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準備送CC去幼兒園了。過年期間跟過來人取經,回憶起當初送幼兒園的經歷,大家居然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談起被拒的原因也是花樣百出:比如坐不住、溝通不好、數學數不好,古詩背不好、用勺子用不好...

突然覺得我養娃養的好糙啊。

說好的看重心理教育優於技能培養呢?

考察了數家幼兒園,真真兒的趕腳,做人不易啊,連上個幼兒園都得過五官斬六將,真是心累。

雖然不看好這類格外注重附加技能的幼兒園,但是如果確實碰上了喜歡的,咱不幫着錦上添花,至少也不能拖孩子後腿不是

現實之下,總不能讓自己的假清高耽誤了孩子上學吧。

所以,多種準備最好還是提早走起,今兒聊到的就是幾乎所有幼兒園都重視的數學技能。

正文去年發過,看過的直接跳過去看二條吧,一定有你想要的。

諸位,年輕的時候,你們的數學成績可好?

一說起這個問題,好多媽媽腦袋裏浮現的都是當年噩夢般的數學往事。

其實數學並不是大家想象的從1數到10,或是1+1=2那麼無聊,應試教育,讓我們對數學思維的理解變得非常片面。

數學可以很有趣,而且生活中根本離不開數學。

培養數學技能,要從娃娃抓起,因爲你也不想寶寶重蹈覆轍吧?尤其那個數學學渣的媽媽,敲黑板了哈!!

數字和計數

這也是通常咱們能理解到的最直觀的數學概念。

一般到了2歲左右,寶寶會進入數字敏感期,你會發現,他突然就開始喜歡數數(儘管不一定數的對)。

媽媽們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多給寶寶提供一些練習的機會。

但是這時候我們最多循序漸進的培養寶寶數數的意願,卻不要苛求寶寶知道數字的意義。

他可能會從1數到10,但是當你伸出3根手指頭問他,他可能回答是5 。

事實上,2歲的寶寶基本只能明白數字1和2的概念,3歲之後才能真正明白每個數字代表的真正數量。

很多媽媽都不甘心在數學這項技能上落後,或是怕上了幼兒園跟不上,所以只是片面的追求寶寶能數的數量。

其實沒有基礎的死記硬背,是最扼殺興趣的,這個階段寧可不教,也不能瞎教。

當然強化數字概念一定是有意義的,也是數學啓蒙的基礎,媽媽們可以融入到生活中,讓數數“活起來”。

上樓梯的時候,吃餅乾的時候,給寶寶係扣子的時候,所有可以數數的機會都可以拿來強化寶寶的記憶。

認識形狀

認識形狀是學習幾何的基礎。

1歲之後寶寶可以認識不同的形狀,正方形、圓形、三角形……但是如果你以爲學習形狀是醬紫: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那就太單調啦,只是這樣教的話,只能教出一個固定性思維的寶寶,但是數學思維中,發散思維比固定思維更重要。

只要是善於觀察,生活處處是幾何。

寶寶的書是長方形的,小臉盆是圓形的,小奶酪是三角形的,甜筒是圓錐形的…..

別小看這些形狀概念的歸類,這能爲日後寶寶學習搭建、構建空間思維打下堅實的基礎。

打個比方,當寶寶想搭一個冰淇淋的時候,她首先會調動記憶庫,想一下冰淇淋的形狀,下面一個小圓錐,上面一個小半圓...

只有歸納出形狀的類別,他在進行搭建的時候,才能“有目的”的去尋找適合的形狀。

認識平面與空間

上學學數學的時候,幾何好的人,一定是空間感超強的人,這點我深有體會。

當年我看幾何題,盯一會兒就能在讓它在腦海裏立體起來,然後再加輔助線之類的就顯得很容易了。

但是後來我才發現,這件事很多人都覺得很難。

我幫很多同學講過題,我發現有的人,不管怎麼提醒,她真的是根本就沒辦法把平面上的幾條線想象成立體的啊,我當時也是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啊,怎麼就空間感這麼差哩?

又扯遠了,一談數學我就忍不住得意忘形,不過不用羨慕嫉妒恨,再透露一個祕密,當年文綜C媽3科加一起都沒及格,也屬於那種怎麼都點不透的榆木疙瘩。

可見老天爺是公平的,你不能啥都想要,對伐?

不管你當年的立體空間感如何,只要你願意,寶寶的空間感培養還是不太難的。

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遊戲其實都能鍛鍊寶寶的空間感。

早教中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彩虹傘教具——利用頭頂上上升下落的彩虹傘讓寶寶感知空間變化。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第2張

其實,在家裏玩的話,用牀單也可以代替,爸爸媽媽帶着寶寶鑽進牀單下面,爸媽用手頂住牀單,和寶寶一起在牀單下感受黑暗、空間受限制的感覺

同樣的還可以感知物體的空間。

比如把海洋球朝罐子裏丟進去,還有之前在精細動作訓練裏提過的兩隻杯子,一空、一滿、做倒米、倒水練習。

在這些過程中,寶寶能明白,相對的空間中,物體是受限的:

把海洋球扔地上的時候它會滾遠,但是丟進罐子裏,便不會滾跑….

只要把水倒進有空間的杯碗裏,它就不會到處流動。

等寶寶可以幫忙做家務之後,教他收納與放置。

寶寶把鞋“放進”鞋櫃好麼?把筷子放在“碗上”?把畫板墊在“紙下”… …在大一點時,可以增加難度,吃完飯把碗盤“放在洗碗糟裏”。

這些不都是小小的空間感建立的過程麼?

成人世界習以爲常的東西,對孩子來講,都如新大陸般神奇。

另外,玩具也是很好的鍛鍊空間感的選擇。

用積木搭一座小房子,磁力片建一輛小汽車。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第3張

現在的孩子真的挺幸福的,我記得小的時候我爸給我培養空間感,還要靠剪紙。

比如讓我認識從平面到立體是醬嬸滴: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第4張

現在呢,人家娃娃們的教具都是醬嬸滴:

還在等上了幼兒園在學數學?那就太晚啦! 第5張

媽呀,這就是年代差啊!

眼睜睜的見證從平面到立體,不就是傳說中的,見證奇蹟的時刻麼?

對比概念的確立

2歲後的某一段時期,寶寶會非常熱衷於對比概念。

比如大小、高矮、輕重....

CC有個階段瘋狂的讓每類事物都一較高下:

吃飯的時候,指着我的碗說“你的大”,指着自己的碗說“我的小”;

進了電梯間,指着高個子的叔叔說,這叔叔高,指着稍微矮一點的說,這叔叔矮,一路我跟C爸尷尬的也是恨不得鑽電梯縫的。

只是暗自慶幸,幸好她還不會辨美醜。

當媽媽們發現寶寶有這個意識的時候,就可以多選擇一些東西主動讓寶寶進行對比,並從中學習各種概念:大小、高矮、輕重、胖瘦、多少....

在她最感興趣時候錦上添花,總能事半功倍。

分類和邏輯推理概念

1歲之後,寶寶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指令了,他們會按照你提出的要求來做簡單的推理。

比如積木接龍的時候,可以一塊正方形,一塊三角形,交替排列;或是玩串珠的時候,紅黃兩色交替串,這就是最早期的邏輯推理。

邏輯推理的前提,是分類概念的清晰。

他需要先明白,哪類是正方形、哪類是三角形,哪類是紅色,哪類是黃色。

平時可以多讓寶寶做收納和歸類練習。等分類概念明確了以後,可以增加一點邏輯推理的難度。

比如,媽媽問寶寶,能在裝畫筆的盒子裏拿出那套小石頭的蠟筆麼?

寶寶的邏輯解讀模式就是“小石頭蠟筆”—在大畫筆盒子裏—大畫筆盒子在收納櫃裏——收納櫃在CC房間裏。

再比如一些人物關係。我帶CC回姥姥家的時候,路上就會重複問她人物關係,姥姥家在哪?都有誰?小表弟的太姥姥CC要叫什麼?上次回去送你積木的那個是大舅姥姥還是二舅姥爺?姨姥姥家的哪個小表妹叫什麼名字來着?

這類小問題不僅能讓寶寶把家族人物理得門兒清,關鍵時刻顯得情商很高之外,還能訓練她的推理和由此及彼的能力。

C媽說

其實,數學思維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單一和無趣,生活中很多小遊戲都跟數學有關。

"學數數"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且是最不重要的那一方面。

實踐證明,所有能死記硬背的功夫最多隻能支撐到初中畢業,真正能讓孩子走的遠的,還是最初的興趣和動力。

所以,不管你有沒有做對過,至少千萬別錯把寶寶的數學興趣扼殺在死記硬背123的無趣裏,到最後反過來怪寶寶爲什麼對數學無感。

養育是一場細水長流的堅定,唯有它,爭不成朝夕之間。

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引號,就是最事半功倍的養育。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