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與愛統一?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與愛統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1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教育裏,父母還是很重視和孩子的親子關係的。然而有一種親子關係,父母篤信:孩子的發展、進步,都是管教出來的。

父母強大的意志,貫徹於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從睜開眼的那一刻起,孩子的行走坐臥,都需參照父母的好惡。有了這套規矩,父母是考官,孩子是矇昧的學習者。在親子矛盾中,錯的,毫無疑問是孩子。

有了解釋權,在表面看來,父母的規矩讓家庭關係理順了,家庭矛盾是非分明。真實的養育過程,卻將充滿緊張、對立、勞累、機械、刻薄、無趣、寒冷……把無知無畏,活力四射的孩子,與一套或很多套不通融,死的條條框框擰在一起,不僅前景堪憂,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刻,都面臨巨大的挑戰。

眼睛要盯着,嘴,要不停地說,心思、注意力,要投注到孩子身上。好與對,只能在父母的指點下,在父母不懈的強化中,孩子才能實現。孩子,真是讓人操碎了心。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與愛統一?

篤信管教的父母,給自己佈下了陷阱:假使我沒盡力,孩子註定不成器。這就像一條惡咒:不聽父母話,你什麼都不是。恐怕,只知道聽話,不自己面對現實,孩子真逃不脫“什麼也不是”魔掌。

一個不那麼執着於管教的父母,就無需時刻體驗危機四伏。沒設定那麼多是非對錯,生命力旺盛的孩子,也就不會出那麼多錯。

父母把死規矩擺在親子之間,造成親人間的離心離德和難以溝通,本質上,只是把自己的困擾,自己對生活、對社會的無知和恐懼,一股腦地,鞭打到孩子身上。降生到這樣家庭的孩子,對人間,對他人的初始體驗,將是黯淡、寒冷的。

年幼的孩子,不能體會那些教條,因爲那裏面沒有生命力。幼兒對語言及語言背後的價值,並不投入能量。孩子能夠識別的,是父母跟他們是否心心相通,他們在意的,是父母的臉色和態度。孩子以自身的生命力,辨別着他人對自己活力的寬鬆度和耐性。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與愛統一? 第2張

假如父母,不以尊重兒童的生命活力爲前提,與孩子的心靈真誠相處,而把其本人意志所駕馭的所謂規矩,看得比孩子的自由發展更重要,就好比,這個孩子,沒有生命,他只是個木製的陀螺,他所有的動力,都靠外來的鞭打。

事實正好相反。

如果管教可以奏效,一定是孩子生命內部有懂規矩、守紀律的天性。

如果生命中沒有服從,指責、鞭打不能使其憑空出現在生命中。就好像,有人反覆對父母說,我未來把世界上所有的財富都送給你,父母只會當笑話。孩子生命內部沒有與人爲善的基因和本能,多說些話,多鞭打孩子,多限制孩子,怎麼會把美好品質,輸送進去?

如果聽話守規矩是美好的,爲什麼要以不信任、暴力來激發、推動?

生命內部美德的因果,被自身對生命感悟粗淺的父母顛倒了。

親子衝突的真實原因,主要原因,是父母希望孩子順從自己,而不能作爲成年人,與孩子建立平等關係。父母以自己已經習慣的認爲是理所當然,而從未把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孩子具備的表達方式和理解能力當作父母需要了解、尊重的現實。

在語言能力,生存經驗上,兒童弱,成年人強。在心與心的交流上,兒童心明眼亮。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與愛統一? 第3張

在家裏,一個眼神,一句小聲的道歉,握一下手,真誠的擁抱,都是心與心的交流和和解。

心靈的敞開,心靈的柔軟,是兒童的長項。家庭爲心與心的彼此抵達提供了大量時間和機會。

假如親子相互學習,受益的將是雙方。而以自己的優勢,挑孩子尚未具備能力的錯,並以此批評孩子、打擊孩子,正暴露出父母的淺薄和非理性。

言語、鞭打,只是在孩子的頭腦裏,增加了外來的否定,外來的瞎指揮而已。

怎樣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與愛統一? 第4張

只有自知心虧、理虧的話,才需要不斷重複,只有強人所難的規矩,纔會經常被觸犯。

規矩是需要的,底線應基於生命與生命的平等。家裏的規矩,尤其需要體現對所有家人的同等約束力。如果兒童在家裏都不具備平等地位,他的人格里,就難以包含自尊自愛自立自強的骨氣。

真的正和確的實,是人與人相處中多層級的全部聯繫。不受成見歪曲,真實正確,在平等的雙方間完全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強勢而僵化的父母,抱定死教條,正好與正在發生、正在變化的事實和正見失之交臂。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