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都知道麼?“允許孩子哭” 比“哄孩子笑” 更重要

父母都知道麼?“允許孩子哭” 比“哄孩子笑” 更重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就來詳細說一說,大家一定要知道“允許孩子哭” 比“哄孩子笑” 更重要

2 歲前,孩子的所有需求都只能通過哭來表達。當寶寶會說話後,媽媽希望他能像個懂事的孩子那樣,有問題可以講道理,用言語進行溝通。但是,有時候寶寶卻不像我們想的那樣,越大,他的負面情緒反而越多,悲傷、沮喪、失敗、生氣等都可能讓他們大哭不止。如果孩子已經四五歲了,還動不動就扯着嗓子號啕大哭,甚至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該怎麼做呢?我們一起先來看看下面這個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呢。

琳琳是一個特別愛哭的寶寶,他的玩具被小朋友搶走了,會大哭,吃飯慢被媽媽批評也會大哭,就連和媽媽一起上街,他因爲走路慢,被媽媽落在後面,也會傷心地大哭起來。媽媽特別怕他哭,每次他一哭,就趕緊過來安撫他。但是琳琳越來越能哭,遇到一點點小事,他都會大哭起來。

有一次,琳琳去樓下開玩具小汽車的時候,過來了幾個五六歲的大哥哥,大哥哥們看見琳琳的小汽車,覺得很好玩,先是跟在琳琳的後面,琳琳開到哪裏,他們就跟到哪裏。玩了一會,他們覺得沒意思,就開始玩攔截遊戲。看着琳琳的車開過來,他們就站成一排,堵住去路,琳琳不知道怎麼辦,“哇” 的一聲大哭起來。

大哥哥的媽媽們見狀,批評了他們,但琳琳還是哭個不停。琳琳媽媽心疼極了,先是把他從車裏抱下來,抱在懷裏安撫他說: “琳琳不哭了啊!這些大哥哥其實也是想跟你玩。”

琳琳哭得更大聲了。

媽媽只好說:“是他們不好,你看,他們的媽媽已經批評他們了!”

琳琳扯着嗓子繼續哭。媽媽從隨身的小袋子裏拿出一包零食說:“寶寶不哭了,媽媽給你吃你最喜歡的小餅乾好不好?”

琳琳停下來,淚眼婆娑地看了看小餅乾,又放聲大哭起來。

“這個不是寶寶想吃的餅乾是嗎? 我們換好吃的奶酪好不好?”媽媽變戲法一般又拿出一個奶酪。

琳琳看也不看,還是哭個不停。

媽媽收好東西說:“現在好像有你最喜歡的動畫片哦,走,我們趕緊回家去看動畫片吧!”

聽到動畫片,琳琳馬上止住了哭泣,破涕爲笑,他從媽媽腿上爬下來,說:“琳琳要回家看動畫片。”

媽媽這才舒了一口氣,抱着琳琳在他的臉上狠狠地親了一下,說:“琳琳真乖。”

父母都知道麼?“允許孩子哭” 比“哄孩子笑” 更重要

阻止孩子哭, 解決的是自己的焦慮

琳琳媽媽的做法是大多數媽媽會用的辦法。當寶寶哭的時候,我們大多會用各種各樣的辦法讓他們止住哭泣。乍一看,我們會覺得自己真的很貼心,很爲孩子着想,當孩子痛苦時,我們想方設法把他們帶離痛苦。但是,如果細心地去體驗這個過程,我們卻會發現事實並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

我們先來看看媽媽的心態變化。看見寶寶哭了,琳琳媽媽的心裏真實感受是這樣的:這些熊孩子真討厭,欺負我家寶寶!看寶寶都害怕得哭了,真可憐啊!看他哭得這麼傷心,我也好難受,不行不行,我要把他帶離這種痛苦,不讓他再承受這種無助。我要趕緊讓他開心起來。用他最喜歡的零食來安撫他吧! 唉,不行,再換一種試試看,怎麼還是不行。算了,帶他回去看電視吧!雖然看電視傷眼睛,但和寶寶這麼傷心的樣子比起來,這也不算什麼。哇,說到看電視,寶寶終於不哭了。看到寶寶的笑容,我的心也踏實了。

從這個很難覺察的心理過程可以看出來,媽媽看到的是自己的感覺,不讓孩子哭其實是要緩解媽媽自己的焦慮,通過控制孩子的表現和感受,讓自己獲得“我是好媽媽” 這個肯定!

實際上,孩子內心卻經歷了另一種變化:我是全能的,我想做什麼都可以。看我開着小汽車多威風啊,其他的小哥哥只能跟着我轉,咦,他們怎麼把我的路擋住了,我向前開不了了,怎麼辦? 我不能再威風了,我不是全能的,我不能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我好生氣,我好傷心啊!我要哭!媽媽來了,她看起來很緊張焦慮,看來這件事真的很可怕,怎麼辦,我更害怕了,哭得更大聲。媽媽讓我不要哭了,可是我真的很傷心嘛!媽媽爲什麼不讓我哭呢? 哭是不是很不好?看,她在努力地哄我開心。但是,我希望她看到我的悲傷,她不看。她讓我吃餅乾,我不要嘛! 她給我吃奶酪,雖然我很喜歡奶酪,可是我還是覺得很傷心。什麼? 看動畫片,這個想法不錯。嗯,我同意。奇怪, 我一笑,媽媽不焦慮了,她還抱着我親了一下,看來,哭真的很不好。

看完媽媽與孩子的心態對比,我們會發現,媽媽自始至終並未看到孩子的內心需要,媽媽解決的是自己的焦慮,而不是溫柔地接納孩子。

仔仔成長到現在,我曾無數次面對他哭的場景。摔倒了要哭,玩具搭不好要哭,棒棒糖掉了要哭,現在他6 歲了,如果下圍棋輸了,也會哭得特別傷心。

基本每次他哭的時候我都會把他抱起來,陪着他,讓他哭。如果我看到了他哭的原因,就會盡量用客觀的語氣把我看到的經過說出來。

比如有一次他因爲下圍棋輸了,哭得死去活來,我只是走過去,抱着他說:“剛剛下圍棋,你輸了,你哭了。很傷心是嗎?你想哭就哭吧,我接納你的傷心。”他哭了一會,情緒發泄夠了就自動停下來。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可以把剛剛發生的事情還原一遍,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從悲哀的情緒中恢復過來。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是客觀地說出看到的和聽到的東西,還原事情本來的模樣,而不帶任何主觀評論性的語言。

比如前面案例中,當琳琳哭的時候,媽媽可以說:“我看見大哥哥把你圍着,你的車開不過去,你哭了。來,媽媽抱抱,想哭就哭吧!”

父母總是希望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希望每天看到孩子燦爛的笑臉,享受做父母的幸福快樂。然而,人生不總是隻有笑臉,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絕哭泣。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哭出來, 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也更能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爲哭出來,情緒才得以發泄,內心才更有力量,面對挫折才更有韌性。

◆ ◆ ◆ ◆ ◆

拒絕面對孩子的沮喪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0-3個月是嬰兒的全能感時期,孩子會感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的反應與長按,讓他這份感覺得到滿足。

在嬰兒時期,這份感覺是健康的。很多父母擔心任何時候都及時地反應會不會把孩子寵壞。其實,如果你真的相信孩子,你就會知道,這不會把孩子寵壞。因爲生活本身就會不斷提供給孩子打破全能感的機會。尤其隨着孩子越長越大,在活動範圍擴大後,他會不斷遇到這樣的機會。

像琳琳被大哥哥們阻擋,這就是他學習體驗挫折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體會到自己不是全能的。哭對他來說是一種釋放,如果父母允許他哭,把他摟在懷裏,接納孩子這份失意,他的情緒就能得到釋放。在這個過程中,他能夠面對自己的弱小,進而逐漸能接受“自己是有限的” 現實,他的內心會得到鍛鍊,逐漸變得真正的強大。

反之,如果父母一直用種種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不讓他哭泣,孩子就會繼續維持全能幻想的自信,而這份自信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在這個“謊言” 再也難以爲繼時引爆。我們現在常常說孩子抗挫折能力差了,遇到一點點事就哭天搶地甚至自殺,原因可能就是與小時候父母處理孩子悲傷時的態度有關。

悲傷哭泣是面對挫折的開始,也是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的過程,同時也是哀悼自己失去全能感的過程。共情陪伴通常比維持表面上的歡笑更能給人實在的力量感。所以孩子哭的時候,要允許他哭,接納他哭。

當然有的媽媽會採取另外的方法,比如冷漠地面對孩子的哭泣,或是看見孩子哭就說:“有什麼要求好好說,不許哭!”如果孩子還是哭,就會狠心地轉身就走,這樣對孩子的傷害更大,他會認爲自己的情緒是不好的,不對的。內心雖然很痛苦,但表面還要裝出不在意的樣子。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下去,孩子會非常脆弱,內心也會被割裂。如果想要體會這種感覺,不妨設身處地地試試看,在自己很傷心的時候,但卻被迫不許哭,甚至還要用笑容來掩飾內心的傷痛,這份感覺會有多難受!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