。兩週來她不肯上學。每天早上出門前她要上十次廁所。薇琪每天早上都說她肚子痛,並且試着說服媽媽准許她待在家裏。她已經得逞了三次。

所有這些問題是如何發生的?你會如何建議這些父母呢?在後續的章節裏你會讀到我對這些問題的答案。

每個孩子都不同

在受精的那一刻,很多事都已大致確定下來:性別、身高、體格和外表,會遺傳到哪些疾病傾向,睡眠需求和胃口,性情和學習能力,這些都是你無法左右的。除了遺傳的天賦與體質外,一些有利的環境因素多少也會共同影響孩子的發育。但是孩子剛開始哭得多或哭得少、喝奶習慣好或不好、睡得多或少、時常生病或健康卻遠遠不受你影響。

所以我們也不能這樣問問題:“一歲以前的孩子應該而且可以學好哪些規矩?”而是應該問:“我的孩子應該而且可以學好哪些規矩?”最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後是什麼樣子,你就該接受他的樣子─即使他很“難搞”,或得了慢性病或是殘障。思考出適合每個發育年齡的教育目標,而且是孩子能夠達到的合理的目標,是項艱難又重大的任務,這項任務,沒有人能代替你。

或許你很驚訝,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說法是“關聯性”。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爲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爲。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則會讓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寶寶能儘快停止哭泣。

我們從孩子的角度爲你綜合整理出一系列想象得到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裏應該可以學好的,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這些規矩會決定他的世界觀。這些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幾項範例,請你自行判斷如何做比較適當。

做法一:孩子認爲“我要什麼就有什麼”

*“當我哭鬧時,要有人陪。”

*“只有被抱着到處走,我纔會入睡。”

*“想要吃東西時,不管白天和夜裏隨時都有東西吃。”

*“當我拒絕用湯匙時,每次都可以喝到母乳。”

*“當我在嬰兒車裏哭鬧時,最遲五分鐘要把我抱起來。”

你的孩子學到的是這一類或類似的關聯性嗎?如果是的話,那麼他學到的規矩就是:“我要什麼就有什麼。爸爸媽媽沒有自己的需求。”

做法二:孩子認爲“我的需求完全不重要”

*“不管我餓不餓,都得把整瓶牛奶喝完。”

*“雖然我總是隻能睡十小時,但每晚必須躺在牀上十二小時。”

*“每次吃完飯就立刻被放在一旁,沒人理我。”

你的孩子在這裏學到的和上面列舉的規矩完全相反:“爸爸媽媽想怎樣做就怎樣做。我自己的需求不會受到重視。”

讓什麼來指引我們?

有些家長並沒有好好想過他們的家庭要有什麼家規。他們直接從過往的記憶中,回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的,擷取一些自己有過不錯經驗的規矩。有些家長會告訴自己:“絕對不要像我爸爸那麼嚴厲”或者“絕對不要像我媽媽那麼吹毛求疵”─並且嘗試相反的做法。又有一些家長正好重複了自己父母的行爲模式,然而那些行爲模式曾經讓他們自己從前的日子很難過。例如我們常看到,小時候常捱打的男孩,長大後易於變成打小孩的爸爸。

想想自己的童年是有好處的,而且要好好思考:“過去的經驗會對我對待自己的小孩造成哪些後果?我的行爲是出於自覺且目標明確,還是我受到過去的影響?”

有時做父母者很難走出過去的陰影,這時與伴侶或好友談談會有幫助。情況嚴重時建議尋求專業的協助。有些人嘗試從專業書籍和育兒指南里汲取“正確之道”,但他們都注意到一件事:雖然有很多專家和很多意見,但只有少數經得起考驗,因此我們要花點心思來甄別。

有一點是肯定的:確定明確的規矩和界限是你無法迴避的責任。孩子越小越難明白什麼長期下來對他是有好處的。這必須由你決定、由你負責。下面這個故事顯示了父母有自信、有把握是多麼重要的事:

托馬斯今年十二歲,凱絲婷十歲,他們彼此相處得很好。普遍存在於一般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與爭吵很少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其他的行爲也都很討人喜歡。他們自願且樂意分擔工作,既友善又肯合作。兩人都不會膽小退縮,而是快樂又點子多多。“他們是自然而然變成這樣的。”這位令人羨慕的媽媽告訴我。我接着向她提出一個問題:“你是怎麼做到的?”

結果我瞭解到,托馬斯和凱絲婷從小就得忍受痛苦的折磨。特別是托馬斯在六歲之前患有嚴重的過敏性皮炎。每晚睡覺都抓癢抓到早上起牀時,牀單上血跡斑斑。凱絲婷很快也出現相同的症狀。媽媽絕望至極。她試過所有方法,看過各種醫生,請教其他的病人,設法買到相關書籍來閱讀。她花了很長的時間,通過耐心的嘗試才終於找到真正能幫助她孩子的方法:她仔細揣摩出一套嚴格的飲食計劃,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孩子過生日,總是貫徹執行到底,後來終於有了改善。托馬斯和凱絲婷是極有紀律的小孩。

這位媽媽下了一個結論:“這兩個孩子注意到:‘爸爸媽媽盡一切力量幫助我們。他們最清楚什麼對我們有好處,是我們可以信賴的。’可能是這個經歷使他們在後來更容易接受我們的規範和界限。我自己也從中學習到一些東西:只要我非常肯定什麼對孩子有好處,那麼界限的設定自然會順利成功。”

第二章

所有的父母都會犯錯

每天鬧……爭取注意

孩子爲什麼要反抗?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沒有衝突與爭論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簡單:教育有時候意味着把帶給孩子樂趣的事情結束掉。看電視、吃零食、打水仗、在外面玩耍、喧鬧─身爲父母的你總是那個“破壞樂趣的人”,到了某個時候就會說:“夠了。現在馬上停止,不準繼續。”這麼做還真不討人喜歡。完全可以理解孩子會抗議、咒罵或者心情變得很差,而且還會嘗試把他的壞情緒發泄在“樂趣破壞者”身上。教育也意味着:督促孩子去做絕對不會帶來樂趣的事情─整理、刷牙、上牀睡覺、做功課。這些事很多小孩都不會自動去做。又可以想見,他們會抗議、咒罵、情緒惡劣並且把怒氣發泄在要求他們做這些無聊的事的人身上。想象一下,孩子對每個要求的回答是“好的,媽媽”,然後立刻去做你要他做的事。你不覺得這樣很奇怪嗎?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溫馴的小綿羊。

他們更像整天在遊戲式的打鬥裏互相較量的小獅子。

異常行爲的循環不息

當你給孩子設定界限時,可以想見孩子會對此不滿。他想要實現他的意願並且爲此抗爭。你當然會認爲他抗爭的方式是一種不當的行爲:他跑開、哭鬧、賴在地上、打人、不待在他的牀上。這些行爲爲何一再發生呢?孩子真的只是喜歡爭辯嗎?這一點值得我們再仔細想想:究竟發生什麼事導致孩子做出異常行爲?我如何迴應?我給了他下一次要循規蹈矩的理由了嗎?或者他有充分的理由,下回有機會時再度讓人氣到抓狂?孩子幾乎總有理由繼續做出異常的行爲,這是父母造成的,但父母的本意並非如此。

父母也是人。有時他們的反應正好達到反效果,獎勵了孩子的不當行爲,所以孩子沒有理由改變。在這時候孩子幾乎抱着這個基本願望:“我要人家注意我!我要被重視!我要成爲焦點!”

我們再看一次第一章裏那些“難搞小孩”的行爲。先看要人不斷陪伴的小寶寶保羅。保羅爲什麼常常大吼大叫,雖然他得到的關愛那麼多?反過來問:爲什麼他應該停止大吼大叫?他每天經歷的是,吼叫是值得的:因爲每隔幾分鐘就能讓媽媽爲他想點兒新點子來玩。他何必自己找點事來做呢?又怎麼會想到,自己就能決定不再繼續吼叫呢?反正媽媽每次都會來安慰他呀。

你還記得那個“幼兒班裏的搗亂分子”派迪克嗎?如果他又打別的小孩或者搶人家的玩具,會發生什麼事?他媽媽會迅速地走近他,告訴他不準這麼做以及爲什麼不準這麼做,接下來的十五分鐘內她會特別積極地陪着他,好“轉移他的注意力”。這樣一來派迪克不但沒有任何損失,反而得到媽媽更多關注。他爲什麼應該改變他的行爲呢?

吃飯習慣很差的卡勞拉的經驗是:如果我吃飯胡鬧,會得到更多的關注。這樣我就能延長和控制每次的用餐時間。

上幼兒園的米莉安藉着拖延戰術讓自己獲准留在家裏。

薇琪藉着肚子痛來逃避上學。

所有這些小孩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當又令人不悅的行爲是值得的,他們會因此得到更多關注。至於選擇做出哪些不當行爲則沒有太大差別。每個小孩都有其個人特質。每位爸爸媽媽也都有其特別脆弱的一面。孩子常能清楚感受到,哪一種行爲最能讓媽媽或爸爸感到不安。父母越是焦慮不安,孩子就越“佔上風”。孩子還另外學到:“我不只要得到關注,我甚至要貫徹我的意志!我要比父母強!我來決定這裏該怎麼做!”

孩子真的常常很有影響力,但這對他並沒有好處。他覺得自己很強,因爲在權力鬥爭時,在與別人較量時,甚至是跟大人較量時,他常常是勝利者,但這卻跟真正的自信無關。孩子沒有在自己內心找到平靜。他覺得不被接受。他必須不斷證明給自己和其他人看,他“比較強”。他必須每天想出新花樣來爭取注意,因爲他確信:“反正不會有人自願陪我。如果我的行爲引起注意的話,立刻會有人來照顧我。如果我行爲正常又平靜,就什麼事都不會發生。”

不斷向孩子解釋爲什麼他不該做這個或那個,一再罵他,一再討價還價,最後一再讓步的父母會漸漸惱火起來,總有一天會神經衰弱,與孩子相處變得動輒得咎。當真有一段時間相安無事時,父母甚至非常擔心下一次的爭吵。有些父母就算特別盡心盡力,把很多時間留給孩子,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違背其本意,陷入孩子“爭取注意”的循環裏。孩子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從這循環中解脫,只有父母能夠開始從任何一個點退出這個循環。

做點意料之外的事

想象一下,孩子有個壞習慣已經讓你煩心很久,所有你想改掉這個壞習慣的努力都宣告失敗,你正陷在孩子尋求注意的反抗裏,而孩子似乎比較佔上風,你一再地被挑釁。這時候可以逐條應用第三章裏的所有建議,但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做法。

建議孩子去做他那件他正想拿來氣你的事!如此一來,主控權便在你手上,而孩子發覺:挑釁不再有用。由你來決定遊戲規則,而不是孩子。

誰能做得更好?

*每天都爲了孩子的吃飯習慣生氣嗎?以身作則也都無效嗎?那麼一星期中你就反守爲攻個一次或幾次並且提議說:“今天中午我們來比賽大聲喝湯。誰最大聲,誰就贏。”

*你大吃一驚,因爲孩子拿最令人吃驚的髒話來辱罵你和別人嗎?可以告訴他:“你知道的詞彙好多,真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知道是否跟得上你?我們來比賽吧:用寫的好了。看誰想得出最多A開頭的髒話。預備,開始……”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真實案例

這次來自幼兒園的一個故事,可以說明上一頁的循環過程。

妮娜四歲。她和媽媽的關係非常親密。不過妮娜媽媽有時會覺得帶妮娜很費力,因爲這個小孩在跟媽媽分開時經常淚眼婆娑且傷心欲絕。

妮娜很受其他孩子喜愛,因爲她很有人緣而且是個點子王。有時候她會在外面跟朋友玩上一整天。也喜歡邀請玩伴來家裏玩,但若沒有親愛的媽媽陪伴,她從來不去別人家玩。

上幼兒園的第一年剛開始,一如預期,妮娜很難跟媽媽分開,之後就很順利。但自從暑假過完,第二年要開始時,妮娜突然出現很奇怪的行爲。她在家裏就已經哭得肝腸寸斷:“我真的一定得去幼兒園嗎?”

多數情況下,妮娜都由爸爸送去幼兒園,好讓分離的痛苦不至於那麼嚴重。到了幼兒園以後,“胡鬧”繼續上演。

→妮娜哭泣。她不跟別人一起玩,而是坐在角落裏,自顧自地低聲啜泣,聽了令人鼻子發酸,藉此引起注意。若問她爲何傷心,她說:“我也不知道爲什麼這麼傷心。”

→幼兒園老師注意她。總會有人在某個時候可憐妮娜,把她抱在懷裏,安慰她,找她一起玩個遊戲。老師關心之後,妮娜停止哭泣,然後可以平靜地自己玩好一會兒。

→妮娜學到:引人注意的行爲會被獎勵。她想:“老師並沒有陪任何人像陪我一樣玩得那麼久。我的眼淚似乎讓她印象深刻。”

→妮娜重複她異常的行爲。幼兒園裏所有25位小朋友一起吃早餐。要等到大家都吃完,纔可以再開始玩。妮娜討厭無聊地坐在那裏等候。她發現如何能縮短這等待的時間:吃早餐時她又開始哭,光安慰沒有用。於是妮娜常常獲准第一個起身,到角落自己玩。不過她多半會繼續哭。

→老師覺得很氣惱而且越來越不情願注意她。當老師不知道該拿妮娜怎麼辦時,就把她送到園長辦公室去。園長很忙,她想要妮娜趕快安靜下來,不要吵她,所以常常給妮娜吃糖果(妮娜在家裏只有星期六纔有糖果吃),而且讓她在辦公室裏玩了起來,她起初還輕聲啜泣着呢。等妮娜平靜以後,再送回班上去。

→妮娜從老師處只得到少許自發性的關懷。若妮娜剛好不哭,老師會很高興。她只有哭才能得到注意。因爲妮娜的特殊行爲,她跟其他孩子少有接觸。漸漸地朋友也不再靠近她。妮娜於是得到一個結論:“別的小孩都不喜歡我。”

→妮娜學到:“注意必須靠爭取才能得到!”她當然看出老師漸漸對她長時間的哭泣失去耐性。但她也知道必須怎麼做才能得到特殊“待遇”,包括糖果,還有避開那無聊的團體早餐:那就是一定要哭得又久又令人同情才行。可惜的是,妮娜在爭取注意的同時,也錯過了與其他孩子一同玩耍的樂趣!

→妮娜重複她異常的行爲。第二天她又哭了…

對抗爭權的有效方法

你是否已經察覺到,你與你的孩子也陷在類似的循環裏?

怎樣做最有效

給孩子更多責任

第一章曾經強調過,孩子迫切需要界限。我們呼籲家長要認清爲人父母的責任並決定自己所要設定的界限。那麼現在我們又要建議“給孩子更多責任”難道不是矛盾嗎?當然不會。兩者其實是一體的。

許多孩子似乎認爲,被大人管是很正常的。他們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反而不太瞭解。他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跟自己相處,如何度過自由的和未經父母規劃的時間。孩子必須在這個領域學習自己做決定並且負起責任。

嬰兒也能自己解決很多事

想象一下:你的小寶寶吃飽了,你給他換上了乾淨的尿布。他健康活潑,你們一起愉快地玩了半個小時。之後你把他放在遊戲墊上,想要做點家務。寶寶卻不喜歡自己一個人玩,於是哭了起來。怎麼辦?你選擇:立刻中斷工作,抱起寶寶來安慰他嗎?只要寶寶一哭,你就這麼做嗎?寶寶從這裏學到了什麼?

他學到:“媽媽要爲我的感受負責。當我心情不太好時,她要負責改變這個情況。”孩子沒有機會爲自己的愉快負責。他沒有機會學到:“只要我想哭,就可以開始哭。但我也可以停止不哭,只要我想到更好的事可做。”你剝奪了他做“哭或不哭”的決定,而且你已經開始陷入“爭取注意”的循環裏。

我的建議並不是“讓寶寶不停地哭鬧”。大部分父母在寶寶呱呱落地幾周後就能從他的聲調聽出,什麼時候他真正需要安慰和幫助。當他是出於無聊、生氣、耍脾氣或只是要實現他的意願而哭時,他應該學習偶爾也要讓自己安靜下來。你可以待在孩子身邊,每隔幾分鐘跟他說說話(還要繼續哭嗎?還是你現在想玩一玩?),或者把他抱起來一下。就算孩子不再是小嬰兒,仍可以繼續這麼做。請記住:孩子有權心情不好。你可以要求他偶爾自己玩,但不能要求他喜歡自己玩。當孩子不是真有什麼痛苦時,父母如果有能力以鎮定和平靜的心情容忍孩子哭泣,是非常有幫助的。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從中獲益良多。

“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父母最常犯的錯

父母的反應不明確、不肯定

如果前面提到的所有對策你全都派上用場的話,那麼這場爲爭取大人注意的反抗對孩子而言根本就是多餘的。儘管如此,他還是可能不願接受你確定的規矩和界限。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根本沒有認真看待這些規矩和界限。這一點該如何解釋呢?

有位四歲的小病人在媽媽陪伴下來到我的門診,他一下就講到重點。“不管我媽媽說什麼,”他說,“她都不會做,她只是說說而已。可是我的保姆,她可是說真的。”

孩子能清楚感受到大人是否說“真的”。當我們的反應是不明確和不肯定時,孩子就不會尊敬我們。他們連聽都不聽。令人驚訝的是,父母偏偏特別喜歡做出這類不明確、不肯定的反應,這反而刺激孩子去爭取大人的注意。大部分的父母雖然看出他們的方法不怎麼有效,卻阻止不了他們一再重蹈覆轍,只一相情願地認爲:“總有一天孩子會懂的。”如果試過一百次都還不成功,那多叫人灰心呀!

爲了能從錯誤中學習,父母必須先知道並記住哪些行爲可能是錯誤的。因此我想先說明,父母最常犯的錯誤。請讀者注意自己是否也曾這麼做過。

爲什麼孩子不仔細聆聽?爲什麼父母已經竭盡所能,孩子依然繼續做出不當的行爲?下列幾種父母的反應不但無濟於事,反而會鼓勵孩子繼續舉止乖張。若你是正常的父母,會覺得其中有幾種似曾相識。

責備

許多家長很喜歡責備。他們責備孩子的不當行爲:“怎麼還沒整理你的房間!”“真是的,怎麼又惹妹妹生氣了!”“你怎麼老是待在電視機前面!”“怎麼整天含着奶嘴到處跑!”

這類責備經常會再補上幾句貶低的話,如“你這樣真的很壞”、“太離譜了”、“你真叫人受不了”。總結來說,父母的意思就是:“你一直還沒把我叫你做的事做好”或是“你根本沒有仔細聽我的話”。

你也曾這樣嗎?孩子在聽完這些責備後,立刻改變他的行爲了嗎?你只不過對孩子說出他正在做的事,然而這一點通常他自己心知肚明,所以讓孩子明白父母不喜歡他的行爲可是一點用處也沒有。對孩子來說這些責備只是“發牢騷”。他從中得到的結論是:“她不喜歡我,所以我必須爭取她的注意並且繼續這麼做。”當責備還另外包含貶抑時,特別會這樣。

責備永遠達不到糾正行爲的效果。因此別猶豫,趕快拋棄責備吧!

第四章

還能怎麼做

有創意的解決之道

你如果不想照搬書本的做法,那麼自己的解決之道,只要有效,永遠是最好的。

幾星期前我告訴一位本身有三個小孩的朋友我在寫這本書。她很驚訝地問:“談規矩的書?有這個需要嗎?我都是隨性而爲。”誰不希望這樣,只有在例外情況下才需要一份計劃、一個約定或一本日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只要照着自己認爲是對的去做,就會成功了。

這一章是獻給所有想用有創意的和開放的態度來處理當下要求的人。有創意的解決之道,意味着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一些孩子也料想不到的事。他被搞糊塗了,而這樣最好,跳出原有的圈圈,找出新的解決辦法。

嚴肅看待孩子的解決之道

有時候孩子比我們還聰明。如果我們好好聆聽他們說話,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聰明的經驗

四歲的馬克清楚看穿了:“當媽媽跟我講話時,我不需要注意聽。反正她什麼也不會做。可是我的保姆是說真的!”(見第二章第二節“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父母最常犯的錯。)

當馬克告訴我這句話時,他媽媽坐在一旁啞口無言。這小傢伙竟然“看穿”了她,這使她陷入沉思。那成了她開始練習“說清楚講明白”,並且以實際行動來證明她說到做到的最佳動力。不久後馬克就清楚察覺到,媽媽什麼時候是“說真的”。

八歲的丹妮的媽媽也有類似的經驗。她經常說出“如果……那麼就……”的要求,可是她宣佈的後果多半都不會發生。

丹妮最後還是可以看電視、玩電腦、晚一點兒就寢,雖然在這之前她其實應該先完成她和媽媽約定好的義務。她總是一再地用藉口、承諾和討價還價來讓媽媽讓步。她們之間的關係緊繃,有時會升級變成激烈的口角。“爲什麼媽媽總是預先宣佈所有可能發生的事?她這樣做只是氣我而已!她根本不在乎我是否真的去做!她說的話從來不會實現!”

這句話刺傷丹妮媽媽的心。“我女兒一點兒也不尊重我”,她很清楚這一點而且也知道這跟她自己沒有貫徹始終有關。但是女兒的結論令她非常訝異,媽媽很怕這樣做會讓丹妮討厭她:“如果我貫徹到底的話,她就不再愛我了。”這時她發覺,女兒的感受完全不一樣:丹妮覺得她的行爲對媽媽而言完全無所謂,她覺得沒有被認真對待,因爲媽媽面對她的態度不夠明確堅定。

丹妮媽媽當然不可能立刻完全改變自己,但現在在她宣佈後果之前,會先稍微考慮這個後果她是否有辦法貫徹執行到底。當丹妮激烈抗議時,媽媽就說:“即使你不喜歡,我還是必須堅持要你遵守規矩。你的言行對我而言不是無所謂的,你對我是很重要的。所以我的做法不會改變。”

第三章

設定界限的計劃

設定界限的先決條件

前一章詳細討論過父母不該做的所有事情。在閱讀時,你一定多次問道:“我應該做什麼來代替呢?我總得有所行動吧!”過去幾年中發展出各種不同的父母職能訓練計劃,我採用了其中一些特別有效又容易應用的部分,做出下面這張設定界限的計劃表。這是一張階段計劃表:請逐步進行。如果第一階段無效,就進入下一個階段。

這張圖表已經讓你大致明白設定界限的內容及其架構,本章的第二節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這張表的好處是:你隨時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但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有效,接下來我會一一說明。

怎樣做最有效

成功設定界限的階段計劃表

訂立約定

說到做到

說清楚講明白

基礎:確立家規,注意優點

條件一:注意優點

還記得應對孩子爭取注意的反抗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嗎?通過傾聽、傳達“我……”信息、給孩子更多責任、留時間付出關懷等等這些方法你會收到成效的:衝突會較少發生,孩子會更常發自內心與你合作,更少跟你“鬥”。儘管如此,還是可能出現讓你束手無策的情況:如果你已經深入瞭解孩子的感受(傾聽)、說出你自己的需求(“我……”信息)、提出好的論點,而孩子依然爲所欲爲;如果孩子每天都在爭權和討價還價,卻沒有任何改變—那麼父母就需要一樣用來設定界限的工具。

達到有效設定界限的條件是,孩子要覺得被你接納和被你喜愛。對孩子而言,不愉快的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很沉重,而且設定界限也會讓孩子經常覺得受到批評。所以你慈愛的關懷對和諧的親子關係是必要的平衡。因此在孩子學習規矩的同時,絕對不可少的就是:要注意孩子的優點!一樣都不可以漏掉!

要格外注意孩子的正面行爲。

孩子該如何知道你是爲他好?知道你喜歡他這個樣子?知道你愛他?知道你信任他?知道你需要他?

對大人而言這些是“理所當然之事”,但你是否表現得夠清楚,讓孩子能夠體會得到?他需要你的響應——不是偶爾,而是持續。下面給出幾種對孩子付出正面關懷的做法供父母參考。

接受孩子

你自己可以犯錯,孩子也可以。當他行爲不當時,你可以否定他的行爲並且讓他承擔後果,但永遠不要批判孩子的人格。孩子是什麼樣子就接受他這個樣子。下面表格中有幾個例子。

怎樣做最有效

用接受取代批判

孩子的不當行爲

父母的反應:批判

卡洛(五歲)和妹妹和睦地玩了十分鐘。突然間他從她手裏搶過一部小汽車並用力把她推倒在地。 媽媽抓住卡洛的肩膀,罵他:“你真叫人受不了!現在又把妹妹推倒!我真不能信任你!”

父母的反應:接受

媽媽從卡洛手裏拿走小汽車。她說:“你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你剛剛很和睦地跟妹妹玩。我們再試一次。”

父母的反應:批判

路易莎(八歲)被逮到在商店裏行竊。她想“順手牽羊”一個玩具。回家以後她知道自己錯了,一邊哭一邊責罵自己。 “我真沒想到,我女兒竟然是個小偷!誰知道你還會做出什麼糟糕的事來!”

父母的反應:接受

“這件事我無法接受。我們一起來想想,你該爲此承擔什麼後果。儘管如此,你並不是個壞孩子。你可以從這次的錯誤中得到教訓。”

父母的反應:批判

貝諾(七歲)在家時不肯好好練習,因此聽寫錯了十題。 “活該。像你這麼懶惰,難怪會有這種結果。”

父母的反應:接受

“我真爲你感到難過。你可以做得更好!下一次我們要及時練習。”

條件二:確立家規

可曾考慮過,哪些規矩對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別重要?只有知道想要達到什麼目標,才能設定出合理的界限。請提出清晰明確的以及孩子能夠理解的家庭規矩。這樣孩子在之前就知道你對他的期望。當他違反某項規矩時,他自己就會察覺到,而你便不必做出專斷的“命令”或禁令。設定界限對你來說尤其代表着:堅持遵守規矩。

請一一列舉出家裏的規矩。當孩子開始違反某項家規時,要提醒他。問問孩子規矩是什麼,並偶爾向他重述一遍。這樣可以預防衝突和爭辯發生。

各位在第一章已經讀到有關選擇規矩的幾項要點,接下來,舉幾個如何擬定家規的例子。不過要記得:家規不是僵硬死板的東西。每個家庭的規矩都稍有不同,而且會因孩子的年齡或日常生活裏的改變而有所變化。

由你決定要確立哪些家規。請同時注意到孩子的需求,但也要注意到你自己的需求。

整理

*“一星期整理房間一次。”

*“每天晚上客廳的玩具全都要清理乾淨。”

*“先把舊玩具收拾乾淨,纔可以拿新的出來玩。”

從必然的後果中學到教訓

有一點是專家一致同意的:孩子令人不快的行爲與後果之間的關聯越清楚越好。如果孩子晚上沒有把玩具收拾好,爲此“被罰”晚餐沒有甜點可吃的話,這就不太合理。他應該“吃一塹長一智”,並且爲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起責任。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夜裏醒來

喬納斯(十一個月大)有個很令人討厭的習慣:他在夜裏一點左右會醒來哭泣。接下來至少兩小時他都一直醒着。

喬納斯的父母愛做什麼就做什麼,反正這個小孩在三點以前是不會再睡着的。不過他會在早上補覺,上午九點或十點以前他不會醒過來。後來喬納斯在晚上九點左右被送上牀,他這個年紀的孩子通常晚上需要約十小時的睡眠。後果可想而知,父母規律地在早上七點叫醒喬納斯。從第三夜起,他就一覺到天亮了。喬納斯學到的規矩就是:“上牀等於睡覺。”

跑開

丹尼爾(兩歲)喜歡和他媽媽去散步。讓她很困擾的是,他經常掙脫她的手跑開。他媽媽總是得跟在他後面跑,“抓住”他。

丹尼爾覺得這樣很好玩,媽媽卻覺得一點都不好玩。她決定採取行動。她一如往常帶着嬰兒車進市中心。丹尼爾可以牽着她的手走。她好幾次清楚地指示他:“留在我身邊!”儘管如此,五分鐘以後他還是跑開了。

這個情況下,可能有兩種必然的後果:如果路上沒有車,媽媽可以讓丹尼爾跑開並且留意他的安全。當他開始擔心地找起她時,她才走向他並重復地說:“現在你要待在我身邊!”當他覺得一個人不自在時,他就不會再跑開了。

丹尼爾媽媽偏愛第二種可能:她把兒子綁在娃娃車上。丹尼爾先是尖叫不止。等他冷靜下來,才準他再下來走。這次他便乖乖留在媽媽身邊。從那時起,丹尼爾媽媽每次都這麼做,直到丹尼爾學會這條規矩:“當我想要自己走的時候,我必須留在媽媽身邊。”

親子之間的約定

早的話,學齡前的孩子就可以主動參與,一同規劃親子間約定的內容。孩子本身的點子和建議越多,就越能遵守。如果孩子已經會寫字,最好讓他自己把協議好的內容寫在紙上。最後父母和孩子都簽名,保證會遵守約定。

從八歲莎拉的例子可以看出如何和孩子一起制訂一份這樣的約定。莎拉的問題是每天爲了作業而和父母爭執。但是,碰到其他問題時也可以照這樣做。

這個令人不愉快的行爲多久發生一次?

一如前面敘述過有關自我控制的計劃一樣,請先觀察這個情況一個星期,並將相關的情形提綱挈領地記錄成一本日誌。

莎拉媽媽每天在莎拉作業寫完後做這件事。她會記錄:莎拉需要多久時間寫作業?媽媽必須幫忙幾次?發生爭執的頻率是多少?爭執有多激烈?

危機會議

找孩子一起坐下來,好好冷靜地討論一切。多留一點時間做這件事。在討論時不容打擾,與此事無關的兄弟姐妹不需要參與。

莎拉媽媽挑選午飯後的時間。她對女兒說:“在你開始寫作業之前,我必須和你談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來,坐在我旁邊。有一件事情讓我們倆每天都在生彼此的氣。這一定要有所改變。”

問題何在?

先問孩子自己有沒有什麼主意。然後再告訴他,從你的觀點來看問題是什麼。莎拉和她媽媽之間的對話大致如下:

媽媽:“你知道我指的是什麼嗎?”

莎拉:“做作業時你老是在挑剔。你指的是這個嗎?”

媽媽:“你正好看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對作業這件事情我真的必須有別的做法,而你也是。”

爲什麼有些事必須改變?

這問題要再度先問問孩子。注意別讓他離題。然後再以簡短易懂的方式說明你自己的理由。大約像這樣:

媽媽:“莎拉,你認爲,爲什麼我們兩個人必須改變我們的行爲?”

莎拉:“我不知道。”

媽媽:“我來解釋給你聽。目前你做作業時我都一直坐在你旁邊。你經常問我一些問題,我也常幫你,然後我們就吵架。上星期我記了下來:你花了至少一個小時,甚至常常是兩個小時才寫完作業。之後我們兩人都在生彼此的氣。我不要這樣。我要你獨立完成你的作業,而且我要我們再也不爲這件事情吵架。”

我們要有什麼不一樣的做法?

問孩子是否有改進的建議。規範出你們兩人將來應該怎麼做。

莎拉媽媽對女兒提出下列問題,並且與她一塊兒找出適當的答案:應該在哪裏寫作業?作業可以寫多久?如何控制時間?莎拉自己可以做什麼?哪些作業媽媽來幫她?莎拉可以犯幾個錯誤?

我們選擇哪些後果?

如果你們當中有一人不遵守約定的話,會怎麼樣?這裏也要再問問孩子的點子。

如果時間到的話,會怎麼樣?如果莎拉有太多寫錯的話,會怎麼樣?如果莎拉開始罵人或亂吼的話,會怎麼樣?而如果媽媽開始罵人或亂吼的話,會怎麼樣?

我們選擇哪些激勵或獎勵?

危機會議不是一個跟孩子議定獎勵的好時機,可以延後一點,當情況已經有改善時,到時也可以不經討論直接確定出獎勵的內容。你也應該爲自己選出一個獎勵。孩子可以幫你選。

如果莎拉乖巧又不胡鬧地做完作業的話,會怎麼樣?如果媽媽冷靜又不罵人地遵守約定的話,會怎麼樣?如果一整個星期都很順利的話,又怎麼樣?

我們如何記錄?

請清楚寫下你和孩子未來想要有些什麼不一樣的做法,以及你們選定哪些後果(和獎勵)。如果孩子已經會寫字,那麼至少有一部分的約定內容讓他自己寫在紙上。莎拉和媽媽輪流寫,因爲內容很長,所以大部分由媽媽來寫。第151頁的欄框內可以看到莎拉和媽媽所訂立的約定全文。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