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最樸素的三句話,卻對我的育兒觀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

最樸素的三句話,卻對我的育兒觀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母親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我一開始絕對是個菜鳥媽媽,只要小D一哭,只會抓瞎,更不要說想起書裏講的道理了。

有一天,我帶小D去家樓下的遊戲室玩,那天裏面就只有一個1歲多的孩子和一個大學生保姆。他們玩了一會,大學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結果小男孩不樂意了,立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賴不想走。接下來發生的事讓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學生處理的方法就和我當時剛看完的《這麼說,孩子纔會聽》書裏說的幾乎一模一樣:陪伴-共情-命名情緒-說明理由。

我真的太驚訝了,我敢肯定她沒有孩子,但她做起來非常自然。於是我好奇地問,你怎麼會知道這麼做的啊?女生愣了一下,好像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親小時候就是這麼對我的。”

說實話,彼時的我,身上還有不少以前工作學習時帶着的浮躁和小聰明,育兒書隨便翻翻,總希望找些捷徑或者期待孩子慢慢大了自己會好。而且那時自己還有點心高氣傲,每次帶娃受挫了,我還會自我安慰,我就是上班的料,帶娃不行。

那天,這個大學生的這句話,卻讓我震撼了,第一次我認識到了作爲母親的使命感。原來我現在怎麼對待小D,產生的影響不僅僅是這幾年,也許可能會是幾代人。我當時想象過,等小D長大了,也有了孩子了,她也許就不需要像我現在這樣辛苦地去學習那麼多育兒知識,執行時還各種彆扭。也許她只要回想一下,我當時是怎麼對待她的就好了,就像這個大學生一樣,一切都是這麼的自然而然。

這個故事我曾經在一次語音講座裏分享過,但那時我沒有說後半段,總覺得自己的這個想法透着一些幼稚的理想主義。但正是這樣的一種理想主義,或者說是使命感,讓那時的我踏實了下來,願意沉下心去學習各種育兒知識。有句話說的一點沒錯,“習慣成自然”,一開始讀書是好難,但當思考學習成了習慣後,後來真的就慢慢越來越輕鬆了。

直到現在,每次想懈怠的時候,我還會時不時想起這句話。媽媽,是個特別神聖的工作,所有的“靜待花開”背後都是我們的“默默耕耘”作爲基礎的,也許我們現在的努力,還可以影響幾代人的。

最樸素的三句話,卻對我的育兒觀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

你必須要試一試,媽媽也是人

經常看公號的媽媽們知道,我特別喜歡跑步。但有了小D後,我每天早上只是推着她去中央公園散步一圈,看着很多人跑步只能羨慕。也知道有那種跑步專用的寶寶推車,但我總有一個疑問,跑完後回家洗澡,小D怎麼辦,不得一直哭啊?

有一天早晨,我在中央公園遇到了我家鄰居,她推着兩個孩子在跑步,看到我後就停下來打個招呼。我當時脫口而出,你這樣跑步,回家後要洗澡,你孩子們怎麼辦?

這個問題她似乎從來沒想過,被我問了後一愣,想了想,告訴我,大的我就讓她坐餐椅吃點心,小的我就放進搖籃裏,放好音樂,她自己就可以玩一會啊。然後她補充了一句,當然,洗澡時間肯定不像以前那麼長了,但是絕對是可以做到的。說完,她又跑了起來,跑了幾步後,回頭衝我喊了這樣一句話,你必須要試一試,媽媽也是人,也要有自己生活的。

後來的故事你們也知道了,我入手了一輛跑步用推車,現在每天早上我可以推着小D去跑步。回家洗澡時,小D哭嗎?一開始有一點的,我就只能開着浴室門,時不時從浴簾裏和她玩捉迷藏。但現在這已經是她的習慣了,每天早晨都會自己和我說,陪媽媽跑步。

這句話教會了融合。我們總說“平衡”,工作生活平衡,帶娃和自己生活平衡,平衡其實容易誤導,因爲一旦我們談平衡,我們就會想到的是把兩者分開,是個替代關係。這就是爲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抱怨,因爲要帶娃,我不可以運動了;因爲要帶娃,我們不能出門旅行了;因爲要帶娃,我好久沒外出吃飯了。

而我的鄰居教會了我,孩子不該是替代我們原來的生活,相反,孩子的到來應該是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融合一定不完美:比如我帶着小D跑步後的洗澡不再是舒適的泡澡了;比如我家6點半以後就逐漸進入“安靜狀態”,讓小D入睡;比如出門旅遊一定不能說走就走了,選擇的目的地也一定更加適合小孩。

但至少,我們以前有的生活並沒有完全坍塌,整個世界並不是只有孩子。這就是我理解的融合,你遷就一點我,我遷就一點你,大家慢慢重新適應,打造一個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個新的生活秩序。

最樸素的三句話,卻對我的育兒觀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 第2張

你不對TA負責,但你得對你自己的行爲負責

小D曾經厭奶很厲害,就是傳說中靠光合作用長大的孩子,她只要坐到餵奶姿勢就會大哭打挺,有時甚至都可以哭暈過去。那段時間我就像個情緒失常的人,有時一定要強迫她吃下去而對她兇;有時跟着她一起哭;有時就放狠話,不管了,不吃拉倒。可是,天啊,那時她才6個月,哪明白這些啊,只知道有個對她又哭又笑喜怒無常的媽媽吧。

後來我們請了餵養康復師,她觀察了我幾次餵奶的情況,告訴我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不吃奶,不是因爲你,你不需要負責;但情緒失控是你自己的問題,你需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

這是我第一次明白界限。儘管不願意,但當了媽媽後,自己真的變得有點“神經”。她不吃一頓奶,我會着急上火;她一開始總是拇指內扣握拳,我就天天擔心預想着那些最壞結果;她傍晚大哭,怎麼哄也哄不好,我也跟着哭。我的所有情緒都受着這個小肉球左右。

正所謂“關心則亂”,因爲愛我變成了一個界限不清的母親,我搞混了哪些是“我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孩子不吃奶,我再難過再着急再生氣,都是無濟於事的,因爲這是她的事,我是無法控制的;對於孩子不吃奶這件事上,屬於我的事是什麼呢?那就是控制自己的情緒,去學習知識,看看有什麼改變途徑。這些纔是我自己該負責的。

我曾經花了很長時間在練習如何劃清我和小D之間的“界限”。一開始很難,我當時每晚都會做心情日記,就是記錄自己當天發生的事情,反省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哪些是我越界的事?

記錄的多了,我發現很多育兒過程中的焦慮發怒等等的負面情緒,歸根到底,無非就是我們的關注點找錯了,我們關注了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情,那自然就會有挫敗感。

越界的母愛是一種吞噬,它吞掉的不僅是我們曾經的可愛溫柔,更是孩子的獨立和成長。關注自己可控制的,爲這些事情全力以赴,然後全情接納那些無法控制的。越專注,越努力,往往也會越幸運。

最樸素的三句話,卻對我的育兒觀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 第3張

兩年多過去了,這三句話也許當事人都忘記了,的確是特別樸實的話,但是它們卻成了我這兩年來育兒觀中很重要的關鍵詞:使命、融合、界限。

其實人的成長就是這樣的,遇到一些人,聽到一些話,帶着它們繼續前進。然後當我們自己又經歷一些事後,曾經的那些人那些話,就會內化成我們自己心裏的東西,會是我們覺得生活暗淡無光時,心底深處還能有閃閃發光的力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