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幼兒園教育 > 父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呢?

父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呢?在幼兒園上學哪些是要學會的?寶貝要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不免興奮又忐忑:上幼兒園的寶貝,會有怎樣的成長呢?他能從幼兒園學到什麼呢?

有的爸爸媽媽希望幼兒園能多教些東西,最好是雙語教學,琴棋書畫幼小銜接課程一樣不落;有的則希望幼兒園以“玩”爲主,讓寶貝享受單純、快樂的上學前時光,在玩中成長。

到幼兒園學“生活”

真心爸媽偏向後者。我們不太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學到多好的英語、多少才藝,能認多少字,學會做什麼難度數學題,我們更看重的是,孩子能在一個愉悅、有愛的環境中,完成他們初步的“社會化”過程,學到對他們未來成長更加重要的那些東西——與人相處的能力、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合作精神、韌性(寬容、忍耐、妥協、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能力、面對生活的開放性和了解生活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社會化”過程,纔會成長爲能適應社會、獨立面對生活,既樂於有益社會和他人,也能在紛繁社會生活中保有“自我”、讓自己生活得幸福、快樂的成人。幼兒園,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第一個關鍵階段。

他在幼兒園學到多少知識、才藝並不重要,那些知識他未來都能學到,那些才藝,他到成年後還有無比多機會可以開始學習。但在幼兒園年齡段應具備的社會化意識和能力,當時沒有學到,過後很難彌補,並且那些意識和能力的缺失,會在未來的小學、中學階段,成爲孩子成長中諸多問題和困擾的源頭。

從這個意義上講,送孩子去幼兒園,不是讓他去學知識和才藝,而是讓他去學習“生活”的。

父母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呢?

幼兒園帶給孩子的生活能力

1、與人相處

上幼兒園前,孩子接觸到的“他人”非常少的,而且這些他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保姆阿姨,幾乎都是圍繞着孩子轉的,在院子裏一塊兒玩的小夥伴,也只是在各自照顧者的悉心呵護之下,做極其有限的互動。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會很容易將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認爲萬事萬物都應該爲我轉動,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很難發展起來。

進入幼兒園,孩子會接觸到更多“他人”——老師、保育員、同班小朋友、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孩子需要接受這些以往沒有接觸過的人,和他們發生各種各樣的互動,建立符合幼兒園規則的關係。

這些,對於孩子,是全新的課題。孩子需要在這個過程中:

重新定位自己——哦,原來我不是世界的中心;

學會定位他人——她是老師,我需要遵從,她是小朋友,我們不能互相爭搶;

學會理解他人的表達和正確表達自己——老師這麼要求我,我應該努力做到,我有什麼要求,要和老師好好說,不能像對爸爸媽媽那樣哭鬧。

在幼兒園,孩子慢慢從最初的不適應,到學會與生活中這些新角色的“他人”和諧相處,培養出最初的與人相處的能力。

2、適應集體生活規則

在自己家裏,生活細節上,大人配合孩子的時候居多,每個孩子也會建立起不同的生活習慣。但在幼兒園,面對那麼多孩子,老師完全沒有辦法做到適應每個孩子個性化的需求,所以幼兒園需要依賴集體生活的規則才能正常運轉:

什麼時候吃飯;

如何吃飯;

上廁所怎麼排隊;

什麼時間要洗手、什麼時間喝水、什麼時間午睡;

上課時小朋友們該怎麼做;

園外活動時小朋友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孩子們在適應這些規則的過程中,會逐漸建立統一、輪流、秩序、等待、遵從等意識,這些意識,會深深紮根在他的頭腦中,潛移默化地成爲他未來的行爲規範的一部分。

學會適應這些規則,就是孩子的成長。如果孩子不能適應這些規則,他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會過得相當困難;如果連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都不能適應,上小學後也很難適應學校的規則——他很可能成爲讓所有老師煩惱的“問題”學生,既令別人困擾,自己也享受不到高質量的學校生活。

3、合作

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需要互相合作——一起唱歌、一起跳舞、在遊戲中承擔不同角色,在這些合作活動中,孩子們會培養出初步的合作精神:

懂得一些事情,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完成的,需要大家一起來做;

懂得大家一起做事,有時需要步調一致,有時需要分工合作;

懂得在大家一起做事時貢獻自己的力量;

懂得給他人支持也接受他人的支持;

懂得配合別人也接受別人的配合;

懂得自己有時候是主角,有時候需要做配角。

孩子在幼兒園建立起的合作精神,對於他未來上小學、中學、大學、進入社會都非常重要。

4、韌性——寬容、忍耐、妥協、堅持

我們不會對孩子做什麼“挫折教育”,但是很關注孩子從幼兒園階段起,就培養出一定的“韌性”,或者叫“彈性”:

寬容:明白他人和我不同,我不能期待所有人的行動都以我的意志爲轉移,學會不吹毛求疵,不睚眥必報。

忍耐:明白幼兒園不是自己家,不能什麼都由着我自己,自己的言語和行爲收到一定的約束是必要的,而不是不可忍受的。

妥協:明白自己不是幼兒園唯一的寶貝,和小朋友相處,不能處處搶先、時時要尖,要做必要的妥協、讓步。

堅持:一些活動自己可能感到困難,但不能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需要堅強、堅持,慢慢適應自己以往不擅長、不勝任的活動。

說這些,可能會讓一些孩子還沒上幼兒園的爸爸媽媽感到沮喪——我孩子在家裏是寶貝,上到幼兒園又要寬容、又要忍耐、又要妥協、又要堅持,豈不是去受委屈去了嗎?

但請理性地想想,成人生活在社會中,是否也需要這些韌性,去應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環境,孩子容忍度低、脆弱、該讓步時不懂讓步,該堅持時不能堅持,他未來要面對多少困境?

5、自己的事自己做

孩子在幼兒園,還需要做不少自己照顧自己的事——擦完手掛好自己的毛巾,喝完水放好自己的水杯,吃飯時把自己餵飽,午睡時給自己換上睡覺的衣服,睡醒時再把衣服換好,活動時擺好自己的小椅子,有時還需要幫老師從玩具櫃中取出玩具和收好玩具,去上幼兒園時把小書包放到自己的小格子,放學時再背好自己的小書包。

別小看這些小小的日常活動,它們都是很重要的“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訓練,孩子能自己把這些小事情做好,上學後就很容易學會照顧好自己的書包、自己記好作業並完成作業。上幼兒園時在這些小事情上有困難的孩子,上學後會有更多困難。

6、瞭解生活

幼兒園生活本身,就與家庭生活不同,孩子適應並享受幼兒園生活,就是一種開放的、學習不在爸爸媽媽身邊時如何生活的姿態和能力。

而且,幼兒園的各種活動,都會培養孩子的開放性,也讓孩子更多瞭解生活。比如真心爸媽覺得兩個孩子在幼兒園收穫最大的幾項活動:

每週的園外活動:幼兒園會帶孩子們去博物館、科技館、公園、郊區養殖園等各種各樣的地方,孩子們會看到無比多有趣的事物,還培養出後來這麼多年愛去博物館、科技館的習慣。

每學期的採購活動:幼兒園每學期都會帶孩子們去附近的超市,告訴孩子每人可以買幾塊錢的零食,然後讓孩子自己挑選。這讓孩子既學會自己買東西,也建立起金錢、預算的觀念。

各種節日的手工製作活動:母親節父親節給媽媽爸爸做小禮物、端午節包糉子、中秋節打月餅、元宵節包湯圓。這些活動的意義,都遠遠不是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那麼簡單。

爸爸媽媽能幫到什麼?

對於一個身心發展正常、爸爸媽媽能給與正確引導的孩子,在幼兒園階段培養出這些能力並不困難。

爸爸媽媽能給予孩子的引導包括:鼓勵孩子配合老師的要求;鼓勵孩子和小朋友好好相處;當孩子有不喜歡上幼兒園的表現時,仔細分析各種可能的原因並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每天和孩子就上幼兒園鬥智鬥勇鬥狠;當孩子表示被小朋友欺負時,瞭解真實情況,認真分析是不是孩子和人相處能力的問題;當孩子在幼兒園遇到吃飯、穿衣等生活上的困難時,在家裏幫助孩子做些提升生活能力的訓練……

但也有爸爸媽媽,並沒有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和小朋友發生衝突就認爲是別的小朋友欺負自家孩子;老師給孩子一些建議,就認爲是老師不喜歡自家孩子;每天只關心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什麼,而不關心孩子“體驗”到了什麼;只關心孩子的英語、才藝、認多少字、會做多少題,而不關心孩子在幼兒園能否好好生活等等等等。

這樣,不但孩子的上述能力,很難獲得良好的發展,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也很可能困難重重。而在幼兒園沒有培養出這些能力的孩子,等到了小學,他仍然可能極度自我、唯我獨尊、不守規則、不會了解和適應學校生活,和老師同學相處矛盾衝突不斷。那樣的話,爸爸媽媽不免就常常焦頭爛額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