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美國幼兒園如何培養3~5歲寶寶的思考力?

美國幼兒園如何培養3~5歲寶寶的思考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有事都發生在“昨天”

4歲班上有孩子拿了一個玩具車告訴我,“這是媽媽昨天給我買的玩具車。”大概過了2周後,我又看到他在玩玩具車,順嘴問了句,“這是媽媽給你買的嗎?”他點點頭,“這是媽媽昨天給我買的。”時隔兩週,他的回答是如此地一致和堅定。

這一點上,著名教育學家皮亞傑Piaget就說過,3~5歲孩子對過去的時間點認知很粗略,無法精確描述,在他們眼中“昨天”與 “一年前”發生的事情並沒有太大差異。

反向思維能力弱

3~5歲的孩子開始理解“加”的概念,可是他們很難理解“減”。比如你問他3+3,他也許可以掰着手指頭告訴你得6. 但你若接着問6-3等於幾呢?他們就會一臉茫然地看着你了,幾乎很少有孩子會知道把3根手指放回去,再數剩餘的手指。

也許你認爲“怎麼連這都不明白呢?” 嘿嘿,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千萬別去跟孩子較勁兒。近幾年來,關於國外教育的文章很火,個別也存在言過其實的現象。比如就有個別公衆號宣稱美國幼兒園很早就開始對孩子進行老美引以爲傲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維)訓練,小馬君認爲這還是有些誇大其詞的。這個年齡段最重要的是刺激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而並不應該注重某種特殊思考模式的培養。只要孩子能想的比原來更深,突破自己的思維邊界,至於他用什麼套路思考到底想出什麼結果,都不太重要。

那麼,美國的幼兒園在針對引導孩子思維方面,做了哪些看似不經意,背後卻蘊含着深刻內涵的事呢?小編這就帶你邊看邊解讀。

美國幼兒園如何培養3~5歲寶寶的思考力?

每日一問,醉溫之意不在“問”

現在很多中國的幼兒園也有類似“每日一問”這樣固定的話題討論時間。其實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重要,之所以設計該環節主要是讓孩子從入園開始就養成“思考”的習慣,並且把它作爲當天討論的鋪墊。

小編認爲,針對3-5歲孩子,問題設置得越簡單越直白越好,不要有知識壁壘的問題,這樣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圖中顯示的問題就是“你喜歡數學嗎?”答案沒有對錯,只要參與了都是好的。而且你也許想不到的是,在這一天接下來的時間裏,老師可能還會利用這個問題再來檢驗一下孩子的“記憶力”。

原來美國的託兒所一般7點開門,孩子們到了以後會直接走向“每日一問”牆,由於孩子們都沒有固定的到園時間,所以最開始一般都是自由遊戲(free play),直到早上10點左右纔有坐圈活動(circle time)。如果孩子在早上瘋玩了2-3小時之後,還能記得“每日一問”的問題以及自己選擇的答案,其實挺了不起的。“今天的‘每日一問’是什麼?”老師拋出的這個問題看似很愚蠢,但其實是在培養孩子回憶的習慣,以及增強他對於“時間”的概念。

坐圈活動時,針對“每日一問”本身的討論,3-4歲的孩子基本只停留在最表層,最多就是舉手表決。到了5歲左右,有些老師會鼓勵孩子說自己選擇的理由。由於問題本身設置不是爲了“教”某個特定的知識,所以這部分的討論也不會太長,更多是孩子對於自己過去經歷的分享。

美國幼兒園如何培養3~5歲寶寶的思考力? 第2張

“我發現”促進孩子的逆向思維

小編以前工作的4-5歲班級,最喜歡玩“I Spy”(我發現遊戲)。這個遊戲不需要任何道具,自備雙眼就夠了。一般我會和孩子事先約定好一個範圍,比如“積木區域”。然後一個孩子先來觀察某件物體,比如積木架上的紅色水杯。其他孩子負責給出問題,孩子只能回答“是”或者“不是”。由於所有孩子都能觀察那個區域,他們會把自己的猜測轉化成問題,比如“這個東西是圓的嗎?這個東西是紅色的嗎?”直到有人猜中。這個遊戲的整個過程就在培養孩子“觀察”與“反向思考”的能力。需要從現有的信息出發,去反推和猜測未知的信息,繼而最終能夠鎖定其他孩子眼中的目標,也就是解決問題。

這麼好玩的遊戲我更推薦給諸位爸爸媽媽,等車的時候,無聊的時候,想要陪伴孩子度過一些有質量的親子時間的時候,都可以慢慢擴大限定範圍去嘗試。

玩拼圖,父母只是塊兒“墊腳石”

拼圖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最常見的玩具,也是培養他思維能力的一大法寶。在玩拼圖的時候,孩子難免會遇到困難不知道應該怎麼繼續,我將這種“思維受阻”視爲是父母教育的良機。

但要知道,此時父母的介入,並不是直接告訴他這一塊應該放在那裏,而是先來問問:“你覺得這一塊和那一部分的顏色比較接近呀?”“你看一看哪裏有缺口呀?” “要不我們再去比對一下拼圖盒子上的圖片,看看這塊應該是在圖片的哪一個部分?”這些引導性的問題能幫助孩子有方向地往下思考,有點像“墊腳石”的作用。如果你直接把問題解決了,那麼孩子下一次遇到不會放的拼圖塊依然沒有辦法去完成。等時間久了,你可以慢慢撤走“墊腳石”,轉而問孩子“你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怎麼做呢?”這時候他的大腦會開始回去搜索以前的“墊腳石”,很快自己也能養成思考的習慣,完成一些具有挑戰的任務。

“說”積木比“搭”積木更重要

美國幼兒園如何培養3~5歲寶寶的思考力? 第3張

這張照片是小馬君在密歇根州立大學兒童實驗室工作時拍的,當時就被這複雜的結構驚到了。和它的建造者——一個4歲的小男孩交流後才知道原來他搭建的是一個停車場,而且裏面還能“住動物”。

仔細聽完他的一番構想之後,我突然問他:“那你覺得你的動物朋友是怎麼上樓的呢?”他想了想,然後直接搬來一塊長木條,連接着地面和二層,又補充道:“不但熊可以上二層,汽車也可以從這個通道上去。”

我繼續發問,“那天台上的熊是怎麼上去的呢?”他又思考了一會兒回答我,“那中間有電梯!”。我接着死命追問——“那車怎麼上去呢?” 這次他想了半天,最後說“最上面那裏只有熊可以上去!”

其實我的每一次發問都是讓孩子有思考的“鋪墊”,他們可以順着去思考更多更深入、實際的問題,當我問他熊是怎麼上樓的,他沒有憑空告訴我“是飛上去的”,而是於情於理地回答道“坐電梯”。這不僅反映了孩子生活經驗的提高,也體現了早期的邏輯能力。在“說”積木的過程中,孩子不斷升級着自己的思維理解、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了,小編也並不是鼓勵成人要自始至終喋喋不休地“陪”說,在他們“搭”完之後,想要跟你一起分享勝利果實時,父母的介入,既對他們有肯定,又讓他們有所提升,多好。

相信孩子可以自己思考,且遠比你以爲的厲害

當然,小編也不希望把家長引入一種誤區,以爲成人蔘與得越多越積極越好,你要相信孩子自己的力量,很多時候“無聲勝有聲”。

上週我在幼兒園裏看孩子玩樂高。其中一個孩子在搭一個柱型的東西。我問他這是什麼,他說這是火箭(其實我覺得就是一個四不像,但我並沒有指導他到底應該怎麼搭火箭)。接着他自己又給“火箭”配了一個底座,然後讓我幫着倒數。

我很配合地數着5、4、3、2、1,然後我們一起說“發射”。讓我沒想到的是,這時孩子不光把火箭拿了起來,還不停地把底部的積木塊分兩次往地上扔。我心裏不免感嘆:“你還知道火箭要一二級分離啊!”緊接着,讓我更驚訝的一幕發生了,飛了好幾圈之後,他又把火箭的“剩餘部分”緩慢地放回到了發射塔,就像一個真正的航天控制員一樣,嘴裏一本正經地大喊“landed(着陸)!”

作爲親眼見證了他火箭發射全過程的幸運兒,那一刻我簡直感動得想哭,這不就是SPACE X的火箭回收技術嘛!孩子竟然在玩樂高的時候如此精準地重複了這個過程。可如果我一開始覺得他的火箭醜,要幫他重新造火箭;或者阻止他扔底部的積木;又比如我沒有等他把火箭“飛完”,就打斷去讓他再次發射或做其他什麼無厘頭的事情,可能我就再也無緣看到這“驚人”一幕。

第二次火箭發射前,他自己又把之前扔在地上的積木塊重新按照自己的理解組裝好。那一刻,我心中給他點了無數個贊,的確,有時候“不介入”是培養孩子思維的最好方式。

剛纔提到很多人在提到美國教育的成功時,都在熱推的“批判性思維”,其實我個人特別不喜歡這個翻譯,應該叫什麼合適?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