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小學傳承古詩手抄報圖片】小學生古詩手抄報圖片 小學古詩手抄報簡單

【小學傳承古詩手抄報圖片】小學生古詩手抄報圖片 小學古詩手抄報簡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學傳承古詩手抄報圖片,古詩是一種很古老的問題,從古代流傳至今已經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古詩獨特的文體是它最大的特色,古往今來,多少詩人的名作留傳下來,成爲了我們今天的文化遺產。

手抄報一:古詩詩體辨析


古詩中,樂府、古風、歌行體三類詩,很容易混淆。因爲,從形式上看,樂府體與古風一般是五言體,七言古詩與歌行體都是七言體,很難區分。但是,從古代以來,人們比較一致地承認它們在表達內容、手法、風格特色的區別,對它們有約定俗成的稱呼。

人教版八年級(下)在《詩五首》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中說:“《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這兩首詩的異同。”又九年級(上)知識短文《怎樣讀書》中說:“杜甫的《石壕吏》格律較寬,叫古風。”這些叫法,不符合習慣。人們習慣上把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一詩叫做“七言古體詩”,而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叫做“七言歌行體”,編者也明顯看到了兩詩的“異”,所以出了這樣的問題。而杜甫的《三吏》《三別》雖然在形式上與“古風”同爲五言,但習慣上人們把《石壕吏》叫做“新樂府”,而不叫“古風”。爲了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對中國古代詩歌體式作一簡要回顧。

中國最早的詩體是四言的“詩經體”,接着出現了以屈原《離騷》爲代表的“楚辭體”(也叫“騷體詩”),後者用連詞“之”和語氣助詞“兮”將句式變長,如“帝高陽之苗裔兮”(《離騷》)、“操吳戈兮披犀甲”(《國殤》),這爲後來的五、七言詩提供了先例。因此,《詩經》與《楚辭》成爲中國詩歌之源。

至漢代,出現了專門負責蒐集各種詩歌、民歌的機構“樂府”,它所蒐集的最有影響的是民間詩歌,這就是“漢樂府民歌”。它最大的特點是現實性強,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爲主。如教材八年級(上)中的《長歌行》及高中課本中的《飲馬長城窟行》《十五從軍徵》等,即是“正宗”的“漢樂府”。漢樂府民歌的內容體式影響了當時及後世的文人詩歌創作,至東漢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詩成熟的《古詩十九首》出現,其中吸收了樂府民歌的許多特點,這對古詩體式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尤其是在魏晉南北朝及唐代,漢樂府的發展衍變形成兩種主要的形式。一種是文人以模擬爲創作的“古題樂府”(也叫“舊題樂府”),它借用“漢樂府”的題目,寫新的內容,猶如“舊瓶裝新酒”,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楊炯的《從軍行》、李賀的《雁門太守行》、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等。這些詩歌的特點是雖沿用了漢樂府的題目,但寫的內容是新的,不過與原題有一定的聯繫,如“從軍行”與軍隊軍事有關,“雁門太守行”與邊塞有關。文人模擬樂府在內容上從漢樂府的敘事爲主轉變爲以抒情爲主;在形式、手法上,則借鑑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了文人色彩,提高了藝術品位。“古題樂府”有五言與七言兩種形式。七言的古題樂府,今能見到最早的是三國時曹丕的《燕歌行》,至南朝齊樑時的鮑照始大力爲之,寫出了《擬行路難十八首》等。樂府詩可以歌唱,而七言樂府體主要是以吟誦爲主,在內容篇幅上,一般比較長,吟誦時如行雲流水,一氣而下。它可以自由轉換韻腳來極盡內容多變、結構轉折、氣勢壯闊、感情跌宕多姿之妙,這種詩體適宜於承載較大思想內容、抒發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樂府通俗明快的特點,又以文人抒情言志爲主,形式以七言句式爲主,間有雜言,文采飛揚,讀來抑揚頓挫,所以人們又稱之爲“歌行體”。

另一種則主要是借鑑了“漢樂府”敘事爲主、反映現實的內容特點和淺顯平易通俗的表達特點,用它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以引起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它並不再借用“漢樂府”的原有題目,而是根據反映事件的不同內容而命名,所謂“即事命篇,無復依傍”。唐朝的杜甫關心國事,用筆反映“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現實,寫了許多這樣的詩,如《兵車行》(高中)專寫唐王朝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三吏》(《潼關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寫“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等。這些詩,主要是在實質上繼承了“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傳統,形式上與五言古體詩無異。稍後的元結、顧況等詩人也寫過這樣的詩。至中唐時,白居易、元稹等現實主義詩人爲了挽救當時國家的衰落,用詩歌反映社會現實弊端,以引起統治者的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結這些詩歌形式,並冠之於“新樂府”的稱號,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他們自己也寫了不少的“新樂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的《觀刈麥》、《賣炭翁》《新豐折臂翁》《杜陵叟》等,都是敘事性強、平易通俗的“新樂府體”。《竹林答問》中說:“古詩、樂府之分,自漢、魏已然。樂府音節不傳,唐人每借舊題自標新義。至少陵,並不襲舊題,如《三吏》《三別》等詩,乃真樂府也。”(《清詩話續編》)概要地指出了新樂府詩的特點。

文人學習“漢樂府”的還有另一類情況,主要是將樂府詩平易通俗的特色引入抒情古體詩中,體現出與以往五言古體詩質樸古奧不同的特色,代表作是李白的《古風五十九首》組詩。 “古風”從形式外表上看,與五言古體詩沒有什麼區別,但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卻有區別。清代趙執信《聲調譜》中在回答樂府與古體詩之間區別時說:“音情迥別,於此悟入,思過半矣。”(《清詩話》)“音情”指的就是內容感情風韻方面的區別。《甌北詩話》中更進一步指出:“蓋古樂府本多託閨情女思,青蓮深於樂府,故亦多征夫怨婦惜別傷離之作,然皆含蓄有古意……蘊藉吞吐,言短意長,直接國風之遺。少陵已無此風味矣。”(《清詩話續編》)由此可見,雖同受“漢樂府”影響,杜甫的“新樂府”與李白的“古風”是有區別的。在唐人詩集中,直接標以“古風”題目的很少。“古風”、“五言古體”、“新樂府”在形式上自由,不講格律,所以也沒有“格律較寬”的問題。七言歌行體發展到唐時,也出現了兩種情況。因爲唐時出現了“格律詩”(也叫“近體詩”,以區別以前不講格律的“古體詩”),所以,一種是有意把格律詩的一些句法、手法引入古體詩中,一種是有意避開格律詩的句法、手法。習慣上,人們把前一類叫做“七言歌行體”,後一類叫做“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

初唐的一些詩人在繼承南朝齊樑詩歌的華麗鋪陳基礎上,嘗試將七言格律詩的句式和對仗等手法引入歌行體中,於是出現了盧照鄰的《長安古意》、駱賓王的《帝京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等著名詩篇,形成篇幅雄壯、氣勢宏肆,散句中雜以格律、對仗等句式,以反映廣闊社會現實內容見長,讀來抑揚頓挫,跌宕多變,爲人稱道,人稱“初唐體”,遂使七言歌行體面貌一新。至盛唐,高適、岑參等用此體式寫了大量的邊塞詩,如高的《燕歌行》及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這些詩充分發揮了“初唐體”的特色,內容豐富壯闊,感情奔放激越,形象雄壯奇麗,手法技巧多樣,語言駢散結合、優美多姿,讀來令人意氣昂揚。至中唐白居易等人,又在這種體式中融進敘事成分,寫出了名篇《長恨歌》《琵琶行》等,七言歌行體又出現了新的發展。直至清代初期,吳偉業(號梅村)用這種詩體寫出了《圓圓曲》《永和宮詞》《蕭史青門曲》《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等名篇,以詩詠史,形式上更講究技巧,辭藻富豔,用典精切,形成多姿多態的藝術風貌,優美動人,膾炙人口,更將七言歌行體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人稱“梅村體”。到了清末民初,王國維等人還用這種體式寫出了《頤和園詞》等詩。

而杜甫、韓愈等詩人則在七言樂府體中有意識地避開律詩的句法句式,以體現出古奧、質樸的風格特色,多用散句,多用“三平”、“三仄”收尾(如“三重茅”、“長林梢”、“沉塘凹”、“入竹去”、“自嘆息”、“冷似鐵”等),多用奇崛古樸的語言,以體現折拗鬱勃的特色,這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在內容風格上,這類詩往往以現實主義的題材、深刻沉鬱的感情爲主,與前一類歌行體的濃郁浪漫主義色彩不同。但講究內容的壯闊、氣勢情感的奔放激越,結構的轉折多變,又符合七言歌行體的總體特色。像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李益的《登天壇夜見海》,韓愈的《山石》《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謁衡岳廟遂宿嶽寺題門樓》,盧仝的《月蝕詩》《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等,都具有這樣的特色,習慣上被稱爲“七言古體”。

關於七言歌行體與七言古體詩的區別,前人論述非常多,劉熙載的《詩概》中是這樣區分兩類特點的:“七古可命爲古、近兩體。近體曰駢、曰諧、曰麗、曰綿;古體曰單、曰拗、曰瘦、曰勁。一尚風容,一尚筋骨。此齊樑、漢魏之分,即初、盛唐之所以別也。”(《清詩話續編》)這裏所說的“古”指的就是《茅屋爲秋風所破歌》那樣的七言古體,它繼承了漢魏古詩的古樸質實的特點;“近”則是指“初唐體”發展而成的七言歌行體,它繼承了齊樑尚巧求麗的特點。可以說,這是在漢魏六朝七言樂府詩的大樹上結出的兩個不同風味的果子。以上大概是中國古體詩的基本概況,它與唐代出現的格律嚴整的近體詩(格律詩),成爲中國古詩的基本形式。

【小學傳承古詩手抄報圖片】小學生古詩手抄報圖片 小學古詩手抄報簡單

手抄報二:古詩詞名句

抒情詩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佚名《越人歌》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南歌子詞二首 / 新添聲楊柳枝詞》

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平生不會相思,纔會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

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佚名《上邪》

描寫花的詩句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其一》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佚名《桃夭》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劉方平《春怨》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黃櫱禪師《上堂開示頌》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

描寫月亮的詩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蘇軾《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愛國詩句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五》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佚名《荊軻歌 / 渡易水歌》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陸游《金錯刀行》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小學傳承古詩手抄報圖片】小學生古詩手抄報圖片 小學古詩手抄報簡單 第2張


手抄報三:古詩的流傳方法

自《詩經》以來,詩歌創作薪火不絕,雖然在流傳過程中難免遺金漏玉,但是留下來的仍然汗牛充棟。在古代並沒有文學期刊刊發當下的詩作,那麼這些詩歌最初是通過何種途徑發表的呢?又是如何得以流傳的呢?

一、歌謠傳唱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某先民有感而發,情不自禁地唱了起來,這就是“發表”一首詩。大家覺得表達了心中的情感,於是輾轉傳唱。周王朝派出的采詩官到民間蒐集歌謠,就把這首歌輯錄了下來。到秦代,正式成立“樂府”機構,漢承秦制,並把樂府配樂稱之爲“歌詩”,因此流傳了下來。

二、卿士獻詩

士大夫對艱危時事極端憂慮,出於關心統治秩序的安定,於是寫成詩向最高統治者進獻,以引起注意,如《大雅》、《小雅》中的詩歌。當然也有人歌功頌德,統治者認爲可以用來示後人,也就留了下來。

三、牆壁題詩

詩人興之所至,援筆疾書於牆壁,詩於是被廣爲傳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在獄詠蟬》、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等。

四、寄贈即詩

親友將遠行,濤人設宴餞行,臨別贈詩寄情。如曹植《贈白馬王彪》、崔顥《贈王威古》、高適《別董大》、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陳子昂《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等。

五、示才呈詩

詩人干謁求仕,向當權者呈上詩作,顯露自己的才華,渴望被重用。如孟浩然《送丁大風進士赴舉呈張九齡》、《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希望政治抱負得以施展,但苦於“欲濟無舟楫”,所以先後呈上兩首詩以求得到張丞相的援引。駱賓王《詠懷古意上裴侍郎》、李白《玉真公主館苦雨》等都有這種目的。

六、即席賦詩

詩人落拓使氣,稍作思索,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仿若天成,令在場的人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感,如曹植的《七步詩》、王勃的《滕王閣詩》,鄭谷的《席上贈歌者》等。據聞孟浩然在皇帝面前口吟“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曾使皇帝惱怒,孟浩然也因此與仕途無緣。

七、題畫之詩

詩人在繪畫作品上題詩,畫旁有詩,詩旁有畫,詩畫相映相趣,是以畫以詩名,詩以畫傳。如黃庭堅的《題王居士所藏王友畫桃杏花二首》、蘇軾的《書王主薄所畫折技》、楊萬里的《題劉高士看雲圖》等。

八、分題賦詩

古人聚會,分得什麼題目,就以規定的題目寫一首詩,即所謂的“賦得”。韋應物在一次聚會上分得了“暮雨”,於是寫了《賦得暮雨送李曹》。又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還有“分韻賦詩”,例如若抽得“鹹”韻,就一定以此爲韻腳寫詩,才符合規則。

九、朝官應酬

杜甫、岑參、王維都寫過同題詩《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賈至時任中書舍人,寫了《早朝大明宮》,記述自己見皇帝李亨一事,得意之餘便以此示同列,同列不得不敷衍應酬。此類詩大多歌功頌德,委蛇恭維,虛情假意,不過用典繁麗,對仗工穩,聲律和諧,藝術形式頗有可取之處,這正好爲官僚士大夫提供了一種文字遊戲。宋初楊億等十幾人的《西昆酬唱集》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十、唱和之詩

雖說也可算作應酬詩,但表達的是真情實感。如杜審言的《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蘇軾的《和子由澠池懷舊》等。

十一、應命作詩

如王維《奉和聖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聖制,天子所作的詩。應制,應天子之命作詩。又如唐玄宗與楊貴妃在興慶池東沉香亭前賞牡丹,特命李白製作新曲,李白就寫了《清平樂三首》。

十二、書信之作

書信的內容用詩體去表達,這種古典的浪漫於今恐怕已經成了絕唱,但古人卻是常事。如王維《同崔傅答賢弟》,陳子昂《答洛陽主人》。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抒情委婉,態度不亢不卑;朱慶餘的《閨意獻張水部》,問的卻是自己“高考”考得怎麼樣,比喻別緻;自居易《問劉十九》:“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當然,以上的途徑並不能囊括所有的詩歌創作,也不能使詩作不朽,於是有人蒐集詩人們的已發表和未發表的作品,將它們分類整理,或按個人專集,或按朝代、風格、題材、體載等結集出版發行,因此古代的詩歌得以流傳至今。

【小學傳承古詩手抄報圖片】小學生古詩手抄報圖片 小學古詩手抄報簡單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