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無法教育出好孩子?

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無法教育出好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在得知孩子死亡的時候,往往後悔不已,媽媽嚎啕大哭,大喊,"媽媽再也不打你了"。可是,這個時候,說這些還有什麼用呢?與其事後後悔,不如我們先來看一下,究竟爲什麼會發生這些悲劇。

父母爲什麼總是朝孩子發脾氣呢?

動畫片《小豬佩奇》火遍全國,許多孩子都愛不釋手。這是爲啥呢?難道僅僅因爲它顏色豐富,符合小孩子的審美嗎?當然不是,因爲在這部動畫片裏,沒有語言暴力,沒有負能量,劇情裏永遠都充斥着一家人的溫馨與愛。

佩奇和喬治把玩具到處亂扔,甚至搞壞爸爸的衣服,佩奇的父母永遠都是一副溫和的樣子,爸爸媽媽不會因爲他們做錯了什麼而生氣,不會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更不會更不會把氣都撒到孩子身上。

可是,佩奇父母能做到的事情,許多父母卻做不到。之所以這樣,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在父母看來,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1、孩子是父母的一部分,所以我可以隨意發脾氣。

我們都知道不應該隨意對孩子發脾氣,可是,講道理的時候都明白,事情真的到自己身上的時候,我們就好像變了一個人。歸根結底,就是因爲我們缺乏界限感,我們沒有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在我們眼中,孩子就是我們自己的附屬品,那我朝我自己的私有物品發脾氣,誰能管得着呢?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教育我家孩子,幹你啥事兒?"

但是,孩子並不屬於我們。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孩子已經與我們分離,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可以陪伴,可以指導,也可以教育,但是我們卻沒有資格把他當作我們自己的一部分。而這也就意味着,我們沒有資格要求孩子來承擔我們的情緒。

2、人的本能就是欺負比自己弱小的人,面對孩子,也不例外。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踢貓效應。講的是,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委屈,生氣,狠狠滴去踹身邊正在打滾的小貓。小貓逃到街上,一輛卡車正好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站在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踢貓效應講的是不良情緒的傳染,導致的惡性循環。但是,不幸的是,當踢貓效應發生在家庭中時,孩子往往就會變成那隻小貓,他們能做的只有逃離,但是有時候卻無處可逃。

心理學認爲,人本能發泄的對象,就是身邊比自己弱小的人。

我們可以想一下,你敢朝你的上司發脾氣嗎?你會對你的朋友拳打腳踢嗎?你曾經要求過你的同時必須對你言聽計從嗎?都沒有,因爲你知道人家沒有必要遵從你的意願來生活,所以,很多父母就把在其他人身上獲取的不良情緒,帶回家發泄到孩子身上。而且,我們知道孩子是弱小的、沒有力量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正因爲孩子弱小,所以他才需要的是父母的保護,而不是成爲父母的專屬垃圾桶。

3、因爲他們缺乏管理情緒的能力,他們無法排解,只能發泄

我曾經在商場的角落裏看見過這樣一幕,爸爸用一隻手把孩子抵在牆上,一邊用另一隻手不斷地打孩子,嘴裏還唸叨着,我告訴你不讓我惹我,還惹我,你這就是欠揍。之後,看過往的人有些多,爸爸就拽着孩子往安全通道里走,小女孩一邊掙扎一邊哭喊着,爸爸不要再打我了,我聽話,我聽話。而女孩的媽媽,就站在旁邊看手機,彷彿發生的這一切都和她沒有關係。

看到這樣一幕,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學習了那麼多育兒知識,我看了那麼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我們自許爲孩可以付出一切乃至生命,但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竟然連自己的情緒都無法控制。

許多父母的生存壓力都比較大,上有老,下有小,自己還有工作,還要經營人際關係,有時候真的是亞歷山大,但是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渠道來進行排解,所以他們就把目光集中在了孩子身上,孩子要是調皮搗蛋,那麼自然就變成了出氣筒,甚至在很多家庭中,孩子乖巧可愛,但是父母還是能找到理由,隨意打罵。這一切只是發泄自己的情緒。

父母將情緒發泄給孩子,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呢?

俞敏洪曾經在演講中說:"父母控制情緒,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溝通,孩子一定可以養成心平氣和的情緒,這樣才能夠從容不迫地面對困難、挫折、失敗。"

(俞敏洪曾在演講中說,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纔有能力面對人生的困境)

換句話說,如果父母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他的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進行了調查分析,在家裏被"經常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爲明顯,其中:25.7%的孩子"自卑";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所以,我們會發現,那些長期生活在情緒暴力下的孩子,他們本身的狀態也十分糟糕,鬱鬱寡歡、沉默寡言。面對父母的事情,做事情小心翼翼,生怕出錯,因爲他們即便自己沒有錯,都有可能被懲罰,要是再出錯了,那麼指不定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但是,當他們面對外人的時候,卻有可能展現出另一個極端,就是殘忍、暴力,因爲他們從家庭中習得的行爲模式就是用暴力來對待一切。

只要什麼事情不順自己的心意,那麼就可以隨意向比自己弱小的人來發泄,而看到對方瑟瑟發抖的樣子,自己則會產生滿足感,因爲間接證明了自己的強大,他們只能靠這樣的方式,來面對這個對他來說,極其不穩定的世界。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呢?

人民日報曾經發布過《教育改革要從家庭教育開始》這樣一篇文章,提出了做家長的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爲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爲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爲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爲真正的自己。

英國作家羅伯特.亞倫曾經說過:"父母通常是子女仰望的對象,是行爲上的角色模範,要是父母經常大發雷霆,做子女的能夠好到哪裏去?因此,要做好憤怒管理,關鍵的第一步是:剋制住你想要發泄怒氣的衝動。如果你能在怒意萌生時加以剋制而不是立即發泄,你在行爲上就有更多的選擇。"

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無法教育出好孩子?

所以,爲了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起來,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調整我們自己的情緒。

那麼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父母調整自己的情緒呢?

1、我們要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不要讓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這樣越想就越覺得難受,嚴重的時候可能就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平時感興趣的事情,比如看看書,種種花,又或者看看電視劇都可以,讓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解脫出來,轉移到開心的事情中去。

2、我們要主動宣泄情緒。

我們不能對孩子發脾氣,但是我們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緒。當然,這裏所說的宣泄也不是大喊大叫,我們可以出去運動一下,游泳、打球,或者找個KTV唱唱歌,都可以有助於我們發泄情緒。

3、我們還可以弱化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我們越是生氣,就越想找茬,恨不得找個人幹一仗才覺得舒服。不過,這卻不是一個好方法,因爲會讓我們陷入到更大的衝突,從而加劇我們的不良情緒,最好的辦法是暫時從不良情緒中脫離出來,不想、不思考、不回憶,弱化不良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4、調整自己的認知。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心理學上有一ABC理論,意思是說,影響我們產生情緒的並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打個比方,同樣是下雨,有的人會覺得不開心,因爲一下雨,道路就會比較泥濘,他會覺得出門都不方便。但是,有的人卻會覺得很開心,認爲下雨後空氣會變得更清新。所以,同樣是下雨,但是不同的人卻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所以,當我們產生不良情緒的時候,就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跳出原有的侷限,這樣我們就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情緒,從而達到消解不良情緒的目的。

當我們隨意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以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忘了,其實並不會,這些隨意發泄出來的情緒就像是一把把尖刀,插進孩子柔軟的心,讓孩子再也沒有力量和勇氣面對生活,讓孩子的人生中除了傷痛再無其他。

更何況,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所有的行爲和情緒都會在孩子身上反應出來,當我們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的時候,不單單要在學習成績、言行舉止上要求孩子,我們更要調整自己的情緒的狀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