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死亡這個話題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解釋,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死亡呢?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關於死亡這個話題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解釋,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那麼家長應該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死亡呢?一起來看看吧!

上週《動物世界》播放的內容是《老辛巴和小辛巴》,當看到非洲雄獅老辛巴死去,小辛巴孤苦而又充滿艱辛地生活時,五歲的毛毛自言自語道“小辛巴太可憐了”,感嘆後很認真地問媽媽:“媽媽,你和爸爸會死嗎?”毛毛的媽媽許女士被孩子突如其來的提問問得措手不及,“死亡是個恐怖的話題,這麼小的孩子,我究竟該不該和他說?”

“媽媽,什麼是清明節?爲什麼要過清明節?”“人爲什麼會死?”“如果我死了,這個世界就再也沒有我了,是嗎?”當孩子問到關於“死亡”的問題時,作爲家長的你,是否也像許女士一樣,不知該不該回答?如何回答?

如何教孩子正確面對死亡

不迴避“死亡”但要講得有策略

帶着問題,記者採訪到紅黃藍親子園長春中心園賈春紅園長,她的觀點是,一般來說,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無生與死的概念。“舉個例子,我們現在經常講‘體驗式教育’,當孩子沒有受過傷時,並不會意識到受傷的感覺,當孩子受過傷,他會感到疼痛、難過,但生死的感覺孩子無法去親身經歷。”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談到“死亡”家長就要回避呢?賈園長認爲不該回避。“作爲孩子的媽媽,我同家長們一樣,都希望保護孩子遠離疼痛、悲傷和恐懼,因爲我們都不忍心讓孩子的生命中出現灰色地帶,因此死亡話題要講得有策略。”

賈園長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孩子的寵物狗死了,媽媽安慰他說:“沒關係,以後再給你買一隻。”這時候孩子不幹了,躺在地上打滾“不嘛,我就要原來那隻!”“作爲媽媽,可能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其實不然,孩子很傷心,他傷心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這隻小狗沒有了,而不是再想要一隻,媽媽要讓孩子感受失去身邊事物的傷痛,而不是一味地去滿足孩子。”

賈園長表示,講到“死亡教育”,她更願意將其稱之爲“生命教育”。家裏的小寵物死了,或者童話書裏的主人公去世,都是可以給孩子滲透“生命教育”的絕佳時機。“我們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認識到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快樂地認識人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我想,例子中的媽媽如果適時給孩子這樣的教育,相信,孩子擁有下一隻寵物狗時,他會非常珍惜。”

賈園長告訴記者,其實聽到死亡話題時,孩子最恐懼的是有天爸爸或媽媽也會死去,“作爲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怕,爸爸媽媽會看着你長大,我們還會在一起生活很久很久。”死亡雖然很可怕,但只要孩子感覺到父母在陪伴、愛護、保護着他,孩子就不會被嚇倒。

生命教育別讓孩子責任感缺失

對於生命教育,兒童科學實驗館館長王紅軍很感慨:“近來經常可以看到一些自殺的新聞,家長們往往關注的是孩子識字多少?單詞記住多少?而缺乏責任感、感恩教育,這樣的被過度愛護、過度保護的孩子往往心理弱智。其實我們不僅要讓孩子理解死亡,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快樂。”王館長告訴記者,3~10歲的孩子求知慾望特別強烈,探索能力也非常強,經常愛問爲什麼,爲了給孩子們講述生命的由來,她曾經給孩子們看過剖腹產的圖片,看後孩子們都很震撼,“孩子們會說,媽媽該多疼啊,這不僅是一種生命教育,也是責任感的培養,讓孩子知道生命的不易,從而更加珍惜生命”。

心理專家:孩子認識分爲這幾個階段

從心理學研究來看,年幼兒童對死亡的認識一般經歷這樣兩個階段:

1。分離的階段:0~3歲,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的差別,有強烈的“分離焦慮”。在此階段親密和持續性的身體接觸最重要。

2。結構性階段:3~6歲,學齡前的兒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動、不呼吸,會玩“辦家家”裝死,但不能辨認“生”與“死”是無法共存的,常認爲死亡是可逆的、暫時的,就像卡通片一樣,還常將死亡與睡着或旅行相聯繫,有時會害怕睡覺。這個年齡段的小孩會對死亡充滿幻想及魔術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爲會導致某人死亡。兒童還會將“死亡”與“老年”相聯,但不確定什麼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兒童從成人那兒得到相關死亡訊息,一般兒童不認爲自己可能會死亡。這個年紀的小孩需要持續性的身體接觸、重複的再保證和溫和的教導,直至成熟的死亡觀初步形成。

此後便是6~12歲對死亡認識的功能性階段和12歲以上的抽象思考階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觀。由此,對於死亡,再小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直接或間接的體驗,迴避死亡話題,反而會壓抑他自然的生命體驗和感受,而令這些體驗和感受難以找到疏通的途徑。

教育專家: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安全的

家長困惑:電視新聞裏總有一些關於死亡的消息。我是否要向4歲的孩子講解戰爭、恐怖主義和如同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

專家支招:儘量讓孩子避免接觸這些可怕的事情和景象。如果孩子已經從電視上看到了,和你講汽車爆炸或者流血了,就讓他說下去,這樣你可以知道他會有哪些事情不理解,可以及時糾正他的誤解。有些事情就發生在你們的城市,或者可能會在你們住的城市裏發生,但不要把你的擔心和憂慮告訴孩子,相反,你要告訴孩子,當這些可怕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有警察、消防隊員和士兵保護我們,最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讓孩子感覺到他是安全的。

家長困惑:我該帶5歲的孩子去參加親人的葬禮嗎?

專家支招:這完全取決於你。你要考慮你的孩子是否能堅持在整個儀式進行過程中保持安靜,看到大人們悲慟欲絕的樣子他是否有承受能力。如果你覺得孩子應該參加,你要提前給孩子打好預防針,事先告訴孩子葬禮上會發生什麼事情。

例如,“全家人包括親戚們會聚在一起共同分擔悲傷。”也可以更具體些,告訴孩子房間會如何佈置,遺體會擺放在何處,以及告別是怎樣的。還可以事先告訴他:“也許大家會因爲難過和思念而哭起來。”如果可以瞻仰遺容,你要提前告訴孩子,奶奶的身體和她活着的時候已經不一樣了,而且不要指望孩子也會表現得像你一樣悲痛,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死了就是永遠也不能回來了。如果你擔心這種經歷會讓孩子不愉快而避免讓他去參加葬禮的話,他也許會感覺自己被排斥在外。但專家認爲,如果孩子自己不願去,不要勉強他。

看看美國家長咋給孩子講“死亡”

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總是作出最爲直截了當、簡單明瞭的回答,並儘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絕大多數美國家長是將“死亡”視爲一種“情感知識”存入孩子的“知識庫”的。他們斷言:可能有那麼一天,家中一隻小狗小貓或家庭成員真的歸西時,孩子便能動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識”,來理解他將面臨的深深悲傷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美國的一些小學校裏甚至開設了別具一格的“死亡課”。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走進課堂當起教師,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他們輪流通過演劇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死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爲孤兒的淒涼感覺,或走進火葬場參觀火葬的全過程,甚至設計或參加一臺模擬的“向親人遺體告別”儀式等等。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