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概在一個月以前,我去參加一個親子教育沙龍活動。活動中有這麼一個環節,要求大家做自我介紹,說明前來學習的原因。

當話筒遞到一位優雅的40歲左右的女士手上,她說她是一位17歲男孩的媽媽,話沒說完,突然開始哭泣起來。“我家孩子從小學到初中,非常聽話非常乖,成績一直班級前幾名,一直是我的驕傲,可是到了高中,他現在厭學了,行爲叛逆,成績一落千丈,他的反差讓我崩潰,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我希望來向大家請教我的爲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轉變。”

那天在參加完活動後,我心裏非常難受。因爲這不是個案,還有許多家庭都經歷過孩子的突變,家長手足無措,失望無助。

可是,卻沒有人想一想,我們的孩子真的是突然變得叛逆和不聽話嗎?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什麼是心理控制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都是孩子不乖,不懂事,不理解大人。但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他們的行爲也許只是對成年人心理控制的一種抵抗行爲。

心理控制( Psychological Control)其實是父母的一種對孩子的管理方法,是指父母對兒童心理和情感發展( 比如思考過程、自我表達、情緒和與父母的聯繫) 的控制,消極心理控制方式包括內疚感引發、焦慮感引發、監管,積極心理控制方式包括情感支持、情感表達。

在我國,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的父母那輩人採取的教育方式更多是偏向於消極的心理控制,直到今天,也有許多人會通過干涉、嘲笑諷刺來管教孩子。

當一個媽媽爲了督促孩子努力學習,開始講述自己的生活是多麼多麼艱辛,需要孩子理解和拿成績回報的時候,這個媽媽就是不自覺地在對孩子使用負面的心理控制,希望通過引發孩子的內疚感的方式,達到自己鼓勵孩子努力學習的目的。

Wang 等人的研究表明,來父母心理控制容易引發青少年不良的發展結果,如情緒困擾的增加和消極的自我評價。也有心理學家表示,父母的消極控制,很容易激發孩子的“叛逆”情緒。

心理控制會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

2000年Kelly等人研究表明幼兒兩歲時,母親的心理控制類型和評價反饋能夠預測幼兒三歲時的自我評價情緒和掌握動機。

在兒童兩歲時,研究者邀請75名幼兒(其中男孩40名,女孩35名)和他們的母親來到實驗室共同參與實驗,幼兒需要完成一些解謎任務和形狀分類任務,但是這些任務對於兩歲兒童來說非常困難。母親被告知只能教幼兒如何使用道具,不能給出進一步指導。隨後留下幼兒與母親獨自在實驗室,通過隱蔽的攝像機記錄母親和幼兒的行爲,對其母親行爲中的評價反饋和控制方式進行編碼。

兒童三歲時,母親與兒童再次參與實驗。這次每個孩子要完成兩個一組共四個實驗,其中一組爲困難任務,一組爲簡單任務。兒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母親在一旁完成訪談和問卷。

主試在兒童每一組任務的第一個實驗時鼓勵兒童嘗試完成任務,但並不給出實際指導。隨後通過錄像材料對兒童的掌握動機和自我評價情感進行編碼。

實驗得出一個結論:

即便是在十分年幼的時候,父母針對兒童的行爲和結果的負性評價反饋所伴隨的消極情感也會被兒童內化到自我評價中。同時,兒童的掌握動機則更容易受積極評價反饋的影響。

孩子長期受到消極控制,會在心裏埋下一顆迷茫的種子,當某一天開始,他需要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時(多半在青春期左右),就會表現出叛逆、和家長對着幹等等行爲。

《奇異博士》裏面的一句話說的特別棒:你必須放棄控制,才能擁有掌控的能力。

孩子小的時候就是一隻羽翼未豐滿的鳥,飛不高飛不遠,在這個時候,父母是可以採用外部壓力、手段、工具來讓這隻鳥做出和我們心願一致的行爲。但是,這樣的教養方式的問題是,孩子表面的“聽話”不是發自內心的,而是被迫做出的,孩子內心逐漸積累了不滿甚至怨恨。

當有一天,鳥的翅膀硬了,孩子發現自己有力量去反抗了,他們就會選擇破壞性的方式,讓“抓鳥人”(父母)不能達到目的。

有控制行爲就會有孩子的反控制行爲

記得曾經一個學生,和他媽媽關係不好,他說,“我恨媽媽,她想讓我成績好,那我就偏不認真學”。但他的媽媽一直卻爲自己有個乖孩子而自豪不已。

孩子表面上溫順聽話,也許並不是出自於本心,只是因爲父母的控制過於嚴格。

這樣的孩子,一旦有了獨立做選擇的空間和時間,就容易做出反控制的行爲,諸如自暴自棄、逃學、厭學、打人等等。這樣的行爲是日積月累的情緒最後爆發的結果,卻往往被粗心的家長解讀爲“孩子突然變壞了”。

前不久,朋友一起吃飯,遇到一位女強人媽媽,她跟我訴苦說,她家孩子小時候乖得不得了,上了高中之後,越來越不聽話,我行我素。

經過了解,我發現這位媽媽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規定了孩子幾點寫作業,幾點起牀,每頓飯吃什麼。可是上了高中,孩子住校了,就不那麼容易控制了,課堂不聽講,撒謊、沉溺遊戲等問題出現了,她越是想控制,孩子就越叛逆。現在回家週末都不跟她說話。

如果父母潛意識對孩子行爲的反應就是“控制”,會造成你和孩子兩種力量的對抗,結果就是互相排斥,漸行漸遠。

因此,如果不能從家長自己的意識上去改變,孩子的任何舉動在你看來都是“叛逆”,而任何行動都會無意中帶有對抗性。

打開愛的正確姿勢

情景復現:期末考試,老師發現孩子做小抄

A. 今天真是糟糕的一天,就是因爲你,把我的顏面都丟盡了,以後不許做小抄好嗎?

B. 沒有人喜歡在學校裏做小抄的小朋友,包括媽媽,以後不許做小抄好嗎?

C. 你還記得已經發生了多少次這樣的事了嗎?能不能以後不做小抄了?

D. 媽媽能理解你做小抄,是想取得一個好成績對嗎?可是這種行爲是不對的,你要知道媽媽是始終愛你的,所以和媽媽談談好嗎?

A.B.C.都使用了消極的心理控制,看似是愛的光環,實際上對孩子的殺傷力很大;D使用了積極的心理控制,理解孩子,對孩子產生了共情,有情感的支持,像太陽的光輝一樣溫暖明亮。

一些養育的小tips

1.安撫一下焦慮的自己

孩子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作爲爸媽的我們,心底裏多少都有一種想成爲完美父母的心願。

因此,在看見孩子不聽話、又或者走上我們自以爲的彎路時,總是忍不住想要插手,讓他們迴歸我們預想中的道路。

此時,不妨放輕鬆一點,告訴自己,孩子出點錯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就像印度電影《起跑線》 裏,男主最後迴應焦慮的媽媽說的話那樣:“孩子去讀公立學校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她不一定會去吸毒,不要把什麼事情都往最壞的一面去想。”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狀況,犯錯吃虧其實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2.即便孩子沒有取得成績也不要冷漠相對

每個父母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不同,即便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預期,或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爲時,父母也要對孩子表現出自己的愛。

相反,如果一旦孩子表現不好或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就會變冷,甚至會用忽視的方式去處理孩子的情緒。

其實此刻,孩子本身就在爲達不到父母的預期而傷心難過了,如果父母進一步採用冷漠的方式對待自己,孩子就會體驗到更多的內疚或者自責,這並不利於其心理髮展,也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使孩子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裏,進一步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愛出來的。少一點要求,多一點理解,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鏈接更緊密一些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