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閨蜜的兒子3歲,最近她開始尋思要讓孩子上個興趣班,於是網上搜了一下,發現有很多關於各年齡段上興趣班的指南,就來和我分享,她決定先送孩子去上舞蹈班,等到5歲了就可以開始學一樣樂器了,目前她的想法是學彈鋼琴。

聽着似乎挺有規劃,我就問了一句,你這麼決定的考慮因素是什麼呢?閨蜜回答,什麼考慮因素?我根據指南上說的啊,舞蹈最好從3歲開始學,鋼琴等這樣的樂器最好從5歲開始學。

我說,我問的是,你在規劃這些時,你的兒子是不是已經接觸過了一些舞蹈和樂器呢?不是學哦,只是看到過聽到過。或者有沒有其他東西,是他現在接觸到了很感興趣的呢?

閨蜜在電話那頭停頓了很長一段時間,半餉和我說,倒還真沒有,我以爲有了指南,照着建議年齡,時間到了就報個班不就好了嗎?那你說我們該如何規劃孩子接下來的教育和興趣發展呢?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我並沒有直接回答閨蜜的問題,倒是和她分享了小D的一位康復師兩位孩子的故事。小D的這位康復師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她的兒子從3歲開始就進入了紐約的天才項目。當時我第一次聽到那個學校名字時就驚歎,好牛啊,怎麼做到的?康復師卻輕描淡寫地說,其實沒什麼的,就是從小多帶他去看看博物館、美術館,他好像從小就比較有好奇心,看的多了,自然就瞭解的多了,而這些就是天才班會考覈的內容。

她女兒從小學習芭蕾舞,前不久還去了巴黎演出。我當時聽到又問,你到時是怎麼決定讓女兒學芭蕾的啊?這個很苦啊,如何堅持下來?康復師又輕描淡寫地說,不是我決定的,她決定的。我和老公都愛看各種演出表演,小時候總會帶着他們去,女兒就愛上了芭蕾。這當中也有辛苦的階段,但每次我都會和女兒暢想當時她看到舞臺上那些女生跳舞優美的樣子,好像她就容易堅持下來了。

第一次和康復師聊起這些時,小D才6個月,我們是純粹屬於閒聊八卦,我也總覺得這是康復師的謙虛而已。

再次想起這段對話時,小D已經3歲了,而我也進入了紐約的一所大學學習早期兒童教育。有一天上課時,教授說,“目前的傳統教育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默認孩子是個空杯子,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裏面倒水,卻從未想過孩子的杯子是否真的是空的?他們是否需要水還是要別的東西?”

教授這段話一說完,我的腦海又浮現出了當年康復師的話,現在再細細品味就發現有不一樣的深意了。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第2張

學齡前啓蒙多提供可能性

談到學齡前孩子,我們總會不自覺地進入這樣一個思維,這麼小就XXX,她能懂什麼?於是,我們總是在等孩子“準備好了”。可惜,孩子並不會來告訴我們,他們是否準備好了。於是,我們就開始尋找外界參照物了,就有了這樣的標準化時間指南,就有了“我看其他孩子現在可以XXX,我是否也要XXX”的疑問和焦慮。

不知道這樣的情景大家是否有共鳴,我當年就是這樣的,特別是小D還因爲早產有各方面的延誤,我總覺得她還不懂。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小D的認知老師,她和我說,英文的啓蒙叫做enlighten,拆解這個單詞的意思就是“讓東西亮起來”。孩子從生下來後就一直“準備好的”,只不過他們的大腦和心房都是暗的,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啓蒙去投射一束光進去,讓孩子自己發現自己的無窮寶藏。

我曾經在不同場合都和朋友們分享過康復師兩個孩子的案例,常常收到的反應就是他們父母都是教授,基因好。我曾經也總會去爭論後天啓蒙引導更關鍵。但我現在的確認可了。我認可的不是基因好,我認可的是,也許正因爲他們是教授,他們帶着孩子去體驗的這些就是他們日常生活的平常事。

這樣的耳濡目染就是源源不斷地給孩子照射光,最終讓孩子發現了自己內在巨大的寶藏,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內在驅動力。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第3張

學齡前啓蒙多想“無用”

那作爲父母,我們要如何投光呢?就是要多想“無用”。8個月開始就進行英語啓蒙?1歲帶着孩子看藝術繪本?2歲和孩子一起做科學實驗?3歲帶着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帶着出門旅遊看世界?

如果純粹從實用主義角度來看,這些孩子都不會懂,不如等孩子大了再做。但如果我們回到啓蒙本質,我們在給孩子的“每個房間”投射一束光。學前教育的本質就是提供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也許某一束光就會反射成一道彩虹。

可是,我們大部分人都做反了。我們就是教授所說的那些一股腦兒給孩子灌水的父母,而且更要命的是,我們還不是細水長流地灌水。要入學了,看到其他孩子會了,拿到一份指南說的,突然就讓我們有了緊迫感,於是我們打開水閥拼命灌水,給他們報這個班那個班,結果導致的反而只是讓孩子反感而已。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第4張

沒聽過歌曲體驗過音樂的美妙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天練琴1小時,怎麼會對乏味枯燥的練琴喜愛呢?

沒接觸過名畫,感受過視覺盛宴的孩子,突然被要求每週去上一節畫畫課,又怎麼會端坐一小時呢?

沒體驗過閱讀愉悅,只是機械地跟着點讀筆或者閃卡學認字的,又怎會發自內心想要去認識更多的字,想要去學會閱讀呢?

我們必須承認,所有的學習最終都是迴歸枯燥、無趣和痛苦的,但正是因爲之前的那些愛,那些我們覺得孩子不懂卻讓孩子體驗到的最原始的快樂經歷,那些他們看着這些東西時閃閃發亮的眼神,會讓他們比其他孩子更有決心和毅力去再堅持一下。而這樣的經歷,也許就是現在此刻我們所認爲的“沒用”吧。

幾歲上什麼興趣班?比這更關鍵的問題我們卻從未想過 第5張

教育的本質不是去灌滿那桶水,因爲那樣的話,孩子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我們來驅使。而且等到桶滿了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格侷限制了孩子的潛力的時候。而且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累了倦了,不想再灌水了。

所以,不是看着指南來安排孩子學什麼興趣班。而是從現在開始,多帶着孩子去體驗這個世界,大山大海,一花一草,大師名家,讓孩子主導去發現真正感興趣的。

所以,不要總是去衡量有用沒用、孩子有沒有學會,從現在開始,發自內心地讓孩子去體驗探索的美好,享受求知的快樂。

早教啓蒙的要義從來就是去投射那束光,要相信孩子一直準備好了,只不過沒被喚醒而已;要相信等到光照到的時候,孩子自己就有能力去調用自帶的寶藏;要相信孩子的格局一直比我們大,不要在養育過程中侷限了他們。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