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父母應當如何正確進行“死亡教育”?

父母應當如何正確進行“死亡教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應當如何正確進行“死亡教育”?
  人老了真的會死嗎?  人死了會不會再有一個我?  一年級小朋友想不通很崩潰很崩潰  爸爸媽媽也解釋不了很擔心很擔心  昨日10:40,葉女士來電:我的小孩子讀一年級,最近他無意中發現人老了要死,這兩天都非常害怕這個問題。整個人跟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我懷疑可能是看電視看到了。他成績很好,也沒有什麼煩惱,最近被這個人老要死的問題一直困擾。他當時問爸爸,人老真的會死嗎?他爸爸很直接就說是的,他當場嚇哭了,然後天天在說做人沒有意思。我們最近有個朋友因爲人太胖了突然死了,我兒子更加害怕了。他問人死了以後不會再有一個我嗎?他爸爸又很直接地說不會,他整個人都崩潰了,是不是他爸爸回答太直接了,嚇到小朋友了,哎喲,擔心死我了。葉女士和丈夫都是廣東人,十幾年前來到浙江諸暨,做建築工程的生意,現在,葉女士一家在諸暨買了房子,安了家。  葉女士夫妻平時工作比較忙,照顧兒子的時間不多,但提到兒子,葉女士很驕傲。  兒子今年8歲,讀小學一年級,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在父母心中,是個十分聰明的“小大人”。“他實在太聰明瞭,說話跟大人一樣,第一次跟他接觸的大人都說他講話老到成熟。他呀,什麼東西都比同齡人懂得早……呵呵,我從小就培養他看書的習慣,到現在他已經看了四五百本書了,家裏書櫃裏的書,我都不知道給他換了多少批了。”葉女士說,兒子看的書,並不是同齡人看的卡通書,輔導書,而是地理百科歷史古籍,前不久剛讀完紅樓夢,有些字還不認識,也覺得有意思,一些章節反覆看了幾遍。  因爲書看得多,葉女士的兒子總會提出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有的問題,大人根本回答不了。  “昨天吃晚飯時,他突然問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讓我和他爸爸覺得莫名其妙。”葉女士說,她和孩子平時就像朋友一樣,常常進行平等的交流,但當兒子問一些“雷人”的問題時,大人們就無言以對了,可兒子不會善罷甘休,會一直問下去。  “兒子氣呼呼地說,你們不說我也知道,人遲早要死的,所以人生也沒什麼意義!”葉女士說,兒子還說,電視裏講,人老了會死……這讓他們很驚訝,很擔心。  吃晚飯,媽媽收拾碗筷時,兒子又纏着爸爸問同樣的問題,正看電視的爸爸有些不耐煩,直接說:“人遲早都要死的,死了就沒了。”  “那我死了以後,不會重新再造一個我出來嗎?”兒子又問,爸爸點點頭,沒想到兒子突然大哭起來,心情很低落了,說上學也沒意義了,看書也沒意義了,做人也沒意思了。  葉女士說,她當時就埋怨丈夫,不應該和孩子說得那麼直白,丈夫開始還不服氣,說反正早晚要告訴孩子,晚說不如早說,但後來看兒子心情那麼糟,就心疼了,但又不知該如何跟只有8歲的兒子解釋什麼是死亡,想來想去,就對兒子說,“人老了都會得一種病,叫癌症,現在的科學技術還沒辦法治好癌症,所以人老了就要死去。”  沒想到兒子反問:“外公外婆以後會得癌症嗎?”  “會!”葉女士點點頭,兒子卻更加難過;“我不要外婆外公死!”  看着兒子一直難過,葉女士心裏很不是滋味,想來想去,她想到了一個善意的謊言:“我告訴他,這次神舟九號飛到太空,就是去做科學研究的,其中一項就是研究能治癒癌症的藥物,大家吃了這種藥,以後都能長生不老。”  “他聽我這麼說,好像開心了一點,但馬上又問我,這種藥什麼時候能研究出來。”葉女士回答,早的話也許明年,晚的話就要幾十年了。  “媽媽,你太早把我生出來了!”兒子哇的一聲又哭了,邊哭邊抱怨說,“你爲什麼不等藥研究出來了再把我生出來!萬一爸爸媽媽得癌症的時候藥還沒發明那怎麼辦?”  葉女士說,兒子很聰明,但總問他們一些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也很頭痛。她擔心家長錯誤的回答會給他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今天我一個朋友帶他去紹興玩了,他暫時把煩惱忘記了,就怕他回來又會想起來,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麼做呢?”  孩子從4歲開始就會有死亡概念  沒有正確引導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很多成年人認爲,幼兒心智不夠成熟,他們接觸的應該是安徒生童話、動畫片和積木玩具,死亡對他們來說過於深奧。  但是,大人們確實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突然某一天,孩子問起什麼是“死亡”,他們卻不知該如何作答。讓孩子過早接觸死亡,是否會引來悲觀和絕望?幼兒死亡教育真的有必要嗎?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多年來從事幼兒死亡教育研究。她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一文中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因此張淑美認爲,幼兒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孩子問什麼是死亡  你會怎麼回答?  嚴女士,大學文化,媒體從業人員,兒子今年4歲  我會告訴兒子,人生就是條路,路邊有很多有趣好玩的風景,但所有的路都有盡頭,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路走完,所以要好好保護自己,走得越久越好,爭取能在有限的道路里看到無限風景,這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不用害怕。  陳媽媽,大學文化,公司財務,女兒今年5歲  女兒問過我,爲什麼人死了要變成白骨?  我想了想,告訴她,因爲人沒有了生命就像小樹被小蟲子侵害了,把裏面的水吸乾了,而人的骨頭最硬,所以人要是被病菌侵害,或者發生意外失去了生命,就會成了骨頭。  說實話,我還沒有信心對孩子說關於死亡的話題,有時她會說:媽媽騎車小心,不然會被撞死,我趕緊制止她說下去。有次她問我,吳斌叔叔死了,爲什麼那麼多人哭,我儘量婉轉地告訴她,死亡有時也很偉大。  鄭先生,初中文化,玻璃廠工人,女兒今年4歲  我女兒以前遇到過火災,差點死掉,當時多虧好心人幫忙湊齊醫藥費,女兒才救回來,現在臉上還留了疤痕。我現在總是會和女兒講過去的那些事,不管她能不能聽懂。我總是跟她說,人死了就會長很多的疤痕,你臉上有一點疤痕,就是在快死的時候,大家把你救了回來,以後只要好好生活,疤痕就會沒有的。  現在女兒從來不去危險的地方玩,我想她聽懂了。  段師傅,高中文化,出租車司機,兒子今年10歲  我兒子性格內向,一次看電視新聞,一個出租車司機出車禍死掉了,他大哭,拉着我問,爸爸也是開出租車的,你會不會死?  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死亡,不想讓兒子那麼早明白這些殘酷的道理,我就和他說,對開車的人來說,小心開車,不違法,對走路的人來說,走斑馬線,人行道,這樣生命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老師是怎麼回答孩子的?  朱盈,三塘實驗幼托園的老師,帶小班,班上有30個3到5歲的小朋友。  朱老師說,小班的孩子年紀小,還從來沒有主動問過她什麼是死亡。  “他們對死亡的概念,主要還是從動畫片裏得到的。比如他們會說機器人死了,就是再也修不好了,以後在動畫片裏都不會出現了。我也會引導孩子們認識死亡,我們班裏有個自然角,牆上貼着很多動植物,我就會告訴他們植物死了會怎麼樣,動物死了會怎麼樣……”  朱老師說,5月份她看見一隻死了的小鳥,就帶孩子們爲小鳥舉辦了葬禮,順便讓孩子們討論了一下。  王老師,杭州茅以升實驗學校“生命教育”授課老師。她說這門課學校已經開了8年多了,全校學生都要上。  “關於死亡的問題,我們更多的是從科學方面來解釋,比如新陳代謝減緩、細胞老化等等,告訴學生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過程,並不可怕。”  王老師說,孩子一般不會主動提“死”的問題,一旦提出來了,必定是孩子看到、聽到或者想到了。  “家長和老師儘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死,如果他問到了,記住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時實事求是,不要用“他走了”、“他睡着了”這些話作答。還有的孩子經常會問:“媽媽(爸爸)你會死嗎?”如果家長直接回答“會”,孩子就會認爲馬上就要發生了,心裏會受到驚嚇。回答這類問題時,家長一定要說很老很老纔會死,或過很長很長時間纔會死。”  王老師說,“老”的概念會讓孩子覺得時間很長,可以緩解“死”這個字眼給孩子帶來的不安。  怎麼科學地告訴孩子  什麼是死亡?  面對“死亡”這個必須面對但誰都不願意提及的話題,大人們應該如何跟孩子溝通?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臨牀心理科主任徐方忠說,少年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也完全不一樣。  嬰幼兒期間  用比喻法解釋  對嬰幼兒(0-4歲)階段的孩子來說,剛把吃喝拉撒和說話學會的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裏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爲人生很厲害的病,救不活了,要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了,家裏有老人去世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幼兒園期間  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險認知的能力  對於幼兒園(4-7歲)階段的孩子,這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的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人有本能對危險認知的能力,國外也曾做過實驗,把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這些生理上的反應不足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徐主任說,孩子們對許多潛在的危險是沒有認知的,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知道河水很涼快,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但孩子並不知道河中間很深,很危險,然後就溺死了,把危險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會恐懼,就不敢往河中間走。  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要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裏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上了小學的孩子  教育他們用科學的方法看待問題  上了小學(7-13歲)的孩子,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就像葉女士兒子一樣,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死亡是什麼?  這時,家長就不能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用科學的角度,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  “可以帶他們去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徐主任說,不過,家長們切記,和孩子們表達“死亡”的言論時,千萬不要去嚇孩子,不要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世界各國對孩子們“死亡教育”  有不同的教學方案  美國  美國是死亡教育的發源地。到1976年,已有1500多所中小學校實施死亡教育的課程。在“死亡課”上,曾在教育部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殯葬行業從業人員或護士會跟孩子們認真地討論人死時會發生什麼事,並且讓他們通過表演的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爲孤兒的淒涼感覺等。對於孩子提出的“死亡問題”,美國家長會直截了當地回答;孩子們還在家長或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外  專爲絕症患者提供善終服務的寧養院,把花瓣輕輕撒向臨終者的牀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別人世。美國有一本書叫《一片葉子落下來》,發行量已經超過1800萬冊,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爲生機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後枯萎,離開樹枝,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美與平靜,我們爲什麼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爲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英國  在英國,皇家學院於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機構,開設了遠程教育課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臺後,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學習項目,健康教育的標準也包括了“死亡和喪失”課程,爲年齡低至11歲的兒童開設內容與死亡有關的課程。教育部門認爲,這門課程將幫助孩子們“體驗同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有關聯的複雜心情”,並且學會在各種“非常情況下把握住對情緒的控制力度”。  德國、法國  德國實施了“死的準備教育”,出版了專業教材,引導人們以坦然、明智的態度面對死神的挑戰。法國成立總統委員會專門處理有關生與死的社會控制問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