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怎麼給寶寶立規矩?要注意什麼呢?!

怎麼給寶寶立規矩?要注意什麼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Q

我的寶寶6個半月了,發脾氣時哭聲特別大。他爸爸認爲,孩子這是使性子,應該好好管教;我認爲孩子現在根本不懂事,現在管教孩子還爲時尚早。請問,孩子要多大才能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好的?

A

只是規矩有很多種,在不同的時候,要立不同的規矩。

規矩, 從建立生活常規開始。常規是一種秩序,如:起牀→小便→洗臉→吃奶→玩→聽故事→洗澡→吃奶→漱口→睡覺,這套完整的過程就是一種生活秩序,天天如此,形成習慣,孩子心中有數,有預期,也有安全感。常規的建立從出生後不久就可以開始了,它需要父母持續地堅持,也需要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調整、更新。

關係到孩子安全的規則,要在孩子剛剛具備相應的行爲能力,並且懂得“不”的含義、懂得命令時就開始培養。比如,不要動電源,不要動竈上的鍋,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上陌生人的車等等。最初,孩子理解不了你的語言,安全環境的設置是重要的。但隨着孩子行爲能力的增強,物理環境的設置就顯得防不勝防了。此時重要的是要建立孩子的心理防線。先是語言的提醒,然後從道理上讓孩子理解,最後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將外部的約束變成孩子內在的行爲準則。

情景性規則,應該伴隨着情景的產生而建立。情景性規則規定了一個人在不同場合中應當怎麼做、不應當怎麼做。有簡單有複雜,要因年齡和個人特點來立。比如,不要拿勺子敲桌子;不能在上課時大聲吵鬧,提問題先舉手;踢足球、下跳棋要遵守相應的遊戲規則;去一個朋友家,要先徵得父母的同意,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家等等。

建立情景性規則需要有好的示範、言語的指導和一開始時適度的訓練。很多事情我們無法預期在什麼時候會發生。但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劃定他自主的範圍。這樣,他既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自己作決定,又不必爲自己還沒有能力決定的事情負責。比如,3~4 歲以前的孩子,我們規定他在小區玩一定要有大人帶着。到了5~6 歲,也許孩子就可以處理好在小區裏玩可能遇到的安全問題我們不必時時緊盯,但也不能讓他自己上街。

怎麼給寶寶立規矩?要注意什麼呢?!

對待他人的規則是相對恆定的,隨着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細化。對待他人的規則相對恆定,就是尊重他人。這一點在哪個年齡都不變。其中包括一系列應該如何做的事情:誠實、尊重長輩、考慮他人的感情、避免傷害他人、在朋友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等等;也包括一系列“不允許”的事情:不許撒謊、不許打架、不許用語言或行動故意傷害他人的感情,等等。在不同的年齡,“應該”做的和“不允許”做的會有不同,要依孩子的理解力而不斷細化。

給孩子立規矩時,還必須注意:

●不提孩子做不到的要求 孩子要掌握某項規則,需要時間和經驗。而且每個孩子又有其獨特性,更不能一概要求。如果設置了他達不到的標準,你批評他,只能刺傷他的自尊心,並積累下一次“你的批評一點用也沒有”的經驗。

●不要制定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家規 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吃飯不說話”,那我們自己吃飯說話嗎?如果我們自己、我們的長輩都做不到,那麼我們不如要求孩子“把飯嚥下去再說”。

●耐心與堅定 耐心包括循序漸進,不怕重複,持之以恆;堅定包括讓規則成爲家庭共同遵守的準則,不以心情、疾病、人員的變化而變化。

●接受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反映的是他當時的心情。不讓他吃太多的糖,不讓他搶小朋友手中的玩具,到點必須睡覺……都可能引起他的哭鬧。我們的準則不以孩子的心情而變化,並不意味着我們連孩子哭都不允許。要承認孩子接受規則是需要付出努力的,允許他在哭泣中慢慢調整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