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教育孩子“人”爲先

教育孩子“人”爲先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教育孩子“人”爲先
  沒有悼詞,也沒有哀樂,呂型偉追思會展現一個率真可愛的老教育家有些複雜的情懷  ——教育,首先要着眼於讓孩子成“人”  愛講真話、實話,這是呂型偉留給人們最鮮明的印象。8月8日下午,市教育學會等單位舉行追思會,滬上教育界的老領導、老前輩及呂老的老同事,頂風冒雨前來追憶這位老教育家、原市教育局副局長對教育孜孜以求的真摯、真情和真心。  自認做過一些“蠢事”  據悉,在前不久舉行的呂型偉追悼會上,沒有悼詞,也沒有哀樂,這在當時令許多人不解。市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副理事長劉期澤在追思會上解釋說,這是遵照了呂老生前的囑託。不過,呂老也留下了話,如果有墓碑的話,希望在上面刻這麼一段評價——這個人一輩子從事教育,做過一些好事,也做過一些錯事,做得更多的是蠢事,因爲做了不少違背教育規律的事。  對於當下教育的弊端,呂老看得很真切。許多人還記得他對教育的率真批評:“工業社會的特點也反映到了教育上。現在的教育是批量化、標準化、同步化。50個人一批,呆在一個班級;50個人又是按一個標準去學習,每個學生都要達到這個標準,達到了升級,達不到留級;而且,上去也是同步的,一年進一級,早不行晚也不行。這樣教育的好處是成本低、效益高,但致命的缺點是忽視了人的特點。”  負擔過重原因衆多  在呂型偉悉心指導下成長起來的愉快教育創始人倪谷音老師,回憶起了當年一師附小在開展“愉快教育”研究與實踐時得到呂老極大關注與指導。  另據一些老師回憶,呂老之所以對“愉快教育”情有獨鍾,是因爲他看到了教育的癥結所在。他曾經把學生負擔過重的原因歸結爲“八宗罪”。一是現行的課程、教材中有的難度與深度超出了孩子們的接受能力;二是孩子學習目的不明確,提不起興趣,被動學習,缺乏自身的動力;三是教學方法不對頭,教師只重灌輸,學生只會機械地學;四是門門功課都是高要求,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長;五是考試頻繁,學生疲於應付;六是生活單調,缺乏調節;七是隻重書本知識,忽視實踐活動;八是師生關係不協調,教師只會管卡壓,不注意啓發誘導。  “人”與“才”應分開  說到對人的培養,倪谷音老師還動情地說,呂老始終倡導的一個理念就是教育的眼睛要向下,要從學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據悉,呂老生前經常對同事們說,應該把“人才”兩個字拆開來講。他說,有的人是“人”又是“才”,有的人是“人”但缺“才”,也有的人很有“才”但卻不像“人”,是“衣冠禽獸”。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首先要着眼於教育孩子成“人”,如果不能成“人”,寧可他無才,這樣可以少幹些壞事。  校際差異客觀存在  市教委教研室的葉偉良老師感慨地說,呂型偉提出對教育問題的思考要全面、辯證,要從有利於學生髮展出發,這是很有啓示意義的。  在追思會上,不少人還記起了呂老說過的一段大實話:“學校之間有差別,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能把所有學校辦成一個水平。”對此,呂老還做了精闢的註釋:“人有差別,學校就會有差別。我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到哪裏都這樣講。我認爲,讓學校選擇學生,讓學生選擇學校,這是人的基本權利,也是學校的主權。讓智商高、有培養前途的人進好的學校,他可以得到好的培養,這是國家非常需要的。其他的學生可以進適合他們的那一類學校,得到應有的培養,也可以成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