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

常山趙子龍,一個響噹噹的人物,三國時期劉備陣營忠勇雙全的常勝將軍。因而認爲常山就是趙子龍的故里,趙子龍就是常山走出去的英雄。後來發覺這是歷史層面的一種誤讀,一種很容易犯的常識性錯誤。原來古代的常山指的是河北曲陽的恆山,漢宋時避帝諱爲常山,西晉常山郡治真定(今正定縣)

“常山”的起源與悠久歷史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第2張

“常山”作爲地名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末楚漢爭霸時期。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因大梁人張耳(?-前202)扶趙抗秦之功,乃分封趙地北部爲常山國,立張耳爲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邢臺西境之漿水村附近,稱夷儀城)。公元前205年,常山被齊陳餘攻破,張耳敗走,轉投漢王劉邦,常山國遂不復存在。西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初復置常山國,惠帝封三子劉不疑爲常山王,都城元氏(今河北元氏縣殷村鎮故城村)。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常山王劉勃服喪期間私飲酒,不盡孝道,武帝下詔廢常山國,改爲常山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漢明帝復立常山國,封皇子劉昺爲常山王,都城元氏(今河北元氏縣殷村鎮故城村),從此,常山國一直沿襲到220年魏國建立時廢除爲郡。在兩漢時期,先後有13位皇子皇親被封爲常山王。可見,“常山”作爲河北趙地人們的“故里”,可謂源遠流長,與趙人的文化與精神早已密不可分。

三國曆史中的趙子龍(公元154—229年),就出生在東漢末年常山國真定縣,故逢人必稱自己乃“常山趙子龍”是也。當時的浙江省常山縣適逢最早置縣(漢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即公元218年),名定陽縣,屬會稽郡。魏國建立後,常山國又被改爲常山郡,此後數百年間,常山郡名稱在常山、真定、恆州等名號之間多次興廢,直到唐朝寶應元年(約公元762年)後再度改稱“恆州郡”。從此,“常山”一名再也沒有回到過河北趙地。統論“常山”名稱自產生至消失,在河北趙地存在960多年。

後來,“常山”這一名垂青史的大號,竟然降臨到了浙江省西部這塊土地上。史書上僅僅交待了“咸亨五年(674年)分信安置常山縣,以常山名縣,將縣治置常山北麓常山鄉(今招賢鎮古縣村和古縣畈村),屬婺州”。 垂拱二年(686年)常山縣改屬衢州,廣德二年(764年)遷常山縣治於今天馬鎮。此後,除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到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年改名“信安縣”外,“常山縣”在唐宋元明清代沿襲舊制至今,在浙江省衢州地區存在歷史已達1300多年之久。

浙江“常山”縣名的起源紛爭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第3張

江南吳越地距河北趙地數千裏之遙,但“常山”這一具有厚重歷史沉澱、長期在河北趙地的地名,爲何會在江南出現,而且在浙江西部的衢州?從史料查尋,浙江的“常山”縣名之來由並無可靠依據以供考證,這也引起了“常山”縣名起源的種種猜想與紛爭。《元和郡縣誌》卷26衢州常山縣曾載:“因縣南有常山爲名。”但是,如果當時縣南有常山,那現在應該還在的,浙江西部歷來無地震及其他足以地動山搖的事件記錄,不可能倒塌或被搬掉的,何況如此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山,保護還來不及呢。但縣南的山都是些很普通的山,這座山到底是哪一座?爲何叫常山?可以說當今常山人並不知曉,因此這一說法並不足信。《讀史方輿紀要》卷93衢州府常山縣曾載:“常山在縣東三十里,縣以此名。一名長山。絕頂有湖,廣數畝,亦曰湖山,巨石環繞,儼如城郭”。既然如此,此地爲何不叫“長山縣”或“湖山縣”,而稱“常山縣”呢?縣以山名的說法,似乎很缺乏說服力。更有人言及“常山”縣名的由來源於該區域盛產一種名叫“常山”的中藥,這就更令人感覺荒謬了。據《中華本草》記載,“常山”作爲藥材,主要分佈在江西、湖北、湖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東、福建、廣西、甘肅、西藏、臺灣等地,並無史料記載浙江西部盛產此藥材,況且以“特產”命名郡縣,似乎是今人爲提高知名度而爲,如安徽省徽州市改爲“黃山市”,雲南省思茅市改爲“普洱市”,莫非古代地方政府也如此有“廣告意識”和“經濟頭腦”?誠如是,則今天的常山縣該改名“胡柚縣”了。

“常山”名號爲何落戶浙江?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第4張

那麼,浙江的“常山縣”名號到底從何而來的呢?我想從中國歷史風雲變幻、社會變遷中,不難尋找出確切可信的答案。三國滅亡後,河北趙地的常山郡歸於西晉統治之下。但西晉的統一局面只維持了十一年,也就是趙子龍去世六十年後,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和中華民族歷史上慘絕人寰的 “五胡亂華”,特別是胡人實施“殺漢令”,導致中原及以北地區人口在八年之內消失90%,史書上記載“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須知八年抗戰,中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被日本侵略者殺害3500萬人,就被稱慘絕人寰),足見當時漢族面臨歷史上最嚴重的種族滅絕的危機。河北趙地的常山郡處於邊塞之境,離胡人最近,更是難免生靈塗炭,最早遭遇滅頂之災。東晉建立後,以長江爲天險鞏固了政權,北方人民爲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許多知識分子、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紛紛逃亡到當地屬蠻夷之地的南方,極大地促進了南方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取代中原而成爲全國的重心。遷到南方的北方及中原部族與當地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這其中,大批來自河北趙地的常山郡人,其中也不乏趙子龍的後代或族人,逃難到了會稽郡時稱“定陽縣”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並逐步興旺起來。隨着南方政治局面的穩定,這些原籍河北常山郡的人口日漸增多,於是人們悄悄地開始把河北常山郡人住的那個區域稱作“常山鄉”,並日久成俗,得到了官方的認可。據史料記載,唐代之前常山縣前身“定陽縣”和“信安縣”內均設有“常山鄉”,可見,“常山”縣名源於 “山名”更是經不起推敲了。

到了唐代,“常山鄉”河北常山郡的後裔越來越多,由於他們技術先進、文化發達,經濟社會發展很快超過了同在定陽縣(唐初改稱“信安縣”,縣治爲“定陽鄉”)的原住民,影響越來越大,名聲漸漸蓋過了“定陽縣”及後來的“信安縣”。這些北方常山郡趙人的後裔,逐漸不滿足於“常山鄉”的稱呼,便由鄉賢能人出面,上書給婺州府和朝庭,請求將當時他們聚居區域改置爲他們日夜魂牽夢縈的故土之名“常山縣”。這一請求得到了同樣發跡於北方三晉大地的李唐王朝的認同,於咸亨五年(674年)同意分信安置常山縣,仍屬婺州,並將縣治由原定陽鄉三崗(今何家鄉琚家村和金家村),改到了常山鄉(今招賢鎮古縣村和古縣畈村,該村村名即由此而來),至今猶有遺蹟可尋。從此,“常山縣”這一名號紮根在浙江西部,再也沒有中斷過。

由此可見,“常山縣”這一歷史名稱由河北趙地日漸式微而自江南重新興起,見證了我國千百年來北方人民向南方大量遷徙的歷史,與歷史上的“江西填湖北”、“湖廣填四川”相比,堪稱“河北填浙江”的縮影。儘管今天的浙江省“常山縣”並非三國名將趙子龍出生時的河北趙地,但這一區域名號的由來卻與河北趙地有關很深的淵源,是河北常山郡後裔所居之地,傳承了河北趙人的故土之戀、思鄉之情。

“常山”名號因何從河北消失?

常山趙子龍的常山在哪 第5張

更改地名自古以來並不鮮見,如古代“恆山郡”改稱“常山郡”,便是爲避漢文帝劉恆之諱而改之,河北“真定府”改稱“正定府”,便是避清雍正皇帝胤禛(zhēn)之諱而改之。但命名一地的名號,從來都是十分嚴謹慎重的大事,必須有充分的依據和道理。尤其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因名之過、因字之差而興的“文字獄”不在少數,沒有人敢隨意命名。河北趙地“常山”名號的消失,其實也是一個歷史的必然。

經過多年戰火浩劫,特別是“五胡亂華”之後,河北原常山郡早已“十室九空”,趙地人們的祖居之地,那個傳說中的“常山郡”,早已物是人非,雖名稱如舊,卻已難稱“趙地”了。自那以後,住在原常山郡區域的人,早已是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的後代,只是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後,這些胡人之後逐步被漢文化融合。因此他們與趙地的文化傳承,尤其是與真正的趙子龍文化、精神已沒有什麼歷史淵源和關聯,正如今天的埃及、伊拉克、美國等地,與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第安人在文化上沒有任何關係一樣,再稱河北趙地爲“常山郡”,已經名不副實。上海某基因研究所歷時兩年,對先秦時期發掘的人骨進行DNA分析,發現現在的北方人基因和先秦時期北方漢人基因有明顯的差異,這就驗證了南北朝時北方多民族融合的事實。鮮卑、契丹、突厥、女真等部族,都有可能是現在北方人的祖先;而安徽江浙一帶人的Y染色體卻和先秦時期北方漢人的基本相同,這見證了歷史上北方漢人南遷的事實。從河北趙地後來屢次改名“真定”、“正定”等名號可以看出,統治者對河北趙地的最大期望就是“真正安定”,到了唐寶應元年(約公元762年)“安史之亂”平定後,更是將“常山郡”又改回爲“恆州郡”,希望該地“永恆平定”了。加上此時距唐朝在江南衢州另設“常山縣”已達88年之久,江南“常山縣”成爲河北常山郡後人聚居地已是天下共識,自此原河北趙地“常山”這一名號終於被歷代統治者永遠撤銷了。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