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到了上學年齡還愛玩這些東西,那他不會愛上學習!

到了上學年齡還愛玩這些東西,那他不會愛上學習!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妹妹家的孩子洛洛快兩歲了,送到姥姥家呆幾天。小傢伙象是小鬼子進村,開始“大掃蕩”,這邊摸摸那邊動動,滿屋子折騰。

姥姥可看不下去了,不是阻攔就是訓斥,“我在做飯,別進廚房,快出去!”“別動酸奶瓶,那個又不是玩具!去玩你的小汽車!”“你幹嘛把瓜子灑地下?嫌不夠亂是不是?”

我在旁邊看不下去了,說:“媽,他是小孩子,什麼都好奇,他是在探索,在學習。”

“什麼探索、學習,我聽不懂,我看就是搗亂。一點都不讓人省心!你們小時候多乖啊,不讓動就不動,哪象他,越不讓動他越動。”媽媽一臉的不高興。

我又說,“所以啊,你要讓他動啊!”

“什麼歪理!”看,還遭一回嗆!

唉,“滿腹經綸”的我,打嘴仗輕易就敗在了老人家手下……

01

孩子爲什麼要探索?

吃飽了沒事幹嗎?

在中國,有老人帶孩子的家庭,難免會上演這樣的“劇情”。因爲這一代老人大都沒有家庭教育知識,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本不瞭解。

但也有不少年輕爸媽,同樣在做阻止孩子探索的事情,有的媽媽甚至認爲孩子有“多動症”。

其實,探索全因“禍起”好奇心。好奇心與生俱來,探索是孩子的主動學習方式。

蒙臺梭利說過“吸收力”一詞,意思是,孩子天性具有吸引的特質,孩子的玩耍就是吸收環境的過程,這種吸收就是學習。

孩子是用身體來學習的,他要調動感官、大腦和肢體,全身心地投入他探索的領域中,從這種體驗中獲得感性經驗,提高認知水平,發展各種智力。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認爲孩子在搗亂、破壞,扣上“頑皮”、“不聽話”的帽子。

一個小小的瓶蓋、一團亂糟糟的毛線有什麼好玩的?把門關來關去,把筷子扔來扔去不是搗亂是什麼?

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不理解孩子的行爲,請您閉上眼睛,跟着我一起展開一次想象旅行吧——

你美美地睡了一夜的覺,早上睜開眼睛一看,你發現你來到了另外一個星球上。

啊,這裏和地球上的一切都不一樣!你太驚奇了,你睜大眼睛去看,伸出雙手去摸,豎起耳朵去聽,你發現樹是藍的,草是紫的,雲是紅的,水是金色的!

此時天空下起了形狀各異的藍色雪花,大片的雲環繞着你,你穿梭其中;你時而在雲端,時而在水中,雲會唱歌,水會奏樂,鳥會說話,你還看到從未見過的奇異動物、植物、建築物……

總之,你一切都想摸一摸,看一看,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對不對?

那麼孩子也一樣,當他從孃胎裏出來,一腳踏進這個陌生的世界之日起,眼前所有的事物都是那麼新鮮有趣,只是,那時他還在襁褓中,只能用眼睛看,用嘴巴嘗,而當他能走會跑了,自然充分利用手和腳去探索了。

他探索,不光是滿足好奇心,還促進孩子潛能發展,是孩子智慧的源泉,他是在學習,思考和研究,這正是作爲孩子的最佳學習方式。

02

你剝奪了孩子的探索力嗎?

你知道後果怎樣?

如果我們阻攔了他的探索,限制了他的行爲,那我們就是在阻礙孩子的發展——

你打擾了孩子的專注力。

因爲探索的時候,是調動所有感官全身心地投入,是非常的專注。

此時你的一聲訓斥一次阻攔就打斷了他的探索進程和思考過程。很多家長覺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原因之一是孩子在專注地玩耍或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總是被你中斷或打擾。久而久之,做什麼事都無法集中注意力。

你破壞了孩子的思考力。

嬰幼兒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也就是說,對於一兩歲的孩子來說,他要在動手操作中才能進行思考,活動一停止,思考隨即停止。你不讓他動,就是不給思考的機會,大腦不鍛鍊怎麼能變得聰慧呢?

你砍掉了孩子的體驗機會。

寶寶要掌握技能,不是“教”會的,而是“動”會的。從親自操作中獲得了最直接的經驗,這樣的經驗來得最深刻,記憶最牢固。

網絡上有句話叫“你媽覺得你冷你就冷”,這是諷刺那些以自己感受代替孩子感受的家長。孩子的感受要他自己通過實踐親自去感受,任何人都無法代替他去感受和體驗。

你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寶寶來說,生活中藏着很多祕密等着他去發現和探索。每次要探索的事物,都是當下他最感興趣也是最開心的事。

所以在探索過程中,既使遇到了困難,他也不會輕言放棄,而願意一次次嘗試。

現在很多孩子一遇到稍難的事情就大喊“我不會,媽媽來”,遇到學習上的難題就退縮,沒自信,這是否和小時候沒給他提供探索機會和精神支持有關呢?

到了上學年齡還愛玩這些東西,那他不會愛上學習!

03

毀滅孩子的探索熱情,就是毀掉孩子的求知慾

孩子的探索目標是會不斷變換的。

兩歲的孩子對家裏的很多物品都感興趣,等他都玩了個遍,就會到室外去尋找新的探索目標了。生活中伸手可觸的事物探索得差不多了,他就會從書本上去探索,表現出來的就是求知慾了。

如果一個五歲的孩子還對普通的一塊石頭着迷半天,除非他有這方面的特殊愛好,否則就是在彌補以前的探索功課——那是誰給他落下的功課呢?

我有個堂弟,說起他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對學習提不起任何興趣,學習成績全年級倒數第一,卻很愛玩。

我問他孩子都玩些什麼,堂弟說,“就愛玩那些小汽車,小皮球之類的,有什麼意思,還愛看兩三歲孩子看的繪本,太幼稚了。”

再問他孩子小時候的情況,堂弟說,我們夫妻倆外出打工,都是老人在農村老家帶孩子。怎麼帶的不太清楚,只知道老人很少給孩子買玩具,繪本,很少陪孩子玩,孩子經常看電視。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有他自身的探索發展任務,該是孩子探索欲最旺盛的時候,大人沒有給他提供豐富的探索學習環境,讓孩子的童年缺失了發展各種智力和潛能的大好機會。

李躍兒在《懂得,是最好的愛》中,有段話值得深思:

“一個孩子如果到了6歲仍然對身邊的基本生活物品抱有巨大好奇心的話,就無法進行更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更無法專心學習。孩子在接受了家庭生活的物質部分而形成自己的智力內涵後,纔有可能發展起更高層次的精神活動。”

堂弟的孩子曾經看過心理諮詢師,證實了孩子的智力比平常人落後,心智不成熟。

同齡人都在把探索目標放在學業上了,而這個孩子還停留在對簡單物質的探索上!生活中的每個物品都有價值的,都爲孩子提供着探索的可能。

如果家長從小不讓孩子玩這個動那個,進行探索剝奪,毀滅的就是孩子身上最可貴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04

從小養成了探索習慣後,愛上功課和學習不會難

不要小看了孩子對周圍物質和環境的探索,每一次探索在成人看來沒什麼意義,但在孩子的眼裏,那是最好的玩具,最有趣的東西。這就是爲什麼你給他買了一大堆玩具他偏不玩,偏要玩些瓶瓶罐罐、廢品廢紙的原因。

我的孩子在3歲多的時候,特別喜歡自己拿鑰匙開門,把鑰匙插進鎖孔,鎖舌就會隨着鑰匙的扭動而伸進伸出,如果沒有鑰匙,他也會反覆用手去撥弄。

只要有門的地方,他都要停下來玩一會,不斷關門開門,不斷扭鎖。

後來他會問我:“爲什麼這個東西(鎖舌)會跑出來?我不想讓它出來!”

我就啓發他:“那你看有沒有辦法讓它不出來呢?”

他想了會,說了好幾個辦法:用鋸子鋸掉、用手壓住、把鎖鈕固定在一個方向等等。

再後來,玩的門多了,他還會告訴你哪種鎖比好扭,哪種鑰匙好開。

試想,如果孩子不去動手擺弄,怎麼又能提出這些疑問呢?這當中,觀察力、思考力、想象力、專注力都得到了鍛鍊。

好家長在孩子探索的時候,不但不會阻止、訓斥,還會支持、鼓勵、啓發和引導,讓孩子從探索中得到樂趣和成就感。

如果把探索當作一種興趣和愛好,那是最棒的興趣愛好了,他會有更多的學習、發現並解決問題的慾望,那還用發愁他今後不在其他領域去努力探索嗎?

可能有的家長不理解,孩子對這些物品有興趣探索當然好,可是怎麼讓他上學後對學習也有興趣呢?

我推崇“玩就是學,學就是玩”的理念,因爲玩的本質就是探索,而探索就是在學習。在玩耍中本身包含了學習。

就拿搭積木高樓來說吧,孩子搭的過程中,會不斷嘗試要怎麼搭才能搭成功,搭漂亮,需要去動腦筋,從而鍛鍊了各種智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智力就是武器,今後用於學習的武器。

有些孩子爲什麼在做功課時不愛動腦筋?因爲從小沒有養成思考問題的習慣,反而是習慣了懶惰,習慣了有人幫他解決問題。

另外,搭高樓時是在感覺立體空間,理解幾何形狀,感受數量,這不就是在學數學嗎?

玩耍和學習不分家,是連帶關係,孩子在學習數學功課的時候,不也是在玩數學嗎?當然,這當中還需要父母的智慧引導了。

到了上學年齡還愛玩這些東西,那他不會愛上學習! 第2張

小時候學習反覆扔石頭,學習拆壞鐘錶,長大了就玩語文數學,玩功課了。

因爲從小就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物質環境,寬鬆的探索環境後,孩子養成了探索、思考的良好習慣,隨着舊探索目標的新鮮感消失,轉而向新探索目標出發,他會不斷保持探索的熱情,加上家長引導得好,自然就會愛上功課了。

俗話說“淘氣的孩子有出息。”這話雖不完全正確,但也有些道理。淘氣只是大人看到的表象,實際是孩子在努力的探索。

最後,我借用陶行知的話來鼓勵大家:“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裏可能有牛頓,你的譏笑中可能有愛迪生,你的罵聲中可能有愛因斯坦……”

要想讓孩子保持探索熱情,愛上學習,從小就要給孩子提供豐富而寬鬆的探索環境,可能他會搗亂、會淘氣、會破壞,你需要收拾搞亂的房間,弄髒的衣物,還損失了漂亮的桌布,浪費了食物。

但是,你呵護好了孩子的探索心和求知慾,就保證了孩子學習上的興趣和動力,那是一輩子用金錢和時間都換不來的!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