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需要控制的是孩子嗎

父母需要控制的是孩子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該怎麼管教?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反而是一個好的開始,教育本身並不難,難就難在家長放不下自己。

父母需要控制的是孩子嗎

別想控制青春期孩子

當一向乖巧聽話的孩子,忽然以你不習慣亦不喜歡的方式對你說話、與你相處,甚至和你頂撞時,先別急着生氣,更不要一巴掌打下去,他(她)正在用這種方式向你宣告:我,已經進入青春期了!

“青春期”這個名詞很難解釋,但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深有體會:那個從小無比依戀你、圍着你轉的“跟屁蟲”,會在某天突然拒絕你再拉他的手;那個總是快樂、滿足、合作的小孩不見了,眼前的孩子悖逆、憤怒、沮喪……這一切都讓做家長的手足無措。

在青春期孩子的眼裏,父母不再是父母,父母就是普通人,跟別人一樣的普通人。爸爸們都說:“孩子叛逆就是翅膀長硬了,想飛了,不聽話了!”媽媽們則說:“孩子叛逆起來良心簡直像是被狗吃掉了!”

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已經有了大人的樣子,但是心理上並不成熟;他們看起來應該懂事了,但其實遠遠沒有……

他們想獨立,不願意再被過分呵護;他們想做主,穿標新立異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環、甚至刺青……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張力十足,總想標榜自己的與衆不同,不懼怕任何試圖阻攔他們的人和事物!因此,家長的過度管制對他們來說是難以忍受的,他們不會再俯首帖耳“受制於人”。

所以,父母一定要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們越是不屈,越想遠離你。想控制他們像控制幾歲的孩子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

02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維能力提高的表現

青春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生理髮育成熟、認知能力提高,叛逆的產生需要以上二者爲基礎。叛逆說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變得更聰明瞭,纔有跟家長反抗的資本。

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維水平提高的結果,是孩子成長的表現。所以說,叛逆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03父母要及時調整心態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即使在親子關係融洽、父母非常睿智的家庭裏,青春期引發的動盪也足以降低全家人的生活質量。

有些孩子的青春期相對平順,有些孩子則特別叛逆,可以鬧得家中雞犬不寧、天翻地覆。這樣的孩子對父母絕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處理不當,家庭就將進入“危機期”,面臨“雙輸”的局面……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是最不好當的,經常“吃力不討好”!面對孩子的鉅變,大人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能孩子一不聽話自己就先沉不住氣。

當孩子進入了青春期,父母即使再關心孩子,也要適度降溫,陪伴孩子要時刻謹記“三顆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太有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一定要給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干涉過多。在青春期,孩子的身心正順應自然的規律蓬勃成長,我們大人也要改變管教的態度和方法。

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長大更是。父母太侵入,孩子就會逃避。孩子是按照他成長的規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大人使用管教的方式也要隨着調整了。

就像坐在樹蔭下乘涼,陰影會隨着陽光移動,我們就要不斷的挪移我們的椅子,纔不會被陽光曬到。而不是坐在那邊不動,卻要樹移動一樣,那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04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當家長遇到孩子叛逆、不聽話、不配合、不溝通時,一定不要認爲孩子叛逆是對自己威嚴的挑戰,而要承認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認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結果,是他們成長的表現,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開始。

家長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規矩,對孩子勇於自我探索的表現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認可之後,孩子可能就不會那麼叛逆了,起碼程度不會更深。

05以叛逆爲契機,調整教養角色和教養方式

叛逆意味着孩子長大了,家長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養角色,應該從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轉變成陪伴孩子成長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爲主,父母處於非主導地位;就意味着一種無言的支持和認同,意味着一種平等的朋友關係。

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問題,既提醒家長要及時轉變教養角色,也提示家長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誤所在,是家長改變教養方式的重要契機。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型教養方式最有利於青春期問題的解決及孩子人格的塑造。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行爲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規則和做決定時會考慮孩子的需要和想法,聽取並接受孩子的意見,會對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釋,說明希望孩子服從的原因。

06孩子叛逆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重要。孩子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教育的方式也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孩子處在叛逆期我們家長應該多去認可孩子,聆聽孩子的心聲,給他們自由,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問題,和孩子達成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關鍵時期,給予孩子關心,信心!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