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理性對待孩子的“撒謊”與“告狀”

理性對待孩子的“撒謊”與“告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理性對待孩子的“撒謊”與“告狀”

【掐胳膊】一天媽媽接明明,小朋友剛上車,就對媽媽說“A掐我胳膊了”,媽媽當時的理解就是小朋友間的打打鬧鬧,但還是隨口問了一句,“那明明哭了嗎”?明明說“沒有”;媽媽又問“那L老師知道嗎”?明明說,“L老師知道,還讓A和我說對不起”。媽媽也沒多想,只是應了聲“哦”!隨後明明舉起胳膊,告訴媽媽“你看,A掐我這裏了”,媽媽隨便一看,明明的胳膊內側是有塊紅紅的痕跡,媽媽摸了摸,說了句“好了,沒事,不疼了,明明沒有哭,真勇敢”;但仔細一看,這哪裏是被掐的痕跡,分明是被小蟲咬了嘛!事情就此結束,媽媽也沒有揭穿明明,誤認爲明明就是被小朋友A掐了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咬手指】又一天回家,已經是晚餐後了,媽媽正在廚房洗碗,明明突然舉着自己的手指說,“媽媽,我要創口貼,下午玩的時候B咬我的手了”;有了之前【掐胳膊】的“告狀”,媽媽這次小心了一點,於是便說,“B咬你哪裏了?給媽媽看看”。明明舉過自己的手指給媽媽看,是有一小塊破皮,但絕對不是咬的痕跡,估計也就是明明自己不小心碰破的;而且老師也沒有向媽媽彙報,說明問題不嚴重,即使被咬也無大礙。於是媽媽也沒多說什麼,爲了哄明明開心,直接給貼上了小朋友要求的創口貼。

【打小臉】時隔兩個星期,再一次地,明明向媽媽“告狀”,說“C打我臉了”,媽媽將明明的小臉抱起來,仔細端詳一番,看不出任何異樣嘛,媽媽也無“據”可究;於是第二天送明明去幼兒園,一個很巧合的機會,媽媽隨口問了老師(倒不是真的要追究),“明明說昨天C打了他的臉,是嗎”?老師說“沒有啊”,後來仔細想了想,說“是C打了D,但沒有打明明”。也是至此,經老師的提醒,媽媽才明白,小朋友正處於有樣學樣的“告狀”階段,會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聯想到自己身上,想象成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因此對於小朋友的所說所述,媽媽一定要有選擇、有分析地傾聽與理解。

【褲子溼】鑑於幼兒園離家比較遠,因此自從入園的第一天起,老師爲明明培養的習慣就是,媽媽來接之前一定要上一次廁所,以防半路尿褲子;明明堅持的也很不錯,但有一天,媽媽接明明之時,小朋友一個勁兒地不願意去廁所,老師說之前叫明明去,明明也是很抗拒。想想距離上次集體小便時間也不長,媽媽就說“算了吧,等回家再說吧”!於是便把明明接走了,但上車後媽媽幫小朋友系安全帶之時,發現明明的褲子是溼的,明顯是尿溼的,一下子明白了小朋友爲什麼拒絕去廁所(不願意溼褲子被發現)。媽媽問“明明褲子怎麼是溼的”?明明說道“是玩水弄溼的”;“謊言”總是經不住考驗的,經過媽媽的再三“盤問”與引導,小朋友終於說出了實話,是因爲自己貪玩而沒有去廁所,等到想起來要去了,已經來不及了。這種情況下,對於明明的“撒謊”,媽媽肯定是不能批評的,只能強忍住心中的怒火,囑咐小朋友“謝謝明明告訴媽媽,但下次要噓噓,一定要及時去廁所”。

【換尿片】接明明回家的路上,小朋友對媽媽說“TY老師幫明明換尿片了”,媽媽當時就知道明明是在“撒謊”,第一,明明早已經不穿尿片了;第二,TY老師也不負責幫小朋友換尿片。於是便耐心引導明明說出實話,“是嘛,TY老師給明明換的是什麼樣的尿片”?明明答“是白色的”(明明是有尿片放在學校備用,但是藍色的);媽媽接着說“明明好象沒有白色的尿片啊”?明明說“我的尿片是藍色的,是Mickey哥哥的”;媽媽說“對呀,那TY老師爲什麼給你換白色的尿片呢?你是尿溼褲子了,所以要穿尿片嗎”?小朋友終於招供了,“沒有,明明噓噓自己去廁所了,褲子沒有溼,是L老師給別的小朋友換尿片了”,至此,真相大白了。

媽媽最後語:雖說以上這些,都是明明的無中生有,老師也說,很多時候是小朋友想象力豐富的表現。其實,退一步來講,即使明明真被小朋友掐了、打了、咬了...又有何妨?都是一羣自我意識剛萌芽的同齡小朋友,着急了就動手,是再正常不過的了,說不定哪天會是明明“欺負”別的小朋友呢!再說了,這也是小社會人的一種學習過程吧,自己解決與同伴間的“爭端”,不但讓明明理解,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而且也增強了小朋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