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認識你孩子分享行爲的心路歷程

認識你孩子分享行爲的心路歷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歲的寶寶會很樂意將他的玩具給你玩,但你很難和一個2歲的寶寶分享他的小汽車,這是爲什麼?寶寶分享的心理歷程是什麼樣的呢?

認識你孩子分享行爲的心路歷程

分享是什麼

兒童的分享意識是指孩子在羣體中生活時,把自己的物品、快樂等與人分享的意識,分享意識是親社會的一種意識。孩子是否具有分享意識,反映出他是否能體察和關心別人的思想和感情,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樂於幫助別人,是否能和別人情感和睦、團結友愛、協作順利。所以,分享意識的培養很長時間以來已被認爲是幼兒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兒童分享觀念的發展

n研究了兒童在童年早期和中期分享觀念的發展變化,研究發現,4歲兒童能意識到分享的重要意義,但分享並不是情願的,而是“如果我不這樣做,她就不和我玩”。進入兒童中期後,才具有了成熟、公正的分享觀念。

兒童分享行爲的發展

有研究顯示,從生命的第二年開始,也就是在嬰兒期就表現出一些分享,12個月的嬰兒會與別人“分享”他感興趣的活動,偶爾還會把玩具給同伴玩。將玩具出示和遞給不同的成人在18個月的兒童中是很常見的行爲。

兩三歲的兒童會對傷心的同伴表現出某種同情和憐憫,但他們並不能做出真正的自我犧牲反應。如果成人經常要求兒童想想別人的需要,那麼兒童就可能表現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行爲。或者當一個同伴提出要求或威脅時,也會誘發兒童的分享行爲,如,“要是你不給我,我就不跟你好了”。但是,爲他人而作出自發的自我犧牲行爲在嬰兒和年幼兒學前兒童中相對較少。

心理學上的研究發現,年齡和兒童分享行爲之間具有正相關,年齡大的兒童較願意分享,或顯得較爲康慨。

分享行爲和分享觀念的關係

有專家研究幼兒的親社會行爲與親社會觀念之間的關係,發現,幼兒的親社會行爲受主觀行爲規則的影響。凡有親社會觀念的幼兒,親社會行爲就果斷,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動分享的幼兒,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謙讓”,“小朋友要相互幫助”等觀念下進行的。

當幼兒自身還沒形成穩定的親社會觀念時,行爲就猶豫。如不主動分享食物的幼兒,往往以“你問阿姨行不行?”等來解釋其行爲。

實驗還表明,幼兒分享食品和分享玩具所遵循的原則不同,他們的分享行爲也有區別。如多數幼兒在分享玩具的行爲中遵循的是“輪流原則”、“平均原則”,獨佔的結果比較少見。

在分享食品的行爲中,遵循的是“成人分配原則”,成人給我的就是我的,一旦接受成人給予的東西后,就不願與其他幼兒分享。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