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不要不要不要!” 如何應對孩子無窮盡的“不要”

“不要不要不要!” 如何應對孩子無窮盡的“不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什麼時候開始,你家的孩子最愛說的話變成了“不要”?是不是在一歲半左右?

家 有 小 小 “不 要 姐”

在女兒進入到一歲三個月後,突然某一天學會了說“不要”。家裏人都覺得很好玩,看她一邊搖頭擺手,一邊不停地說“不要不要”感覺好萌。

當我們慢慢長大,常常苦惱於“不”怎麼說出口,拒絕變成了一個社交難題。所以我其實很羨慕孩子可以自由、任性地說“不要”。大部分她說“不要不要不要”的時候,我都覺得很可愛,不過有時候也讓我感到哭笑不得……

吃飯,不要!

洗頭,不要!

穿鞋,不要!

睡覺,不要不要不要!

......

除了口頭上的不要,

還配合鯉魚打挺,

直直倒地,

鬼哭狼嚎......

於是大家給她取了一個綽號:

“不要姐”

爲什麼一歲半左右的孩子總是說“不”呢?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尋求自我和獨立的開端。所以,我們要如何呵護孩子的自我和獨立意識,又讓她明白規則?

爲什麼這個階段的孩子愛說“不要”

爲什麼這世間這麼多詞彙,孩子最先學會的除了爸媽,就是“不要”呢?

這個階段的孩子運動能力和智力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大部分的孩子此時都可以走、跑了,甚至比較高的臺階和茶几也能蹭蹭蹭地爬上去,他們可以探索的世界再不限於那張小牀和遊戲墊了。此時的我們,常常會爲了孩子的安全,或者想規範他們的行爲,對孩子的行爲作出干涉,對他們說很多“不”:

不要碰水杯,燙!

不要打妹妹,要溫柔地摸~

這個不可以吃!快吐出來。

不要摸垃圾桶,髒。

……

這個世界精彩而又諸多禁區。不不不,聽多了,孩子自然就學會了。但這並不是他們無窮無盡地說“不”的根本原因。

孩子突如其來的“叛逆”是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和因爲能力提升而產生的對獨立的渴望。

一歲半左右的孩子,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人,有自己的“意願”,“喜好”,會想要做什麼,不想要做什麼(在嬰兒階段他們的意願是無意識的)。當他們驚喜地發現自己有“想法”了,於是迫不及待地練習,不斷地去運用自己的“意願”。

所以,孩子總是說“不要”其實是值得慶祝的進步,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階段。然而孩子的意願常常是非理性的,這時我們要做的是,不要被他控制,而是要去引導孩子建立好習慣。

“不要不要不要!” 如何應對孩子無窮盡的“不要”

把所有事情都變成兩個選項

有一個研究發現,2、3歲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要和父母抗爭20-25次!光是看到這個數字都感到頭疼!一歲半的孩子其實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會開始“抗爭”了。不過,值得高興的是,孩子在表達自己意見,以及和父母抗爭的過程中,也會逐漸建立起自信。

一旦孩子有了自我意識,“拒絕”也會一直持續下去的。

不要被孩子不理性的“鬧獨立”所控制,

我們一方面要主動幫助他們建立好習慣,引導好行爲,

一方面也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培養自信,鼓勵他們發表意見。

這個階段讓孩子冷靜下來的最好辦法就是給她兩個選項,兩個選項就夠了。任何事情都變成兩個選項:

“你要吃蘋果還是喝牛奶?”

“你要穿白色的鞋還是紅色的鞋?”

“你要坐媽媽左邊還是右邊?”

我們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單選題,來巧妙地引導孩子的行爲。“自己選的”代表“自己做主”,這不就是小傢伙們想要的嗎?

假裝讓孩子選擇

之前一位朋友來Perth做客,當時他三歲的兒子正好生病了,他說起讓孩子吃藥的辦法,對於喜歡自己做主的孩子特別有用,就是給孩子設置你期望的選項。比如,你事先先選好兩套衣服,再問孩子:你是要穿這身衣服,還是這身?你是要先喝飲料(補液鹽),還是先喝糖漿(退燒藥)?

好狡猾的爸爸!

我們總是聰明過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想出兩個選項來。

你想現在上車,還是玩兩分鐘後再上車?無論選擇哪個,最終都是要上車。

你想將毛衣正着穿還是反着穿?他一定會想讓有小企鵝的那一面在前面。不過如果他真的選了反着穿,那就反着穿吧……

總之,讓孩子以爲是他自己做主,其實一切盡在掌握。

少廢話,直接示範

讓孩子做什麼都不配合,總是不不不?

這個階段的孩子都喜歡模仿,大人多示範還是有用的。比如每次叫孩子去洗手,她多半都會繼續玩着手裏的東西,扔給你一串“不要不要”。這個時候我也不多說,只需要自己走到衛生間,大聲地自己洗手:我在洗手啦!抹香香,搓泡泡,泡泡,泡泡,泡泡;小熊寶寶搓泡泡;小青蛙搓泡泡;小兔子搓泡泡……嘩嘩譁,把細菌都沖走啦(因爲孩子喜歡看《小熊寶寶》的繪本)。這個時候,孩子多半會屁顛屁顛跑過來,主動要求“搓泡泡”。

最近開始對“上廁所”很感興趣,經常圍觀我上廁所,並給我扯紙。我就不停給她講解上廁所的程序,正好爲如廁訓練做準備。“上完廁所要洗手哦”,這時候我女兒都會搶着說,妞妞洗手,妞妞洗手。

以前洗完頭特別討厭吹頭髮,再圍觀了幾次我吹頭髮後,都會主動過來讓我吹她。刷牙也是這樣,想要做所有我們做的事。

不過就像我給孩子洗頭的那個經驗,也許所有的方法都用完了也不奏效,或者不馬上奏效。沒關係嘛,這只是孩子必經的一個階段,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也需要我們無限的耐心。

教孩子說“不要”以外的話

這個階段的小朋友總說“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爲他們的詞彙量實在是太有限了,只會說“不要”。比如我女兒,“不”幾乎是她會說的第一次詞,每一聲都擲地有聲,不!不!不!不不不!除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也是因爲她當時只會說不。

你可以教他說,“好的”,“去”,“走”,“要吃飯”,“要出去”,“要玩”……多多擴充詞彙量。聽一個媽媽說,孩子在家整天說“NO, NO, NO”,去了幼兒園才一天,回來就會說“Yes mom”了,感嘆是不是被幼兒園老師施了魔法了。我們也可以多教孩子一些正面的回答。教會他們表達“要”,“好的”,“可以”,也是一種意見的表達。

除此之外,我們都會有一些感到“不確定”的時候,既不是“不要”,也不是“要”,而是猶豫、不知道。我們也可以給孩子講解這種感受,並教給他們這些詞,比如,“我要想一想”,“也許”,“可能”,“不知道”。

當然,即使學會了很多種表達,他們還是會繼續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的。比起以前,他們仍然有非常多和你“不一樣”的主意,不再“聽話”了,這是因爲他們有“自我”了。他們仍然會不會說很多“不要”,“不去”,“不球球”,“不散步”,“不泡泡”,“不葡萄”,“不吃飯”……不過,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禮貌地拒絕。要怎麼說“不要”比較有禮貌?你可以教孩子說,“我不想玩”,“走累了,要抱抱”,“對不起,我不想去”。

有時候孩子會本能地說“不要”,我們可以先提出一個孩子會說“是的”,“好的”的問題,再來提問,這樣可以消除掉說“不”的本能反應。

減少對孩子說“不”

我們也可以對孩子變着花樣說“不”嘛。孩子總是說“不”,“不要”,可能是因爲她經常聽到我們對她說,“不要”,“不行”,“不可以”。如果是這種情況,我們可以試着減少我們針對她說的“不”。

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儘量用描述性的語言,解釋給孩子聽,而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不行”、“不可以”。比如,你不想孩子在沒有扶手又很陡的樓梯上玩,你可以對他說,這裏好危險,很容易摔倒,我們去那邊玩積木吧。孩子抓小貓的尾巴,你可以說,小貓不喜歡別人抓它的尾巴。孩子大叫,你可以對他說,噓,請小聲一點,你看在這裏所有人都小聲說話的。

除了形式上減少對孩子直接說“不”以外,有些事情確實也沒有必要說“不”。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讓孩子做主,把我們作爲父母的“決策權”留到關鍵時刻用。

我有個朋友,移民澳洲時女兒已經三歲多了,小姑娘完全不會說英文,一開始很抗拒去幼兒園。直到有一天,早上小姑娘非要穿她的粉色“冰雪奇緣“棉拖鞋去上幼兒園,媽媽和她商量未果後,就同意了這個要求。

結果到了學校,老師笑着說:“其實很多孩子都是這樣,非要穿自己選的衣服鞋子來上學,有時候搭配很可笑,但是孩子自己很喜歡。我們支持他們這麼做,因爲這也是幫助他們適應、喜歡幼兒園的一種方式。”

果然在這一天之後,小姑娘喜歡上了幼兒園。

而另外一些小事,我們也可以變通地去達到目的,而不是“硬碰硬”。比如孩子非常困了,不願意洗臉,我們可以不強迫他“去”洗臉,而是拿溼毛巾給躺在牀上的孩子擦一擦。我想,所謂溫柔的堅持,就是類似這樣的吧。

必須說“不”的情況,建立規則

真正需要說“不”、必須說“不”的情況,需要父母先“建立規則”。

無論是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想把飯碗扣在地板上,或者三歲的時候總是無休止讓媽媽繼續講再多一個睡前故事,看起來,他們都像是反覆在挑戰大人的“底線”。因此有些父母走上了另一個極端,乾脆就不限制孩子,不制定規則,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爲所欲爲……這可行嗎?

NO。

除了涉及到安全、道德、社會秩序等顯而易見的理由,明確的規則有助於父母樹立家長權威,會讓教育這件事變得更容易——這並不是鎮壓孩子的天性,而是幫助他們更好的蓬勃生長,理由如下:

爲他們適應現實社會做準備。比如進幼兒園。

讓孩子學會社交。比如守禮貌。

爲孩子的生活提供秩序感,比如“吃飯前先洗手”。(能預測接下來要做什麼,對孩子很重要。)

明確的規則減少“親子鬥爭”,避免孩子對家長權威的反覆測試。

確保了孩子的安全。

當孩子的自控力提升,自信心也隨之提升。

有預見性地建立規則、讓孩子明白規則建立的原因、明確規則並保證標準始終如一,是減少家庭成員之間說“No”的最有效手段。

關於這個從1歲半就開始的小叛逆期,想說的真是說不完啊!我個人不太喜歡“Terrible 2”(可怕的兩歲)這個說法,因爲2、3歲其實是尋找自我和尋求獨立的起點,我覺得非常可愛,並不terrible。如果你瞭解他們爲什麼會這樣,你可能也會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回頭我們再聊一聊2、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爲引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