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不哭”的孩子有糖吃?你的教育方法可能出了錯!

“不哭”的孩子有糖吃?你的教育方法可能出了錯!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門在外,時不時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伴隨着哇的一聲,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泣開始了,陪伴的家人瞬間非常緊張,馬上哄孩子:寶寶乖,不哭不哭,接下來就開始用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逗孩子笑;要麼就用責備的語氣:別哭!你看小弟弟小妹妹都不哭,你羞不羞啊?都叫你別哭了,還哭?

我們害怕的可能不是孩子哭,而是怕別人“連孩子哭都止不住,這個家長行不行啊”的側目,這種隱形的責備,往往容易讓人面紅耳赤,亂了陣腳,恨不得馬上自證清白,“我的孩子我搞的定!”

其實,孩子的負面情緒來得快,走的也快,只要安撫一下,很快就陰轉晴了,責罵孩子不許哭,想盡辦法止哭,就沒有必要了。#一起來玩萌芽科普羣#之袋鼠媽媽的小綠洲羣的@皮蛋媽 會尊重孩子的負面情緒,並引導孩子主動宣泄。她對孩子負面情緒的的思考,也許會給處在T2教育煩惱中的你帶來一股清風。

我家皮蛋最近發泄憤怒時會說“我要把你吃掉!”

其中一次是因爲耍賴不成,大人因爲原則性問題拒絕了他,他就一邊痛哭,一邊喊出他的憤怒宣言:“我要把你吃掉!啊嗚啊嗚吃掉!”

有人也許會質疑,這樣的孩子,是不是沒教他不要哭啊。沒錯,作爲一個忠於“情緒宜疏不宜堵”的媽媽,我鼓勵孩子能夠在情緒發作的當下把他的憤怒用語言表達出來,如果他想哭,那就哭。

“不哭”的孩子有糖吃?你的教育方法可能出了錯!

Terrible Tim,by Katie Haworth,Illustrated by: Laura Hughes

幫助孩子找到負面情緒宣泄的出口

我允許孩子宣泄他的負面情緒,主要是有兩個理由:

1.家長往往壓制的是行爲,不是情緒

情緒本身是難以快速壓制的,別說孩子,就是成年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也絕不會聽得進去別人在說什麼。大人自認爲能夠壓制孩子的情緒,那只是表象,他們實際上只是壓制了孩子當時的行爲而已,真正的情緒仍然找不到出口。

所以,情緒一旦習慣性的被堵,那換來的就是孩子日益加重的叛逆,和家長認爲的無理取鬧。

當我們對待孩子的負面情緒時,我們不妨往這個方向想一想,情緒本身沒有好壞,反而是處理情緒的方式有好壞。

好的處理情緒的方式,就是能把情緒用溫和或者激烈的言辭表達出來,要允許孩子哭,等他發泄完了,慢慢得到平靜了,然後雙方再心平氣和的來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家長在討論的過程中好好地講清楚道理,告訴孩子自己允許他哭,但咱們還是該幹嘛幹嘛。

這個過程讓孩子明白,他可以用哭去緩解內心的委屈、恐懼、焦慮、憤怒等情緒,但不能改變結果

“不哭”的孩子有糖吃?你的教育方法可能出了錯! 第2張

Terrible Tim,by Katie Haworth,Illustrated by: Laura Hughes

2.不許哭和不許笑是同樣性質

很多家長一般只接受“好情緒”,而拒絕“壞情緒”。他們絕不會在孩子開心的哈哈大笑時去粗暴的勒令孩子“不許笑”,但會要求孩子“不許哭,再哭我就……”,或者命令他們“憋回去”。

憋回去,是多麼不人道也不可能的要求。既然笑不應被制止,那哭也同樣。很多時候不許孩子哭,其實是家長不能容忍孩子哭,覺得孩子哭,自己會沒面子,或者沒有耐心聽孩子哭,直接打斷他的哭聲,自顧自地講起道理,甚至還會不理解自家孩子爲什麼哭。

其實哭只是孩子唯一發泄負面情緒的途徑,尤其在語言能力還不足以表達想法的月齡,他們只是純白直爽的孩子啊。

教孩子使用語言去表達他們的情緒

皮蛋長大了些,我和他爸爸就逐漸開始引導他使用語言去表達他的憤怒了。“我要把你吃掉!”就是其中的成果。除了表達憤怒,在他傷心,不滿和委屈的時候,我們也會幫助他講出他的感受。

我最近現學現用地在皮蛋有情緒時都向他表述,“媽媽知道你很委屈”、“媽媽知道你剛剛摔得很疼”、“媽媽懂了,皮蛋想聽睡前故事”……我會習慣性地先理解孩子的情緒,通過共情來建立聯接,再來一起討論他爲什麼得到了這個結果。在共情的這個過程,必須要堅持的原則是,不能進行“不相關的懲罰”。

事情的結果一定是跟皮蛋做的選擇有直接關聯,比如他選擇玩水,而媽媽已經事先告知他沒有時間講睡前故事,皮蛋不能聽睡前故事是因爲玩水已經佔據了睡前故事的時間。

“不哭”的孩子有糖吃?你的教育方法可能出了錯! 第3張

Terrible Tim,by Katie Haworth,Illustrated by: Laura Hughes

提前打好“情緒預防針”,提高他們的接受度

讓孩子宣泄情緒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問題了呢?這是一味事後藥,從根本上來說,給孩子打足“預防針”,提高孩子的接受度,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解決自身的情緒問題。

很多家長爲了讓孩子接受一件他們難以接受的事,會把事情的強度和難度說得很低,但孩子最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情緒就會鬧得更厲害。

比如寶寶不想上幼兒園,被家長哄騙着一邊說“不去幼兒園,咱們去公園玩”,一邊往幼兒園走;再比如寶寶很怕打針,家長就哄騙說一點也不疼一點不可怕,其實全家齊上陣按住嚎啕大哭的寶寶的手腳五花大綁的架勢……

其實避免孩子恐懼、焦慮的有效辦法,是提前告知。語氣平和的多次陳述,多次演練,多次以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預演,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甚至一勞永逸的再也不排斥。

舉個很直觀的例子:

在進行如廁訓練的過程中,皮蛋對小馬桶是拒絕的。姥姥姥爺和表弟要來家裏小住之前,我跟他商量了,蹲客廳里拉屎很不美觀,會影響到其他人,雖然用小馬桶上廁所對於他來說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但是希望他考慮一下使用小馬桶。皮蛋答應了表弟來了就改坐小馬桶。表弟到家的第一天,皮蛋說要拉臭,竟然主動跟我說:“不是要坐馬桶拉嗎,說到就要做到”(當時心裏那個狂喜)。爲了表示對他的鼓勵及安慰,我也表示自己可以坐在大馬桶上陪他。於是,順利過渡啦!

“不哭”的孩子有糖吃?你的教育方法可能出了錯! 第4張

Terrible Tim,by Katie Haworth,Illustrated by: Laura Hughes

提前一隻“情緒”預防針,告訴娃兒困難處在哪,但媽媽會陪着他。只要清楚地跟孩子描述他會得到怎樣的體驗,他也會有心裏有底,自然更容易接受,不會動不動就掙扎啦。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