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飲食調理 > 眼睛近視怎麼辦?治療近視眼的辦法

眼睛近視怎麼辦?治療近視眼的辦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視眼已經成爲青少年普遍的現象,很多少年的近視其實是假性近視,但是當我們不注意去護理和改善眼睛的話,就會加劇近視眼的程度。因此,我們要懂得如何去治療近視眼。

而且,據調查研究發現,約有5%的近視眼患者與遺傳有關,通常度數在600度以上。如果父母雙方均爲高度近視者,遺傳後代的可能性會爲90%;父母一方爲高度近視者,遺傳後代的可能性爲50%,但也有顯現不全的表現。可見,近視如果不能引起高度重視,很可能會發展爲高度近視,進而遺傳給下一代,成爲一種遺傳疾病。從近兩年的報道看,這種遺傳的近視病正呈現出一種上升趨勢。因此,治療近視從一定程度上講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事情。那麼,眼睛近視怎麼辦?下面是蘭州愛爾眼科專家給出的建議

眼睛近視怎麼辦?治療近視眼的辦法

工具/原料蘭州愛爾眼科專家告訴你近視眼的治療方法:

一、0K鏡治療

簡單地說,OK鏡是一種特製的半硬性角膜接觸鏡,通過角膜重新塑形而提高視力。但這種方法只是變相改變了戴鏡的時間,並不是治療近視,目前也只是實驗階段的臨牀試用,併發症也很多,必須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進行。

二、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近視是目前矯治近視(摘掉眼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從目前的醫學發展來看,以準分手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LASIK)最爲安全有效。但這種手術一般只適用於18歲以上、近兩年度數穩定的近視患者。

三、眼鏡治療

包括框架眼鏡和角膜接觸鏡(隱形眼鏡)。框架眼鏡是矯治近視最又古老而又安全有效的方法,角膜接觸鏡雖然有其自身的優點,但其鏡片清洗和眼部護理較繁瑣,因此對於學習任務較重而自我生活能力較差的青少年近視學生並不是最佳的選擇。

四、藥物治療

從目前的醫學發展來看,還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明確地治療真性近視或阻止近視的發展。而對於假性近視則可以使用一些睫狀肌鬆弛劑放鬆痙攣的睫狀肌,從而促進視力的恢復。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假性近視不是真的近視了,適當的用眼和休息就可以恢復正常的視力。

恢復視力的輔助訓練方法 遠方凝視:遠方凝視: 尋找一處 10 米以外的草地或綠樹:綠色由於波長較短,成像在視網膜之前,促使眼部調節放鬆、眼睫狀 肌鬆弛,減輕眼疲勞。不要眯眼,也不要總眨眼,排除雜念、集中精力、全神貫注的凝視 25 秒,辨認草 葉或樹葉的輪廓。接着把左手掌略高於眼睛前方 30 釐米處,逐一從頭到尾看清掌紋,大約 5 秒。看完掌 紋後再凝視遠方的草地或樹葉 25 秒,然後再看掌紋。10 分鐘時間反覆 20 次,每天做 3 次,視力下降厲 害的要增加訓練次數。晶體操:① 雙手托腮,讓眼球按上、下、左、右的順序轉動 10 次,接着再逆時針、順時針各轉動 10 次。② 尋找一個 3 米外的景物(如:牆上的字畫等),同時舉起自己的左手距眼睛略高處伸直(約 30 釐米),看 清手掌手紋後,再看清遠物,儘量快速的在二者間移動目光,往返 20 次。推拿操 推拿操:採取坐式或仰臥式均可,將兩眼自然閉合,然後依次按摩眼睛周圍的穴位。要求取穴準確、手法輕緩,以 局部有酸脹感爲度。 ① 揉天應穴:用雙手大拇指輕輕揉按天應穴(眉頭下面、眼眶外上角處)。 ② 擠按睛明穴:用一隻手的大拇指輕輕揉按睛明穴(鼻根部緊挨兩眼內眥處)先向下按,然後又向上擠。 ③ 揉四白穴:用食指揉按面頰中央部的四白穴(眼眶下緣正中直下一橫指)。 ④ 按太陽穴、輪刮眼眶:用拇指按壓太陽穴(眉梢和外眼角的中間向後一橫指處),然後用彎屈的食指第二 節內側面輕刮眼眶一圈,由內上→外上→外下→內下,使眼眶周圍的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寥、球后、 承泣等穴位受到按摩。對於假性近視、或預防近視眼度數的加深有好處。注意事項佩戴眼鏡。近視者,在一定場合(看電視,顯示器)下需要佩戴合適的眼鏡。佩戴的眼鏡,必須清晰、舒適。輕度近視者,在不必須的時候可以不佩戴,但是對於高度近視者應該長期佩戴。

吃些明目的食物。比如肉,魚,蛋,牛奶等食品具有豐富的蛋白質,能有效鞏膜。又如一些含鈣高的食品,牛骨,豬骨,花生米等食品,也能起到很好的鞏膜效果。還有類似一些含鋅,維生素,葉黃素和玉米黃質類的食品。這些都是對眼睛非常有益的食品。

注意休息。近視眼注意眼睛不可以用眼時間過長,尤其在輻射下不能呆太長(會損害黃斑)。特別是用電腦的朋友要注意了,在工作一個小時候,基本要休息10-15分鐘,放鬆眼睛。

使用合適的眼藥水,保持眼部清潔,解決眼部疲勞。睡覺前,休息前,用眼過度後都可以滴眼藥水。

創造並保持良好的工作條件。周圍環境的光線要柔和,顯示器的亮度要適當,清晰度要好,桌椅的高度和電腦的高度要匹配。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