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幾乎我每次給CC立規矩,都會收到來自隔輩人的“關懷”:她還小呢,聽不懂,大點就好了。如果說這世界上真的有坑媽語錄排行榜,那麼“大點就好了”絕對是這世界上最大的謊言。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國內的父母通常立規矩的時間比較晚,因爲覺得孩子還小,打又打不得,說又聽不懂。

可是如果小的時候採取放任的態度,等3歲之後,能聽懂的時候,很多問題就已根深蒂固,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習慣,再想扳回他的不良行爲就更難了。

同樣讓寶寶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你覺得是2歲的幼兒好管,還是12歲的少年好管?

國外非常流行一種“漏斗教育”,認爲幼兒早期的規矩應該立的多一些。因爲他們還搞不清楚“是”與“非”,需要爸爸媽媽的適當引導才能學會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反而孩子越大,他的主觀意識和自律性越強之後,媽媽應該放手越多。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2張

孩子最初的世界,是我們給的,而這個世界裏最初的規則,是父母定的。

那麼問題來了。

聽不懂道理的寶寶,規矩要怎麼立?

1,聽不懂道理,但是看得懂行爲

原則上講,2歲之前的寶寶,講道理他們基本都聽不太懂,即便聽懂了,很快也會忘。

媽媽們在確定了自己的規則之後,就應該立刻告訴孩子,而不是等他能聽懂以後。

比如,你的規矩是吃飯的時候不允許玩食物。

當你發現10個月的寶寶吃完輔食,開始擠壓和玩食物的時候,你用語言制止,一定不會有效果。

不如用行動說明:直接把他抱離餐椅,並告訴他,可以坐在餐椅上吃飯,但不能玩食物。

即便這時候孩子不能完全理解你的話,但是如果有過幾次吃完之後玩食物被抱出餐椅的經歷,那麼他很快就能聯想到,坐在餐椅上是要吃飯的,而不是來玩的。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3張

再比如餐桌禮儀,當寶寶吃完要離開的時候,如果你阻止了他,並告訴他應該說“我吃好了,可以走了嗎?”,然後再把他抱下餐椅。

如果你每次都這麼做,那等到他自己能說話的時候,他自然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

其他的禮貌和習慣也是一樣的道理。比如,說謝謝,對不起,在寶寶會說之前,你要替他說出來。

這些小細節在帶娃的過程中太多了,想必不用C媽說,每個媽媽都能聯想到很多。

但是反過來想想呢?

如果你在初期的時候沒有給寶寶立規矩,他小的時候吃飯就能在餐椅爬上爬下、打了人就不用道歉(雖然是無意的),受了人恩惠就無需任何表示(說謝謝)。你能指望3歲之後,已經習慣了這個模式3年的他,會突然因爲可以聽懂了就願意改變麼?

所以,指望孩子一下子“因爲明白而遵守”幾乎不可能。

一些基本的規矩或禮貌,是因爲一直在遵守,才能慢慢明白。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4張

2,對於尖叫和反抗,無需過度反應

每次孩子犯規時,都要保持平靜,用堅定認真的表情——瞪眼、稍低下頭及加上手勢向他說“不可以”。

若孩子主動停下來,便稱讚他。

但是通常當行爲被限制時,大部分寶寶會反抗、尖叫或坐在地上哭來對抗你的指示。

此時,不要過度干預,而是忽視這些行爲,即完全不給他任何注意,不去看他,也不作任何反應。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5張

兩歲半前的寶寶仍以自我爲中心,他們的忍耐力有限,遇到不順意的事就容易發脾氣,這是很正常的。

有時他們也會做一些不適當的動作,比如大哭、坐在地上打滾來吸引你的注意,看看你有什麼反應,或嘗試驗證一下你說的話是否是真的。

這時候不迴應是比較理想的應對方法。

若處理得當的話,這些不當的行爲很快就會消失;但若你給他注意,包括笑、迴應或打罵,他的行爲就會因爲得到你的關注而持續下去。

還有一部分性子更烈的寶寶,可能會因爲得不到你的理睬而變本加厲,採取更加激烈的反抗。

比如踢打父母、吼叫旁人,或是撞擊自己的頭。

一般這個時候父母也快走到暴走的邊緣了,但是告訴自己冷靜、冷靜、再冷靜,千萬別打罵孩子,否則就又回到了“給他關注”的老路上啦。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6張

這個時候可以抱離現場,從後面環抱着他的雙臂及身軀,減少他的亂踢亂舞;儘量保持平和的態度,不作出其他反應,直至他恢復平靜。

一旦寶寶冷靜下來,便即時讚許他能安靜和合作,然後繼續恰當的活動。(這個時候別跟孩子較勁,儘管你快憋出內傷了,但最好在寶寶冷靜之後,你也儘快冷靜,別回去翻舊賬,儘量當什麼都沒發生,他2歲,你別跟着他2歲。)

只要你堅持下去,他最終會學到,抗議是不能令他得逞的,他會停下來。

媽媽們的疑慮

這樣的方式會不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這個情景聽上去轟轟烈烈,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測試大人底線的標準過程:

被制止——哭鬧耍賴——明白不可能得到——平復情緒——再找機會試探——確認真的不可能得到——明白規矩所在,從此不再試圖打破規矩。

不同寶寶的區別只在於哭鬧的強度、哭鬧時間的長度,和反覆試探的次數。

哭是孩子接受現實和調整自己的一個必然過程,不要因爲孩子哭就妥協!

如果這次因爲哭妥協退讓,他下次會哭的更厲害,直到測試到你的底線爲止。

也正因爲如此,C媽才反覆強調,立規矩之前要深思。

面對孩子的種種要求,不要輕易答應或拒絕。

不能妥協的原則性問題,一開始就不要退讓;

可以妥協的非原則性問題,一開始就不要阻止。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7張

3,多一些關注和讚賞

成人世界的默認規則是,好的行爲會被無視,不好的行爲纔會引起關注。

但對於寶寶來講,他還分不出好壞,只分得出,哪些行爲更能引起你的關注。

不要以爲好的行爲是理所當然,就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爲。

給寶寶多一些關注和誇獎吧。

當寶寶明白原來好的行爲會得到更多關注時,纔會增加他多做好行爲的機會。

對於思維簡單的幼兒,讚賞也需要技巧:

1、要及時:針對當時的事件稱讚,讓他清楚被讚賞的是什麼行爲。

2、要簡單直接:比如“乖乖坐着吃飯真好。”、“對了,插座不能碰,真是好孩子。”

3、不要畫蛇添足順帶批評和責備

很多媽媽都願意在誇獎之後,順便鞏固一下效果。常見句式:對嘛,把玩具分享給小妹妹多乖呀,以後別再欺負別人了哦。前誇後貶,很容易讓寶寶感到混淆,無所適從。

還在等聽懂後再立規矩?那就太晚啦! 第8張

C媽說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寫道:

原野上有一羣乳牛,成天悠閒自在的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於他們。

直到有一天,一隻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的幾乎看不見的線——那是界限,線上充了電,小牛觸了電,嚇了一跳,停下腳來——原來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邊界線這東西對孩子來說,看上去是限制,其實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只有他摸不清界限的時候,纔會橫衝直撞。

所以儘早給孩子畫出他的安全區域吧,讓他知道,越界的東西不能碰,界內卻可以恣意撒歡,隨心徜徉。

最後,別忘了拉攏長輩們加入你的陣營哦,否則再好的方法,被放水後效果也會大大折扣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