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0~3歲數學啓蒙怎麼做

0~3歲數學啓蒙怎麼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3歲前的數學啓蒙,大家把數數看得比較重要。「我家寶寶能數到 10 啦,能數到 20 啦」,聽起來很讓人開心,但大家都忽略了:數數是拿來用的,孩子能數到 100,卻不一定會用。不信,你讓他給你拿 3 塊餅乾試試?

他可能只給你一塊,或者抓一大把,而嘴裏卻喊着「3 塊,3 塊」哦。

也就是說,孩子只是跟溜唱數,還沒弄明白其中的對應關係,也不瞭解數字的意義。

真正理解數,需要孩子建立數字和具體事物個數之間的對應關係,比如,桌子上的 3 塊餅乾,和數字 「sān」 是對應的。

研究表明,2 歲的孩子,除非有特殊的訓練,否則對數的概念不會超過「2」。大約到 3 歲,他才能弄明白 「3」 。孩子也是從 3 歲開始,纔會簡單的計數。

所以,3歲之前,讓孩子弄明白 1、2、3,知道其中的對應關係,會運用,就已經很厲害了。

而且,數數,只是數學啓蒙中很小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通過對應和運用,培養出孩子的數感(number sense,可以簡單理解爲對數量的感覺),讓孩子形成數學思維。有了這樣的基本素養,孩子將來學數學才更得心應手。

那麼,0~3 歲孩子的數學啓蒙,該學些什麼呢?

關於嬰幼兒數學啓蒙,美國早期兒童學習和知識中心(ECLKC)給出了一些要點,大致可以歸納爲以下 3 個方面:

數字和運用

要點:

培養數感,讓孩子發現數字有意義。

理解數量的概念,比如,哪個多,哪個少?

理解順序及對應關係,比如,第一,第二。

嘗試測量,感知尺寸、重量、數量、體積和時間等,都可以對應數字。

形狀和空間關係

要點:

形狀識別、命名、比較,比如,這個是三角形,那個是正方形;這個是正方形,那個是正方體,引導孩子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

理解方向和位置,感知自己和空間的關係。比如,往前(方向)走,站在媽媽旁邊(位置)。

模式、關係和變化

要點:

引導孩子發現規律,總結事物之間的關係。比如,爸爸媽媽是一對(孩子的用語可能是「好朋友」);罐頭瓶和礦泉水瓶,對應的瓶蓋大小不一樣。

提供可預測的日常經驗,幫助孩子理解世界運作的模式。比如,白天太陽上班,可以外出活動,晚上月亮上班,小朋友要回家睡覺;過完週末,媽媽就要上班。

瞭解隨着時間的推移,事物會發生變化,並試着用數學語言來描述。比如,過一會兒,雨停了,就可以出去踩泥坑了;坐高鐵,30 分鐘,就到姥姥家了。

看到了吧?數學無處不在哦。

我們成年人每天都在使用數學概念和數學語言,只是很多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多在孩子跟前唸叨,就是在幫他創建學習數學的環境。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由於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數學啓蒙方式,這裏我們就結合 0~3 歲寶寶數學認知的發展,給大家一些分齡的建議

0~3歲數學啓蒙怎麼做

0~1 歲

很多人會說:吃奶的娃娃也懂數學?懂!

很多哺乳期的媽媽都有這樣的煩惱:換個奶嘴,寶寶就拒絕喝奶了!

有研究者認爲:這其實就是寶寶對形狀和觸感的感知!

而且,有研究表明,兒童聽到的數學語言越多,他們就越瞭解早期的數學概念。我們能爲寶寶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跟他談論數學!

你可以一邊換尿布,一邊跟寶寶嘮叨步驟,接下來你要幹嘛;也可以一邊餵奶,一邊跟寶寶唸叨數學知識,比如,很多/少、更多/少、沒有了等表示數量的概念。

我見識過一位研究數學的媽媽,她跟 8 個月兒子的對話是這樣式的:

「小寶貝餓壞了吧?媽媽給你泡了滿滿一瓶奶」,然後,舉到寶寶面前,就像他看得懂也聽得懂似的,說:「喏,250 毫升哦!」

寶寶喝了 200 毫升,沒那麼餓了,就開始啃奶頭玩,她又說:「還剩一點點,我們一鼓作氣就喝光了!」

寶寶喝光了,她又驚喜地說:「哇!現在全都喝光光了,你看,空了、沒了——0!」

類似的話,相信很多媽媽都說過,只是我們很多人沒有進一步引入數和量的概念,也不知道這樣聊着聊着,就已經是在幫娃學數學了。

1~2 歲

9 個月到 1 歲 3 個月,寶寶開始有空間概念。他們扣洞洞,扔東西,爬上爬下,逐漸形成對物體形狀、大小、距離、方位等空間特性的感覺——「空間知覺」。

你可能會說:這跟數學有啥關係?

數學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知覺活動,需要空間知覺的參與。

空間知覺出色的孩子不僅方向感好,觀察能力、視覺敏感性和準確性也更好。而這些,可都是學好數學必備的素質。

再看空間知覺發展不良的孩子,他們在抄寫時容易顛倒(當然,8 歲前不算問題),不僅影響孩子對數字概念的理解,也會影響計算的準確性。

而且,由於對空間關係認識不足,這類孩子在做事的條理性、計劃性以及對位置和順序的判斷方面也容易出現問題。

也就是說,學好空間關係,你就不怕孩子在數學裏「迷路」!

不過,雖然大家都很重視數學,卻常常忽視空間知覺的培養。

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選擇身邊的事物,來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讓孩子掌握形狀、大小、方位等。

比如,我常跟小妞玩「襪子球球」。

我在疊衣服、收拾襪子的時候,小妞也會參與。

一開始,我只是讓她給襪子配對。

她配好了,我會把一隻襪子捲起來,塞進另一隻,變成「襪子球球」。這樣穿的時候拿起來就是一雙,不會找不到另一隻。

這在小妞眼中這簡直就是變魔術!她觀察了很久,也搞不明白兩隻襪子,是怎麼變成一個球球的。

我就一邊示範,一邊告訴她:「把一隻卷得足夠小,另一隻的口長得足夠大,才能裝進去。啊嗚——就像一口吃一個大雞腿,要張大嘴巴,才能吃進去。」

玩「襪子球球」不僅培養孩子的空間能力,鍛鍊小手肌肉,也能培養出良好的生活習慣。

此外,這個階段的寶寶都在學用筷子,我們也可以一邊鍛鍊寶寶用筷子,一邊學數學。

小妞 2 歲左右的時候,最喜歡玩的是一個遊戲被我們稱作「吃積木飯」。

遊戲很簡單,就是讓她用筷子把積木從一個大碗夾到另一個大碗。

後來,爲了增加遊戲的趣味性,我會在大碗旁邊放上她喜歡的小熊,然後引導她:「小熊餓了,它想吃 2 個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認幾何圖形);它想吃所有紅色的食物(認顏色);它吃了 2 個紅色三角形,還想再吃1個紅色正方形,它一共吃了幾塊積木(簡單算術)?」

這樣玩,不僅培養了數感,也鍛鍊了孩子的精細動作,解決了學吃飯的問題,真的是一舉多得。強烈推薦給吃飯時弄得滿身滿地的寶寶試試~

2~3 歲

3 歲之前,孩子的思維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完成的,用著名心理學皮亞傑的話說就是「動作即思維」。

細心的你估計已經發現了,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搭積木之前,並不知道他們要搭什麼(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只有在搭好之後,纔會告訴你他搭的是「城堡」「小狗」等。

也就是說,他們通常還無法提前想好了再行動,只能邊做邊想。他們只有在聽、看、玩的過程中,才能進行思維。動作結束,思維也隨之停止。

我家娃剛滿 3 歲,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所以,不管是數學啓蒙,還是其他,最好是能讓孩子動起來。

比如,爬樓梯的時候,爬上一個臺階報一個數,上一層樓就報站名「3 樓到了」。

剛學步的時候,不要貪多,就 1、2、3 這樣不斷重複,讓孩子感知數很有用,很有趣,而且是無處不在的就可以了。

再大一點,乘坐電梯時,可以讓孩子按要去的樓層,上樓玩正數,下樓玩倒數。平時引導孩子給家人分發水果、碗筷(練習對應),帶着孩子買東西時讓他認一認錢上的數字,幫着說出價格標籤等。

此外,這一階段的孩子已經能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比如,幼兒園中班會學到的 ABAB 排序,很多數學啓蒙讀物中都有。我發現,這類規律,其實兩三歲的孩子就能掌握。

從我家去超市的路上,一輛接一輛,停滿了車。不願抱着小妞走,我就想辦法讓路邊的停車來吸引她的注意力,我們一起玩數「車頭、車屁股」的遊戲。

一路跑,一路喊「車頭-車屁股」!

忽然有一次,小妞指着一輛車說:媽媽,它不守規矩。

我有點吃驚,擺出問號臉,問她怎麼不守規矩了?

小妞說:只有它倆臉對臉說悄悄話。

不是嗎?其他車都是車頭接車尾很規律,只有這輛車停成了反方向,讓規律變成了車頭對車頭,可不就是「臉對臉說悄悄話」嗎?

小結

說到這裏,你還認爲數學啓蒙就是教數數,教 1+1=2 嗎?

數學啓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啓發孩子去熟悉生活中跟數學有關的事物。

讓數學融入孩子的生活,他才能在不知不覺中學好數學。脫離生活,單純地讓孩子學數學,數學就會變成枯燥的公式和繁瑣的寫寫算算。

而且,早期數學啓蒙的意義遠不止於學好數學哦!

數學是認知的一部分,早期數學啓蒙不僅可以幫孩子學好數學,而且,也能成爲幫孩子打開其他領域,比如社交、情緒發展、語言、思維等的一種方式。

正如建築物需要結實的地基來支撐,在生命的前 3 年,讓數學以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滲透到孩子的生活中,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好了,現在就開始行動吧!用數學的語言跟孩子對話,用數學的思維來引導孩子考慮問題……從小就給孩子構建一個數學王國,然後,期待神奇的事情發生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