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論“散漫”對孩子的重要性

論“散漫”對孩子的重要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時候,“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 01 -

這是張瀟瀟第一次離開娃單獨出差。

臨走前,老公拍着胸脯誇下海口:“你就放一萬個心吧,待我用事實證明給你看,父愛的力量!”

老公沒食言。每晚,張瀟瀟一回到酒店,就收到老公發來的視頻。

視頻裏,小朋友玩得歡,一會兒像猴子樣吊在攀爬架上,一會兒蹲在沙坑裏刨寶藏。

頭兩天看視頻,張瀟瀟甚是滿意,之前是自己瞎操心了,爸爸帶,娃一樣健康平安,也沒出什麼岔子。

後頭,看着看着,總覺得哪兒沒對。

把幾天的視頻湊齊一看,發現問題了。張瀟瀟在家時,娃幼兒園放學後的日常十分規律,除了兩晚是興趣課,其它晚上都要去繪本館看一小時書,週末戶外運動(俗稱玩)。

而老公發來的視頻上,除了玩還是玩,就沒有一個幹正事的場景。

張瀟瀟趕緊提醒:“老公,你沒帶娃去繪本館?外教課有沒有上?”

老公爽快的回答:“娃說不想看書,我就帶他玩去了!”

原來,這就是父愛的力量……

張瀟瀟開始掰着指頭算返程時間。她擔心,再不回去,孩子好不容易養成的好習慣該被這父愛的力量摧毀了。

- 02 -

終於回家了。

娃睡着後,張瀟瀟覺得有必要開個批評會。

批評對象:孩子他爸。批評內容:放任孩子散漫自由。

以張瀟瀟爲代表的正方義正言辭:“我們給孩子養成規律的好習慣,就是爲了讓他從小適應高效生活,這對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大有好處。你也知道,孩子天性貪玩,這一散,就不知道多久才能回過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規律就功虧一簣。”

張瀟瀟說的沒錯。孩子按時保量的規律學習和生活,能讓家長十分安心,家長也不想把孩子填得滿滿當當,但的確傾向於每天都要學有所得。我們對孩子的“散漫”,有一種天然的恐慌。

人生短暫,有多少時間可以荒廢?

我們就是小時候荒廢了太多,以至於現在…….所以,孩子,你一定要學會利用有限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有用的事。

以孩子他爸爲代表的反方微微一笑:“什麼纔是有意義有價值有用的事呢?”

接下來,他講了一個關於“玻璃”的故事。

- 03 -

論“散漫”對孩子的重要性

你一定想不到,玻璃這個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在歷史上的重大意義。

西方自從開始廣泛應用玻璃,就走上了和我們完全不同的道路。

玻璃是文藝復興和科學革命的必要條件。爲什麼呢?歷史學家分析了對人類社會影響最大的20個科學實驗,發現其中16個都用到玻璃,其中大部分甚至完全依賴玻璃。

比如牛頓同學用棱鏡對光做分析啊,又比如湯姆森同學發明的顯像管。你會發現,所有科學實驗室都充斥着各種玻璃製品,燒瓶燒杯什麼的。

這些是技術環節,更深的影響還在觀念層面。

首先,玻璃技術發展的歐洲,因爲顯微鏡等器械的大量運用,人們開始越來越多的依靠觀察和實驗,這便是科學精神的來源。而我們呢,還習慣於依靠聖人祖先的經驗來理解世界。

其次,當人從明亮的玻璃鏡子中清晰看到自己形象時,有了自我審視的機會,這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可以說在西方個人主義觀念的形成中,玻璃製作的鏡子是重要的推動力。

這兩點挺讓人深思的,因爲,今天我們看見西方教育中的亮點,不正是科學精神和個人主義嘛。

爲什麼我們會與玻璃擦肩而過呢?

答案很有趣,因爲我們的瓷器製造水平很高。

相比瓷器,玻璃有很多劣勢,比如玻璃導熱性高啊,用作器皿裝茶會燙手,比如瓷器可以在表面畫漂亮的釉彩,玻璃就不行了。

所以我們覺得玻璃不重要,沒多大用,不用花太多精力在這種沒用的東西上面,於是大力發展瓷器,直接忽略掉了玻璃。

站在今天往前看,才理解了玻璃的用處。當時,卻被我們認爲是無用無意義無價值的東西。

於是,重回到那個問題:什麼纔是有意義有價值有用的事呢?

張瀟瀟同學沒想到,批評會開成了反思會,孩子他爸沒反省錯誤,倒是自己,因爲這個“玻璃”的小故事,對之前篤定的想法產生了疑問。

我想,張瀟瀟同學問題的答案是:

沒有什麼東西是沒有用的,只是我們暫時沒有發現它的用處而已。我們立足於當下的認知,着眼於特別實用的目標,就會忽略一些事物未來的價值。

- 04 -

論“散漫”對孩子的重要性 第2張

試想,一個孩子在認真閱讀,一個孩子在玩沙,家長知道玩沙也能帶來收穫,但潛意識裏還是認爲閱讀帶來的收穫更大,這種心理暗示源於當下的認知:閱讀的價值優於玩沙。

心理暗示自動幫我們做出時間安排:能接受孩子三分二的時間做有價值的事(注:是我們覺得有價值),三分一的時間玩自己的。不能接受孩子三分二的時間都在玩自己的。

也許是因爲我們國家的現實是人多資源少,競爭激烈,教育上我們一直很重視效率、專注,“散漫”則是個挺負面的詞。

記得前段時間有個紀錄片比較火,BBC拍的《中國老師在英國》,是中國的五個精英教師參加了英國一檔電視節目,用中國的教育方式教英國學生。

參與項目的老師有個深刻體會,中國孩子比較規範,遵守紀律,能高效吸收課堂知識,英國孩子則比較“散漫”,在學習效率上遠不如中國孩子。

就連很多英國網友也表示支持中國教師,認爲中國老師戳中了英國教育的痛點。

但中國老師也發現,偶爾的“散漫”就像一片留白,在這片留白中,孩子可以自由發揮個性。一些有趣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以及看起來無用的愛好,在這個空間裏悄然滋生。

英國學生的有趣,會體現在極強的幽默感上。比如,課堂上講關於鍛鍊的小故事,一個女孩比較胖,別人建議她要鍛鍊,她就回答說:“我每天都在鍛鍊,從沙發走到冰箱,從冰箱走到沙發”,風趣的回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短期來看,效率越高,目標越明確,孩子的學業進步越快。但是,如果把教育拉伸到一個人一生的時間來看,我們又無法忽略“幽默感、個性、創造力”這些難以量化,卻很可能未來價值更高的特質。

- 05 -

論“散漫”對孩子的重要性 第3張

注重效率,專注於有價值的事,可以說是一種功利。

但我不是來批判功利的,功利在教育上難以避免,因爲我們還不夠優秀到可以讓孩子隨性而爲、隨風而長,沒法像王朔一樣任性,就不希望女兒成功,也不能像王健林那樣,扔幾個億給兒子放飛自我。

我是想說,放空留白其實是更有遠見的功利。

吳伯凡老師在《伯凡·日知錄》裏說過一句話:任何優勢的取得,都有點像負債。任何一個優勢的取得,都隱含着一個你意想不到的劣勢。

效率是規律化、專注力帶來的優勢,這個優勢隱藏着一些被忽略的失去。

我們接受孩子偶爾的放空,甚至是有計劃的給孩子一些放空留白的時間,讓他去玩自己感興趣的直到很滿足,或者什麼都不做就是發發呆,是彌補了效率所不能及的短板。

這是一種有遠見的理性,接受我們的認知還不足以判斷未來,接受我們看事物的角度還很狹隘,留出一片空白,讓孩子自己發揮。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追憶青春。我說,我青春時代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大學一畢業就急匆匆找工作,慌慌忙忙成了一個社會人。現在的我,會想,當時爲什麼不給自己一段“散漫”的空白時間呢?去到處走走看看世界也好,總結一下自己的大學生活也好,梳理一下未來的職業規劃也好……不論是哪一種,這段“散漫”的時光,對我後來的人生髮展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當時的我不敢啊。快畢業時,父母每每打電話都是詢問找工作的事兒,特擔心我被時代的洪流拋下,趕不上一個得力的浪頭。效率,效率,效率,是我的父輩教育我的方式。

可是,當你的生活特別充實時,就沒有時間去思考、盤整、天馬行空的想象。

長大後的我,回望時,才懂得了留白的重要。

現在,我會特意留一些空白時間給孩子,是想爲他多留一些可能:有時候,“不做什麼” 比“做什麼”更重要。

偶爾“散漫”,是更有遠見的效率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