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性教育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要大大方方

性教育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要大大方方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國內性案例頻頻發生,國人對於性教育總是遮遮掩掩,讓下一代受到性誘惑。性教育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應該從西方性教育方面汲取經驗,大大方方進行性教育。

性教育是個繞不開的話題要大大方方

國內性案例頻頻發生,國人對於性教育總是遮遮掩掩,讓下一代受到性誘惑。性教育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應該從西方性教育方面汲取經驗,大大方方進行性教育。

美國心理學家納瑟麗·巴託博士認爲,母親跟女兒一起談論性愛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而且重要。她說,現在的女孩子受到來自性方面的壓力非常大;到19歲的年齡,50%的美國少女已經懷過孕。

我們要把自己的性經歷告訴多少給自己的女兒呢?

以下是美國《人物》週刊記者詹尼弗·弗雷採訪她時的談話摘錄。

女兒和我們之間需要一種開放型的談話,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要把自己的私生活全部公開。如果女兒問你與丈夫之間的性生活,你可以這樣回答她們:“我不想過多地談論細節問題。這是我與你爸爸之間非常特別的事情,就像將來你與你愛上的那個人之間的事情一樣。”我想她們會相信這些話。

向女兒解釋性慾望是不是很難?

性慾望這個問題取決於你怎樣去看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告訴你的女兒,即使她承認自己有這種慾望,她也還是一個好女孩,這樣做無可厚非。想把自己打扮得性感一點,想穿漂亮的衣服,想用好一點的香水,這都與慾望有關。女人有性慾望也是正常的事情。不要一談起性慾望,就把女孩子看成是放蕩的,或者把她們歸類到壞人中去。我想我們應該肯定女人的性慾望。這是我們做女人的力量的一種體現。

有沒有人無法同女兒在性問題上溝通呢?

有的人確實感到與女兒談論性問題很不適應。她心理感到不舒服。我在研究中接觸到的一些母親說:“這對我來說太難了。”有的人甚至連談到月經也感到難堪。但是她們應該知道,她們生活在一個從來沒有把“母女談性”問題當回事的社會裏。她們經歷了一切,但卻不知道怎麼去做。我說,“你們應該把做過的、想過的都跟女兒講。這樣對她們有好處。”

母親與兒子應該怎樣談論性問題呢?

我們往往忽視與兒子談論性問題。雖然女孩子會懷孕,性問題對她們來說顯得很重要,但性問題對兒子來說也十分重要。做父親的應該經常給他們講一些有關約會強姦、性暴力事件,讓他們戒除這些因情感失控而導致的事件。還要讓他們在性問題上逐漸樹立起責任感。

在這個問題上,父親的作用與母親的完全相同——不一定就是媽媽與女兒講、父親與兒子講。最理想的情景是在餐桌上,兒子與女兒都在場,所談的問題他們也都能夠接受。

對母親最後的忠告

開誠佈公地談,宜早不宜遲。

性教育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魯迅先生說:“生物的個體,總免不了衰老和死亡,爲繼續生命起見,就有一種本能,這就是性慾,因性慾纔有性交,因性交纔有後代,繼續了生命,所以,性交也並非罪惡,並非不淨。因此對性問題大可不必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應理直氣壯地談論它,研究它,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正確認識它,以增強對性犯罪的免疫力。”

國外性教育從低齡做起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許多國家都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縛,長期對性教育持保守的態度。如日本直到1970纔開始用“性教育”這個術語取代原先的“貞潔教育”一詞。

近年來,性教育在國外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在泰國,公共衛生部家庭計劃及人口控制署不久前宣佈,爲了遏制少女懷孕及艾滋病問題繼續惡化,將推出一項新計劃,把性教育提前到在幼兒園推行。 在荷蘭,人的性開放觀念是從小養成的,兒童從6歲進小學開始就接受性教育。對荷蘭的小朋友而言,學習性知識就和其他學科一樣,沒有什麼特別。他們甚至會在餐桌上和父母討論這方面的話題。然而,荷蘭性開放並非像外界擔心的那樣造成青少年性氾濫,相反,荷蘭擁有歐洲國家最低的青少年懷孕比率,雖然在荷蘭12歲以上的青少年便可合法發生性行爲,但是荷蘭青少年第一次發生性行爲的平均年齡是17歲。在美國,大多數學校敦促學生將性交推遲到婚後進行,但他們如果不這樣做,則應使用控制生育的器具,並實行安全性行爲的做法。不到半數的學校提供在何處可獲得控制生育器具(45%)或如何使用避孕套(39%)的資訊。

無獨有偶,在美國某地鐵車廂裏曾有則廣告,是提醒中學生要使用避孕套的。畫面是一羣笑得天真爛漫的少男少女,題詞很醒目:“If you do,do it right(如果你要做,就要做得正確)”小字寫:“請別忘了用安全套。”

總之,國外近年來對性教育頗爲重視,普遍認爲性教育需要父母、教師、社會各個方面的協同努力才能做好。

國內性案例讓人觸目驚心

在我國,當我們大人坐在辦公室慨嘆現在的孩子早熟得快時,孩子們也許正瞞着大人,無憂無慮地做着成年人的遊戲。去年暑假,廣州市一位初二的女學生因爲與同班的男同學發生了性關係,開學後老師發現她已懷孕,帶她去醫院流產。做手術時醫生驚呆了:這個14歲少女的下身赫然文着男朋友的名字。小小年紀就涉足“性”甚至和人發生性關係,在中學絕不是個別案例,尤其在一些校風比較差的普通中學,有些情況都是公開的祕密了。例如,同學們之間提倡“什麼事情自己搞掂”——有女同學懷孕了,他們相互幫忙注射強力打胎針,有些就偷偷去藥店買“落仔藥”吃,不告訴父母,不告訴老師。

也有的女孩子小歸小,臉皮卻很老。據某婦產科醫生介紹,現在有的小姑娘來做流產手術,由幾個女友陪着,體面得倒像個公主。面對醫護人員的詢問也是“臉不變色心不跳”,更有一些在讀學生竟坦然地把學校的大名堂而皇之地寫在人流手術登記簿上。

性誘惑讓他們心靈迷茫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不經審查的色情出版物大量出籠了;宣揚暴力和色情的音像製品到處流傳;言情片、淫穢錄像中大量的暴露鏡頭充斥着熒幕,性保健品店開到了學校的門口,衆多新奇而又怪異的“實物”擺在了衆目睽睽之下;尤其是一些地方賣淫嫖娼現象的蔓延,黃色污染可謂無孔不入。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身在其中長期受其薰陶,辨別能力差,好奇心、模仿能力強的孩子們能不躍躍欲試嗎?可以說,這些淫穢的東西組成強大的地下色情攻勢,直接威脅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已經成爲一個不可忽視的嚴重社會問題了。

面對青少年的早熟和日益氾濫的“黃”情,而我們的性教育卻一直處於被動、尷尬的境地。

性教育猶抱琵琶半遮面

有一幅漫畫讓我記憶猶新:幼兒園的一位老師正在幫一個小女孩在水龍頭下洗手,小女孩好奇地問老師:“老師,爲什麼男生站着小便,而女生卻要蹲着?”老師的回答倒頗爲形象:“因爲男生下面像這自來水一樣有水管……”第二幅畫面是女孩子開心的話:“哈,那我回家也叫我媽給我裝根管子……”

其實, 讓孩子從小就能以非常坦誠的態度去面對性,在性心理髮育過程中才不至於走彎路,而那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做法只會使孩子對性產生曲解。在家庭中,如果父母不能與孩子溝通,孩子一進入中學階段,年齡大了就越來越無法進行溝通,更不會敞開心扉提及性方面的事情。家長也頗爲感嘆道:“以前是孩子不懂大人的事,現在是大人不懂孩子的事了。”

而在學校教育裏,也只有中學教材中的《生理衛生》和如今的《健康教育》有所涉及,但內容非常有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只是從科學的角度對人體生殖器官所做的純自然的講解,學生即使“學透”,也知之甚少。更何況幾乎所有的老師在上生理衛生課時“自己也羞羞答答”,對“生殖系統”章節避而不說,只說大家各自讀一遍即可,並保證“考試時不會涉及”。

大量事實證明,封閉性教育是有弊而無益的。對青少年不談性問題,不進行性教育,難道他們就不想,就不學了嗎不,他們會悄悄地學。稍稍關注一下未成年人的世界,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所謂的“性知識”的獲得,其實是十足的性污染,“污染源”正是那些對他們毒害頗深的黃色書刊、鐳射錄像以及其他一些淫穢音像製品。與此同時,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開放,未成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性早熟日益顯現並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憂慮,而在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性知識的關鍵時期,由於我們學校、家庭、社會對他們缺乏正確、科學的性指導,致使相當多的孩子產生了畸形的性心理,便在想象與模仿之中自行其是,難免冒險去嘗試不健康、不安全的性行爲, 並會因爲朦朧的性意識和對性知識缺乏正確認識而走入歧途。

性教育要大大方方

近幾年來,隨着經濟發展、國內開放和國人自我意識的增強,在經過痛苦的掙扎之後,性教育終於掀開了遮羞布。

家長是孩子性教育的啓蒙老師。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隨着他們性意識的覺醒,應及時進行性知識和性道德教育。在家中所進行的性教育,不僅只教導孩子有關性方面的問題而已,爲人父母者也必須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並教導孩子“辨別是非善惡”“有耐性”“親切地和別人打招呼、寒暄”“對人常懷感激”“關懷別人”等等良好的品德,這些不僅與性教育有密切關係,且都是對於不久即將面臨的性危機,能坦然地克服性的煩惱與性的誘惑,避免性犯罪行爲,過着充實的日常生活的基本要素。

學校要預先教給學生一些性發育的知識,使學生們有個心理上的準備,不至於事到臨頭,茫然失措、擔心害怕。要使青少年充分認識到,從性成熟到合法婚姻的建立,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過程,即性慾延緩滿足的過程。要教育他們正確對待異性,引導他們把對異性的嚮往昇華爲純潔的情感,要允許他們與異性交朋友,讓他們注重在思想上、學習上互相幫助和促進,不可被表面的性接觸或性吸引所迷惑,避免對性的過度關心和無意識的性刺激,更避免性挑逗和看黃色書刊及錄像等。

性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比如,不妨爲兒童製作性教育動畫片,在電視和網絡上爲青少年播放性教育片。要截住伸向少年兒童的“性”騷擾,清除形形色色的“文化垃圾”,在孩子們健康溫馨的家園門前築起堅實的“保護屏”。爲青少年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保護他們的身心免遭“污染”,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