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如何講道理,孩子纔會聽

父母如何講道理,孩子纔會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人說,講道理是中國父母最沒用的方法,真的是這樣嗎?非也!其實是因爲我們不會講道理;溝通的祕訣在於先理解和肯定對方;我們還需要理解心理問題的“不由自主性”,這樣就會少些苛求了。

父母如何講道理,孩子纔會聽

網友:“兒子說:我最討厭聽大道理了。我一邊引經據典,口沫橫飛,他自巋然不動。人是杵在那裏,但思緒早已經不知雲遊到何方了,說完該幹嗎幹嗎,一點效果沒有。”

網友:“我一直努力地跟孩子講道理,說到我臉都綠了,但是他還是不聽我說,只有我衝他喊時,他纔會聽我說。”

有人說,中國最沒用的家教方法就是講道理。真的是這樣嗎?講道理沒用嗎?

回顧一下認知療法,孩子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爲不是由事情,而是由對事情的認知直接決定的,想改變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爲就需要改變認知,而講道理是改變孩子不合理認知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講道理還是必須的,只是需要講究策略和方法,能讓孩子愛聽。

不同時期,講道理的方式不同

五六歲前,雖然可以講些道理,但直接講道理效果不好,可能聽不明白,所以不如結合遊戲、故事、體驗的方法來讓孩子體驗道理更適合。

網友:孩子還是要管的,方式就因人而異了。我慣常的做法是講故事,講完不評論也不發表任何看法。過會兒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做得不對,我不應該像某某一樣,因爲他這樣做傷害了某某某。這樣讓孩子自己想明白,以後也很少犯同樣的錯誤了。

有一次,她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我當時也沒說什麼,睡覺前我給她講了個《小杯子找夥伴》的故事:有個小女孩生日時,媽媽送給她四個可愛的小杯子當禮物,有一次,小女孩不小心把其中一個給打碎了,到了晚上睡覺時,這三個杯子開始找它們的小夥伴,找啊找,最後在垃圾桶旁邊的小垃圾袋裏找到了它們的小夥伴。這三個杯子就開始哭了。小女孩被哭聲驚醒了,跑過去一看,原來是她的小杯子在哭。

小女孩也很難過,對三個小杯子說:對不起,我把你們的小夥伴打碎了,實在對不起,以後我會更加珍惜你們的。三個杯子原諒了小女孩,他們成了最好的朋友,從此以後小女孩很小心,儘量不打碎東西。任何東西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愛惜它們。我家寶貝聽完過了一會說:媽媽,對不起,我也對杯子說:對不起,以後我會小心的。

再大些,就可以慢慢講些道理了。小學前後,是講道理最適合的時期。進入青春期,孩子想獨立自主,展現自我的意志,又不太願意聽道理了,會嫌你囉唆和嘮叨,還可能反駁你。此時需要學會適當閉嘴,回到嬰幼兒時期,引導孩子去體驗道理,這樣效果更好。

講道理,需要化整爲零、打游擊戰

維尼育兒經:有一段時間,我有些冒進,常常給女兒講道理,因爲要講的道理有限,說幾次就成了“車軲轆話反覆說”,雖然自認爲講得不錯,但聽多了女兒就不愛聽了,所以她會直白地說:我不想聽你的大道理。

也不能怪孩子不領情,想想我們自己,也不喜歡別人翻來覆去說同樣的話—— 這就是傳說的囉唆、嘮叨吧。

但是大道理(我們人生的經驗)還是有用的,只是彆着急把道理一下子灌輸給孩子,不妨化整爲零,打打“游擊戰”。

所以,我會在遇到事情時,會結合事情簡明扼要地、有針對性地講幾句,這樣每次講的都不同,有新鮮感,孩子本身也在思考,就會相對愛聽些。這樣,我的經驗智慧慢慢在滲透,女兒也不嫌我囉唆了。

比如,女兒遇到些不順心的事情,我會順便輕描淡寫地說幾句:壞事會變好事啊;多大的事兒,沒什麼了不起的;不好就不好唄。這樣,這些話慢慢變成了她的口頭禪,逐漸會淡定些。

有時遇到孩子喜歡的書、電影、卡通,結合裏面的人物情節趁機討論幾句,滲透一下思想,這樣孩子會覺得有趣,也樂於接受。

孩子都是順毛驢

其實人基本是如此,比如我,雖然能聽進不同意見,但也喜歡被鼓勵肯定,上來就批評我,也覺得不入耳。所以,何必違背心理的規律呢?

網友:一個孩子精心畫了一幅畫,一個同學很喜歡,花了50 元錢買走了。孩子回家興沖沖地告訴媽媽,媽媽沒有先去理解和肯定孩子的畫不錯、有價值,而是直接說孩子道德有問題,不應該賣畫給同學。媽媽說的話雖然不無道理,但是一頭冷水潑下去,孩子自然不愛聽,就不想和媽媽溝通了。相反,如果媽媽先和孩子分享他的快樂,再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那孩子是不是更容易聽得進去一些呢?

講道理需要共情。

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父母的看法有道理,孩子不同的想法可能也有道理。簡單說來,就是不着急去批評孩子的問題行爲,而是先去理解孩子行爲中合理的方面,先肯定其合理之處,這樣引起共鳴,使孩子覺得父母是自己人,然後我們再提出建議。這樣把講道理變成溝通探討,就不會引起牴觸,容易爲孩子所接受。

先去傾聽,讓孩子說說自己的看法,不是裝裝樣子,而是真的去理解肯定,此後再提出自己的建議,孩子會更愛聽。維

維尼小貼士

假如孩子對老師不滿,那麼肯定有自己的道理,老師也有其問題。所以講道理的三部曲是:

第一步:做孩子的自己人,站在孩子這一邊,認同老師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允許孩子發泄對於老師的不滿,在家裏不管是什麼形式都可以。

第二步:情緒宣泄了之後,引導孩子去理解老師。老師水平自然有提高的空間,這也是正常的。而且畢竟學生太多,忙不過來,不可能做到完美,所以,急了,做得不當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師的本意還是爲了學生好。

第三步:孩子可能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下次如果如何如何做是否更好?
講道理不如找原因、想辦法

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和信心,能力也欠缺,所以寫作業磨蹭。此時如果你苦口婆心講道理,即使磨破嘴皮子,恐怕也是白費工夫。不如“退而結網”,想辦法去幫助孩子,讓他體驗到進步和成就感,從而激發興趣,樹立信心,逐漸就會養成專心的習慣。

孩子學習沒有動力,怎麼辦?講道理,激勵孩子,是一個方面,還要分析孩子是否興趣、信心、能力、壓力方面出了問題,去實實在在地幫助孩子。

再如,撒謊的根源可能來自於父母過於嚴格的要求,或者批評太多,鼓勵肯定卻很吝嗇。此時,家長只講要誠實的道理,而不是改變自己,用處不大。

關係鐵了,道理就好講了

想想我們自己,如果你反感一個人,那麼無論他說什麼,你都會忍不住想反駁他;而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則會從善如流。同樣,孩子喜歡你,關係鐵,把你當自己人,對你的道理就不會抗拒;如果逆反,對你反感,即使你說得天花亂墜也沒用,油鹽不進。

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只有和老師親近了,纔會信任老師,相信老師所說的,接受老師的教育。同樣的道理,只有親子關係好了,孩子纔會願意相信我們的道理。

情緒糟糕時,少講道理

講道理也要“順應”孩子的情緒。情緒不佳的時候,孩子受負面情緒影響,不大能聽進去道理,何必逆勢而爲呢?不妨避避風頭,引導孩子宣泄情緒或者轉移注意力。等孩子平靜下來,理性了,再慢慢地和她講。

網友:我家孩子早上起牀,莫名地發脾氣,對我和姥姥的態度很不好,我批評他,他還掉了眼淚。上學路上,我問他:忘沒忘昨天晚上媽媽答應你什麼事?他說:給我買修正液。我說:對,雖然你今天早上對家長不尊重,不禮貌,但是我還是會給你買,因爲我答應你了。然後,他很高興,我就順勢和他講了道理,應該怎麼做。買了東西,孩子高興地上學了。如果是以前,我一定會板着臉說教,答應他的事肯定也不願去做。接受了維尼老師的理念後,我覺得應該講究順勢教育,這樣取得的效果最好!

想想自己,生氣時難以聽得進去道理,那麼孩子也是如此。

讓孩子明白爲什麼這樣對他有利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

看起來很功利,但是很實在。我以前在單位是個熱心腸,會勸年輕人好好工作,但我從來不講什麼大道理,我會告訴他努力工作其實對他是有利的,比如能鍛鍊能力、心情好、得到尊重、發展得好……

和孩子講道理也是這樣的,要能讓她覺得這樣對她有好處。比如一個女孩喜歡漫畫,也立志做這方面的事情,媽媽以前講大道理勸她好好學習不愛聽。後來我建議媽媽講講好好學習對於漫畫的意義,比如對於漫畫來說,其實畫畫技巧不是唯一重要的,功夫在詩外,思維、人文底蘊、智慧、策略等綜合能力也很重要。而目前學習競爭很激烈,需要鍛鍊提高綜合能力,這對於漫畫是有好處的。這樣,從孩子喜歡的角度去講,她就可能願意聽了。

體驗是最好的說服

我女兒兩三歲時,總說不想和小朋友玩兒,只和爸爸媽媽玩。和她講道理是沒用的,所以我帶着她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請小朋友到家裏玩,她體驗到樂趣,逐漸就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了。她說,這比和爸爸媽媽玩有意思多了。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主意,有時不願意聽父母的道理,所以採用“放手體驗式說服”效果更好。

有個初三女孩不想上學,怎麼勸也不行。她想開淘寶店,我建議家長支持她開店,結果一兩個月沒有顧客光臨,明白了此路不通;後來又想去打工,過了幾天,覺得太辛苦,而且因爲是童工還要偷偷摸摸。幾次折騰下來,明白了,還是讀書好。

有個高中生不想上學,覺得可以通過打工養活自己。媽媽也勸阻不了他,就讓他去打工了。去一個物業當保安,因爲一件小事被業主罵,諸如此類的事情很多,心情鬱悶還不能發作。碰壁之後明白了,打工還不如上學呢,終於回來上學了。

一位初二孩子,以前在班上遙遙領先於第二名,孩子逐漸有些鬆懈。爸爸提醒,他聽不進去,自己覺得很有把握,說多了還不愛聽。所以,爸爸閉嘴,讓他自己去體驗結果。結果期中考試成了班級第二名,不需要說什麼,孩子就醒悟了。

維尼小語如果和孩子說不通,那就不要霸王硬上弓,不妨嘗試讓孩子自己去體驗結果,這樣看似會走點彎路,但更有說服力。這就是體驗式說服。

網友:我女兒學習還可以,只是以前每天晚上8 點多才開始寫作業,有時11 點多才寫完,這讓我很崩潰,忍不住發火。這個星期我按照維尼老師的建議,不去催孩子,讓她自己安排寫作業的時間,自己來體驗何時開始寫作業合理,在這之後再和她商量時間安排的事情。星期六下午,女兒告訴我,她星期六下午兩點就把週末的作業做完了。

我覺得很奇怪,平時星期六早上都要睡到10 點左右才起牀,起來後就東混西混,不會做作業,但那天早上9 點左右就起來了,起來就做作業。她還說,星期天她將有一上午的自由時間,她覺得好舒心,可以做她想做的事了。我問她自己安排時間的感覺如何,她說沒有了壓迫感,還說平常完成作業的時間太晚了。我說,你看早早完成作業的感覺好吧,現在你想做什麼都不會惦記着作業了,玩起來就很放鬆。她覺得我說的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