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替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不貼標籤。往往是一次成功對話的開始。其實不只是孩子,任何溝通都是如此。

在P.E.T.課程中,有一些互動環節,需要我們談到自己的感受,比如:

孩子的某些行爲讓你“感覺”是什麼?或者,看到這張圖片會讓你有什麼“感受”。

有一個爸爸在第一天結束的時候反饋說:“您就告訴我怎麼教育孩子就行了,別老讓我說‘感受’,我覺得婆婆媽媽的”。

這位爸爸說的話,特別有代表性。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男人,特別不願意(其實是不擅長)談感受。

外國電影裏面男女主人公在每天起牀後睡覺前,比咳嗽還容易的吐出的那句“我愛你”,對很多中國家庭來說,是比LV還難擁有的奢侈品。

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你花了一個小時,花枝招展的打扮好站在老公面前,問他“怎麼樣”,他可能要磨蹭五分鐘,纔給出一句便祕一樣的“……挺好”。

想知道他們的感受,是件很難的事,彷彿這方便麪他們天生欠費。如果我們的感受是72色水彩筆,他們的就是3原色。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然而,每個人都並非天生如此。

在我們小的時候,都是通過感受,而不是頭腦,去跟這個世界溝通的。無論遇到什麼情緒,我們都本能的直接表達出來。

家裏來了客人,我們非常興奮,會大叫大笑;玩遊戲摔倒,我們很疼,就會大聲哭;看到陌生人走過來,我們會緊緊的抱住媽媽的大腿,因爲害怕。

這時候,家裏人會怎麼給我們反饋呢?

家裏來了客人我們大叫大笑的時候,很多媽媽會說:“瞧把你瘋的!你別人來瘋了,老實呆着,別讓人笑話。”

摔倒很疼大哭的時候,也許又會聽到“男孩子不能那麼嬌氣,有什麼可哭的,還不趕快爬起來!”

看到陌生人抱緊媽媽大腿的時候,也許會被用力把手掰開,“寶寶不怕,這是媽媽的同事,快叫阿姨好!哎你別躲啊,你怎麼這麼沒禮貌。”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第2張

當我們表達出來的感受,不僅不被理解,不被看到,而且被否定,被打壓,被批評爲“不能,不該,不可以”的時候。

我們漸漸的,就不再去表達感受。我們會提前於父母的否定和打壓,先對自己作出“不能,不該,不可以”的評價。

因爲這些,都不是一個“好孩子”該做的事。

只帶着感覺“三原色”長大,人生彷彿也沒有什麼不妥。只是雖然自己一直在用頭腦作出“應該”的選擇,卻彷彿沒有感受到與之相對應的“應該”的幸福。

人的大腦的功能,分爲意識,和潛意識。

意識,就是我們用腦去思考,學習,邏輯分析和判斷推理。

潛意識,就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它雖然看不見摸不着,卻一直在不知不覺中控制着我們的言語行動。

意識通過大腦來工作,潛意識通過心靈和身體來工作。

意識就是負責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的部分。而潛意識是我“想要什麼”。

當我們頭腦裏知道自己在減肥,不該吃高熱量食物,而身體和心裏卻發瘋的想吃一塊芝士蛋糕的時候,就是意識和潛意識在吵架。通常誰會贏?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第3張

“等蛋糕吃完了,我再回答你。”意識的功能,佔大腦的5%左右,而潛意識,佔95%。這就是爲什麼,我們通常會先把蛋糕吃掉,然後開始後悔和自責。

我們以爲“我是這麼想的,所以我這麼做”,其實,是“我想這麼做,所以給它找些理由”。

冰山,是常見的用於形容意識和潛意識的例子。

露出海面肉眼可見的是我們的顯意識,而海面下體積巨大卻不爲所知的部分,是潛意識。

泰坦尼克號就是因爲沒有探知它的存在,所以從愛情片變成了災難片。

叄如何跟自己的潛意識溝通呢?

感受,就是潛意識的語言。仔細體會,現在你的感受是什麼,那正是潛意識在跟你說的話。

對孩子來說,同樣如此。

當你對孩子無數次重複“你該寫作業了”,而孩子還沒有寫的時候,他的意識就像你知道自己該減肥一樣,知道該做什麼。但是他的潛意識,在說不。所以這時候我們再多更多遍,更大聲的“快點寫作業”,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當然,不過話說回來,潛意識不只表現爲阻礙你實現既定目標的東西,比如干擾你的減肥大計和孩子寫作業,它同樣也可幫我們實現潛能。

比如一個孩子對音樂非常感興趣,一聽音樂就入迷,家長即使認爲影響學業盡力阻止,也不能讓他離開音樂,一有機會就去學習,最終成爲音樂人。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正是潛意識對我們的引導。

所謂天才,正是追隨了自己潛意識給出的暗示,用俗話說,就是“跟着感覺走”。人類所有不快樂的根本原因,都來自意識和潛意識的矛盾。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第4張

所以我們要學會跟自己的潛意識溝通,看到它,理解它。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

我們都希望孩子長大幸福。而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感受,和所有外部條件都沒有關係。

就像你無法讓塑料人感覺到幸福。如果沒有感受到幸福,就永遠不會幸福。反過來說,當我們能提升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感到”更多幸福的那一刻起,我們就身處幸福之中了。

當孩子能更好的瞭解自己的感受,他就有機會知道自己的內在發生了什麼,從而找到原因,更好的和自己相處。

當孩子能瞭解到別人的感受,就能夠更好地理解和體諒別人,從而更好的和別人相處。

和自己好好相處,和別人也好好相處,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如何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彆着急跟他講道理,或者否定他的感受。試着感受到他的感受,看到他的情緒。

比如,在超市,孩子想要一個玩具,你拒絕了他。孩子開始大哭。而你覺得非常沒有面子,又很生氣孩子耽誤了你的時間。

在發脾氣之前,先感受一下,他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最終沒辦法得到的那種遺憾,失望,委屈。看到它,體會它。然後反饋給孩子:

“你很想要這個玩具,媽媽不給你買,你覺得很失望。你真的太想要了,沒能拿到這個玩具簡直有點生氣了。”

由此,孩子得以分辨,這種讓人難受的感覺,叫做“失望”,或者“生氣”。而當他的情緒被看到的時候,也會像河水找到出口,慢慢平息下來。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第5張

事實上,這種看到對方的情緒,並且給予反饋的方法,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臨牀心理諮詢的方式。以這樣的方式被接納,被迴應的來訪者,會得到很大的支持和慰藉,並且最終得到力量,去解決自己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用這樣的方法,去撫慰孩子的一個個小小的“創傷”,當孩子感受到有人理解,接納,就有力量去面對自己的問題。孩子需要的不是安慰,不是道理,只是別人能理解自己的感受。

如果小時候的情緒累積,沒有被看到,沒有得到合理的發泄,會卡在那裏,一直積壓下來。雖然表面上看不出來,但是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情緒按鈕會被觸動,引起大爆發。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兩個成人之間一點點小的爭執,可能突然引發了一場情感大爆炸。吵了幾句嘴之後,對方居然崩潰了。其實,正是藉着這個機會,去發泄自己以前累積的情緒。

而情緒累積的時間長了,沒機會得到發泄的話,就會內化,就形成所謂的性格。

性格決定命運,也會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

如何讓孩子瞭解別人的感受?

我們,就是孩子最大的“別人”。

當孩子做了讓我們不能接納的事情的時候,彆着急跟他講道理,或者否定他的需求。試着告訴他我們的感受,讓他看到我們的情緒。

還是玩具的例子,試試不用發脾氣的方法,而是告訴孩子,“家裏已經有了兩個一樣的玩具汽車,如果再買一個,媽媽覺得浪費,會好心疼。而寶寶在超市裏面大哭,媽媽覺得有點尷尬,而且如果我們一直不肯離開這裏,就沒辦法及時回家做飯,媽媽非常着急。”

當孩子真切的知道你的感受是“心疼”,“尷尬”,以及“着急”,知道你不開心的真正原因並不是“你是個壞孩子”的時候,他會更加願意配合媽媽。因爲每個孩子,都希望給別人帶來快樂。

我們爲什麼要和孩子談論“感受”? 第6張

說了很多對別人怎麼做,其實要想做到這些,最重要的,是跟自己的身體連結,能敏銳的看到自己的感受,並且不壓抑,不否定,接納自己的感受。

說回到文章開始提到的那位父親,他在工作坊上慢慢練習打開自己,傾聽自己的感受之後。又一次課上,他說這周出差了幾天,回家之後,兒子撲到他身上,告訴他“爸爸我好想你”。那一瞬間,他說自己很感動。

是的,只有感受,會讓我們感動。因爲感受來自於心。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