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營養食譜 > 百科知識 > 2012熱門旅遊景點排行(四)

2012熱門旅遊景點排行(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熱門旅遊景點總是吸引更多的遊客前往,2012年的熱門旅遊景點排行榜有吸引你的地方嗎?

2012熱門旅遊景點排行(四)

壺口瀑布景觀

孟門山

在壺口瀑布下游五公里處,這裏,可以看到在右側的黃河谷底河牀中,有兩塊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這就是古代被稱爲“九河之蹬 ”的孟門山。河水至此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飛瀉而過,然後又合流爲一。相傳這兩個小島原爲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時,把此山一劈爲二,導水暢流。此二島,遠眺如舟,近觀似山,俯視若門。又傳說古時,孟家兄弟的後代被河水沖走,曾在這裏獲救,故將此二島稱爲孟門山。

孟門山之上,黃河在沉積岩河牀上衝刷出一條深溝,現在的黃河就在這條嵌入石質河牀中的深溝中流淌,這條深溝寬30多米,長5公里,所以叫“十里龍槽”。據考證,今天的孟門山,其地質時期可能是“十里龍槽”南延部分的殘留河牀,後來,槽谷的下游河段被河水毀壞,從而形成今天河道中的兩塊巨石。因此孟門山其實是一種被稱爲河心島地貌的地質遺蹟。

大孟門島長約300米,寬約50米,高出水面約10米。島上有一巨型神龜雕像,龜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題刻的“臥鎮狂流”4個大字,匾幅長2.5米,寬1米,是對此處山水奇景的真實寫照:孟門迎着洶涌奔騰的泥流,昂首挺立,任水滔天,終年不沒。

孟門“南接龍門千古氣,北牽壺口一絲天”,其雄偉姿與龍門、壺口組成黃河三絕,而又以自己獨特的風貌著稱,古詩有“四時霧雨迷壺口,兩岸波濤撼孟門“的佳句。傳說古代有位州官奉調人京,乘船沿黃河而下,船到孟門山下,天已黃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門山,觀賞這黃河小島上的夜景,只見明月高懸,映入河中,虛虛實實,分外好看。他踏月觀景,情趣盎然,吟出“山隨波影動,月照浪花浮”的佳句,“孟門夜月”由此成爲壺口十大景之一。

龍洞

壺口瀑布在山西吉縣方向,形成一個天然洞穴,可以直接通往壺口瀑布下方,俗稱龍洞,又名觀瀑洞。

空中懸壺

壺口瀑布是黃河中游流經秦晉大峽谷時形成的一個天然瀑布。西臨陝西省宜川縣,東瀕山西省吉縣,距陝西省宜川縣城40公里,距山西吉縣城西南約25公里。瀑布寬達50米,深約50米,最大瀑面3萬平方米。是中國僅次於貴州省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滾滾黃河水至此,300餘米寬的洪流驟然被兩岸所束縛,上寬下窄,在50米的落差中翻騰傾涌,聲勢如同在巨大無比的壺中傾出,故名“壺口瀑布”。兩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裏冒煙”,更是罕見。亞洲飛人柯受良和黃河小子朱朝暉先後駕駛汽車和摩托車成功飛越黃河壺口瀑布景區。黃河壺口瀑布景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爲陝西省和山西省共有著名風景名勝區,1988年被定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現爲國家4A級景區。 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巖上衝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裏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壺口。春秋季節水清之時,陽光直射,彩虹隨波濤飛舞,景色奇麗。明陳維藩《壺口秋風》詩有“秋風捲起千層浪,晚日迎來萬丈紅”句,可謂真實寫照。

黃河流經秦晉大峽谷到達宜川縣和吉縣境內,水面一下子從300多米寬收縮爲50餘米,《書·禹貢》中只用八個字:“蓋河漩渦,如一壺然。”將壺口瀑布的形象躍然紙上。

冰瀑奇觀

平日裏“湍勢吼千牛”的壺口瀑布,在“冷靜”中呈現出別樣風情:黃河水從兩岸形狀各異的冰凌、層層疊疊的冰塊中飛流直下,激起的水霧在陽光下映射出美麗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麗的冰橋,令人不禁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峽谷中段。地理位置爲北緯36度8分10秒,東經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壺口瀑布爲中心,北至馬糞灘,南至小船窩,西至峽谷地域,東至人祖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東距山西省吉縣縣城45公里,距華夏第一都臨汾市169公里,山西省省會太原387公里;西距陝西省省會西安449公里,陝西宜川縣城40多公里,延安170公里。

走過寬闊的河灘,人可以與壺口瀑布非常近距離地接觸。非汛期時節,稍有膽量的人可以沿着凹進石崖的一道被水沖刷的石槽繞到瀑布內,領略鋪天蓋地的洪流從頭頂越過,那種驚濤駭浪的視覺體驗,與《黃河大合唱》給人的精神洗禮一樣蕩氣迴腸。

黃河壺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壯觀氣勢著稱於世。

滔滔黃河到此被兩岸蒼山挾持,束縛在狹窄的石谷中,300米餘寬的洪流驟然收束爲50餘米,這時河水奔騰怒嘯,山鳴谷應,形如巨壺沸騰,最後從20餘米高的斷層石崖飛瀉直下,跌入30餘米寬的石槽之中,聽之如萬馬奔騰,視之如巨龍鼓浪,形成壺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萬丈龍槽”、“彩橋通天”等種種奇觀。

名勝區內還有孟門夜月、壺口冰橋等著名景點。在壺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塊巨大的奇石,人們稱它爲“孟門山”,河水至此就分成兩路,從巨石兩側飛瀉而過,然後又合流爲一。這裏又是人們觀賞“孟門夜月”的地方。每當農曆月半,夜臨孟門,可見河底明月高懸。站北南觀,水中明月分爲兩排飛舞而下;立南北望,水裏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來。每到冬季,黃河上游的水夾雜着大大小小的冰塊涌至壺口,疊摞堆積起來,和石岸相平,形成了連接陝西、山西兩省的天然通道。“壺口冰橋”亦爲一景。

景區內還有明代碼頭、同治長城、四銘碑亭、龍門飛渡等人文景觀,有唐太宗李世民帶兵征戰的掛甲山,宋元年間的坤柔聖母殿等。

壺口瀑布不僅有“水底冒煙”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說。上游船隻到此,必須離水登陸,經人擡或車運繞過壺口(即所謂“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續航,千百年來,概莫能變。

水底冒煙

黃河入“壺口”處,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霧,騰空而起,恰似從水底冒出的滾滾濃煙,十數裏外可望。壺口霧氣的大小與季節、流量有關。冬季河面封凍,瀑布多成冰凌,地表來水減少,壺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激浪不大,飛出槽面水霧極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濃密水霧;春秋兩季,流量適中,氣溫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飛濺,形成瀰漫在空中的水霧,即“水底冒煙”一景。

旱地行船

壺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狹長幽深,水流湍急,給水上船隻通行帶來很大的困難。過去從壺口上游順水下行船隻,不得不先在壺口上邊至龍王廟處停靠,將貨物全部御下船來,換用人擔,畜馱的方法沿着河岸運到下游碼頭,同時,靠人力將空船拉出水面,船下鋪設圓形木槓,託着空船在河岸上滾動前進,到壺口下游水流較緩處,再將船放入水中,裝上貨物,繼續下行,在岸上人力拖船很費力氣,常常需上百人拼命拉縴。儘管有一些圓形木槓,鋪在船下滾動,但石質河岸上仍被船底的鐵釘擦劃得條痕累累。在當時的條件下,“旱地行船”可能是水上運輸越過壺口瀑布的最佳選擇,它與壺口瀑布上下比較平緩的石質河岸相適應,近來,由於公路、鐵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壺口附近黃河大橋的修建,過壺口的水上航運已阻斷多年,旱地行船現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跡。

霓虹通天

壺口瀑布反覆衝擊所形成的水霧,升騰空中,使陽光發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時呈弧形從天際插入水中,似長龍吸水,有時呈通直的綵帶橫在水面,象彩橋飛架,有時在濃煙騰霧中出現花團錦簇,五光十色,飄忽 不定,撲朔迷離。霓虹戲水是“水底冒煙”與陽光共同作用的產物。春秋兩季,水底冒煙、濃霧高懸,每遇晴天,陽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後天晴,有時也會出現彩虹。

山飛海立

山飛海立是對壺口瀑布磅礴氣勢的形容,黃河穿千里長峽,滔滔激流直逼壺口,突然束流歸槽,形成極爲壯觀的飛瀑,仰觀水幕,滾滾黃水從天際傾瀉而下,勢如千山飛崩,四海傾倒,構成壺口瀑布的核心景觀。 晴空灑雨。懸瀑飛流形成的水霧飄浮升空,雖然烈日當空,但在瀑布附近,猶如細雨,溼人衣衫,這也是水底冒煙所產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觀,一般越接近河面水霧越濃密,因而,在水底冒煙時,岸邊觀瀑難免衣服溼漉漉,如在輕洗。

旱天驚雷

黃河在秦晉大峽谷中穿行,洶涌的波濤如千軍萬馬,奔騰怒吼,聲震河谷,當瀑布飛瀉,反覆衝擊岩石和水面時,產生巨大的聲響,並在山谷中迴盪,恰如萬鼓齊鳴,旱天驚雷,聲傳十數裏外。只有在壺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黃河在怒吼”、“黃河在咆哮”。

冰峯倒掛

隆冬季節,龍槽冰封,兩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峯倒掛懸崖,彩虹時隱時現,遊移其間,七彩與晶瑩映襯,使遊人無不嘆喟造化之神奇。

十里龍槽

壺口至孟門約5公里,在這段400多米寬的箱形峽谷的底部,黃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條30—50米寬,10—20米的深槽。黃河水從壺口奔涌下瀉後,以每秒數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歸於此槽。由於傳說它爲龍身穿鑿,故取名“十里龍槽”,也稱“十里龍壕”。是壺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隨之連續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牀中,槽旁原河牀底的大部分,成爲非洪水期的河岸,這種河岸比較寬、平,全由堅硬的砂岩構成,近水處,幾乎沒有一點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車,“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這種地質地貌條件。

泰山

泰山山體雄偉壯觀,景色秀麗。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盤古死後,頭部化爲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恆,爲五嶽之長”。古代傳統文化認爲,東方爲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稱譽。因其氣勢之磅礴爲五嶽之首,故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譽。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示出這一帶早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也反映出早期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時期,齊國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之後,泰山逐漸成爲政權的象徵。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建築羣,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鬱;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祕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鬆絕奇、桃園精舍、靈巖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佈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峯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歷代刻石2500餘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餘件。其中城子崖遺址、現存最早的石塔-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巖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唐大觀峯石刻,北齊經石峪金剛經,被國務院公佈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重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着神奇。泰山日出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每當雲霧瀰漫的清晨或傍晚,遊人站在較高的山頭上順光看,就可能看到縹緲的霧幕上,呈現出一個內藍外紅的彩色光環,將整個人影或頭影映在裏面,好象佛像頭上方五彩斑斕的光環,所以被稱爲“佛光”或“寶光”。泰山佛光是一種光的衍射現象,它的出現是有條件的。據記載,泰山佛光大多出現在每年6~8月份的半晴半霧的天氣,而且是太陽斜照的時候。泰山還以石刻衆多聞名天下,這些石刻有的是帝王親自提寫的,有的出自名流之手,大都文辭優美,書體高雅,製作精巧。泰山現存有石刻1696處,分爲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記載泰山歷史的重要資料,又是泰山風景中的精彩去處之一[3]。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峯爲中心,呈放射形分佈,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峯突兀,山勢險峻,峯巒層疊,形成“一覽衆山小”和“羣峯拱岱”的高曠氣勢。

 婺源景區

婺源自古即爲徽饒古道必經之地。被外界稱爲"中國最美的鄉村“。周邊有著名旅遊景區廬山、黃山、九華山、武夷山、三清山、龍虎山,鄱陽湖、千島湖等,涵蓋了“名山、名水、名鎮、名村”四大看點,景婺黃(常)兩條高速公路2006年11月已建成通車,婺源周邊1個小時內有三個機場(黃山-景德鎮-衢州),1個半小時可以到達周邊名山、名水、名鎮,3小時高速直達杭州、南昌,5個小時內可達武漢、上海、等周邊所有名城,武漢至婺源的公路交通已實現全程高速,婺源被旅遊界稱爲“中國旅遊精品線路上的明珠”,是江西對外開放與發達地區對接的前沿和精品花園。

2001年以來,婺源圍繞“文化與生態”主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先後開發了20多個景區,其中江灣景區, 大鄣山臥龍谷景區, 文公山景區 ,鴛鴦湖景區,靈巖洞景區、思溪延村景區和李坑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爲4A級旅遊景區,是全國4A級景區最多的縣,婺源作爲一個文化與生態旅遊區被評爲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區。並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和ISO14000環境質量論證,經過十年的發展,年接待遊客量由最初的12.5萬人次飈升至2011年的530萬人次,門票收入1.33億元,綜合收入超過23億元,實現生產總值43.2億元。去年旅遊產業增加值佔全縣GDP的41.6%,旅遊產業成爲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此外,婺源還被衆多媒體評選爲“人一生中必到的十個地方”,“中國十大踏青好去處”,中國四大花海之一,"中國最後的香格里拉”,現代桃花源--水墨婺源······

婺源旅遊已形成東、西、北三條精品線路,以下是簡單的介紹:

東線景區

東線景點由於開發比較早,都有了一些商業化了。主要景區有江灣、李坑、汪口、曉起、江嶺、慶源。

鍾靈毓秀的千年古鎮江灣,是江澤民同志的祖籍地。江灣始建於隋末唐初,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蕭江第八世祖江敵始遷江灣,子孫逐漸繁衍成爲巨族。這裏山水環繞、風水極佳是古徽州風水文化的典範,歷代文風鼎盛、羣賢輩出,孕育了明代隆慶年間戶部侍郎江一麟,清代著名經學家江永,清代戶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學家江謙等一大批學士名流,村人著述多達88種,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當之無愧的婺源“書鄉”代表。村中至今還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築和蕭江宗祠、江永紀念館、南關亭、北斗七星井等景點,極具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婺源首個4A級景區。

李坑景區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村落羣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佈、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畫裏鄉村--曉起景區被譽爲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

千年古商埠--汪口景區中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俞氏宗祠,佔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建築爲清代中軸歇山式,氣勢雄偉,佈局嚴謹,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古建築專家譽爲“藝術寶庫”。

東線還有油菜花觀賞勝地江嶺梯田和電影《暖》的拍攝地慶源村。

西線景區

是婺源良好生態環境的濃縮,鴛鴦湖景區是省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最大的野生鴛鴦棲息地,面積2300畝。湖區環境幽雅甘美,山林青翠欲滴,湖水澄碧如玉。每年秋末冬初,2000多對鴛鴦“攜兒帶女”,從遙遠的北國翩然飛來。文公山風景區是文化與生態並重的江南文化名山,因山腰葬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文公山。山上林木蔥翠,周邊是十萬畝闊葉林海,森林覆蓋率達95%,林內有野生動物金貓、鹿、錦雞等。朱熹的祖墓坐西北朝東南,以石塊壘砌墓周有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春,朱熹首次回故鄉掃墓時,親手栽植的24棵杉樹,寓意“二十四孝”,歷經八百多年風雨,現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有“江南古杉王羣”之譽。 1985年列爲省級風景名勝區。金山生態茶園是全國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遊客在此可親手採茶、製茶、品茶,享受在茶鄉旅遊休閒的愉悅。

北線景區

北線景區以原汁原味的明清古村落和田園自然風光爲主。主要景點有思溪延村、長灘攝影地、彩虹橋、靈巖洞、大鄣山臥龍谷。

靈巖風景區是1993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准的“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又經省政府批建爲“省級風景名勝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是一個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爲一體的風景名勝區,靈巖洞羣由36個溶洞組成。洞內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滿目,更爲稱絕的是洞羣間保留有岳飛、朱熹等唐代以來的遊人題墨2000餘處。石林奇景蔚爲壯觀。

彩虹橋風景區坐落於清華鎮北側河上, 它是以八百年廊橋彩虹橋爲主體的一個風景名勝區,這裏有厚重的橋文化、歷史古蹟、古人留存的生產工具,又有生態較好的自然環境。

旅遊景點

博物館

婺源縣,秋口鎮李坑,沱川鄉理坑,汪口 ,曉起 ,思溪,延村 ,彩虹橋 ,嚴田 ,鴛鴦湖 ,文公山 ,靈巖風景區 ,江灣 ,慶源 ,洪村、石城、江嶺、大鄣山臥龍谷,百柱宗祠。其中的理坑村、汪口村、延村分別是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丹巴藏寨

丹巴藏寨,在中國最美的古鎮古村中,丹巴藏寨名列第一。

丹巴,西距成都348公里。在當地,人們都將其居住的村落稱爲寨子,這些寨子一般都修建在向陽的坡樑上,寨子由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組成。一幢一幢外形美觀,風格統一的寨房依着起伏的山勢迤儷而建,高高低低、錯落有致,與周圍茂密的樹林,清澈的溪流,皚皚的雪峯一起構成一幅幅田園牧歌式的優美的鄉村畫卷。

丹巴還盛產美女,在神祕的美人谷,女孩豔麗如玫瑰,嬌媚似桃花。

丹巴山寨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尤以甲居、聶呷、革什扎和巴底鄉最爲突出,幾百幢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地融於自然環境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遠遠看去,充滿靈氣的山谷中,翡翠般的青草綠樹之中,是那沉甸甸的田地和隱在密林深處的寨房,伴着時有時無的潺潺溪流,一幅富有動感的絕妙山寨畫卷隨之展示在你的眼前。

丹巴的山寨,舊稱碉樓寨房。碉樓和寨房,原本是兩類不同性質的風格建築,如今,在時光的流逝中,二者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外形上,既有寨房的特徵,又有碉樓的形態。碉樓寨房一般爲三層,也有四層的,一側還配有廂房。但不論房屋和廂房如何建造,頂層外緣都環圍着黃、黑、白三種色帶,這是嘉絨藏寨的一大特徵。

孕前飲食禁忌
飲食常識
美食文化
飲食調理
中醫養生
美食資訊
奶粉知識
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