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只講道理對孩子的傷害大嗎

父母只講道理對孩子的傷害大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對孩子講道理行得痛嗎?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的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親子關係變得冷漠是什麼原因,家長明白嗎?

中國的父母,教育孩子時第一件事就是喜歡跟他講道理:男孩哭了,爸爸告訴他:“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孩子不願意把玩具送給別人,媽媽說:“好孩子應該懂得分享。”

孩子沒有跟別人打招呼,家長這時會教他:“見到長輩要主動打招呼,這是基本的禮貌。”

那位爸爸不會去想,孩子那時可能是真的害怕、無助;那位媽媽不會明白,那可能是孩子最喜歡的玩具,他非常捨不得;那些家長也不會去理解,孩子本來就內向,見到陌生人可能會非常緊張······

作爲父母,他們總是急於教給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確的做法,卻忽略了一點:孩子當下的感受。

只講道理,親子關係變得冷漠

親子溝通障礙,多數都是源於父母只講道理、不談感受。

去年轟動一時的新聞《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北大畢業生髮萬字長文“痛訴”父母》中,主人公王猛就講到父母對他情感上的忽視。

王猛稱,上高中時,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收到的卻是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高二時,再向父母反映學校的處境,提出想跟校方談談時,父親依然沒有支持,而是說“你必須學會跟任何人相處”。

和父母一起旅行,導遊當着很多人的面說了讓王猛很尷尬的話題。

當王猛憤憤不平地問父母導遊爲什麼這麼說,卻遭到了父親的一頓教育責罵,“你馬上要出去讀書了,別人亂說話這類事會很常見的。”

“但實際上,我需要的是他們的一個反應,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說,“他們什麼都沒有做。”

數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緒從未得到接納和支持,導致王猛成爲“情感的孤兒”,與父母的關係漸行漸遠。

在一個只講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講贏,孩子總是受挫的狀態,他學到的溝通模式就是忍受。

然而忍受是有限度的,總會有一天,太多積壓的情緒到達一個臨界點時,便會演變成很難收拾的“大麻煩”,而這時,從來不會關注孩子情緒、感受的父母,可能也會像王猛的父母一樣感到十分困惑。

父母適度給孩子講道理的確有必要,但不能只講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面臨情緒的困境時,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緒,試圖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詢問事情的原因。

親子間有了情感的流動,才能達到最佳的溝通狀態,互相之間增進了解,會比那些大道理更容易解決問題。

只講道理,孩子接受度低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我們講的道理,孩子都能理解,所以纔會一直苦口婆心嘮叨個不停。

其實,當孩子一旦陷入某種情緒困境時,如果你試圖用理性方式來解決,只能讓孩子的反應更加敏感,甚至做出與我們的本意相悖的行爲。

前段時間熱播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有一幕是明星媽媽帶孩子吃大餐。

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卻不吃飯,一直惦記着新玩具,吵着讓媽媽幫他把玩具組裝機器人,遭到媽媽的反對後,小魚兒立刻就變了臉。

看着兒子在鬧情緒,胡可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想讓玩具變成有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父母只講道理對孩子的傷害大嗎

後來的一幕,當小魚兒得知自己不能把新玩具帶回家時,便哭鬧起來,這時候,胡可再次表現出對兒子情緒的理解,並且繼續耐心地對他說:

“我知道不能把心愛的玩具拿回家你會難過,但是這是規則。”

簡單的一句“我知道”,包含了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而當孩子真實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理解時,就更容易聽得進去話了。

“通情”,才能“達理”,這個成語不是空穴來風,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中,也同樣適用。

只講道理,剝奪了孩子體驗和感受的機會

思想家、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講道理是最低效的教育方法,它阻礙了孩子親身感受、體驗、思考的過程,會讓孩子活在“應該”之中,而不是“真實”之中,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遇事只會考慮“我應該怎麼做”、“他應該怎麼做”,不懂得從情感的角度,做出自己的決斷、或是設身處地考慮到他人的感受。

很多情商低的人,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凡事只講道理、論對錯,不關注別人是否愉快。

父母只講道理,與孩子的鏈接不是通過情感,而是通過“道理”、“對錯”、“要求”,孩子的情感管理、情緒感受能力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最終導致情商的低下,思維方式的僵化。

孩子的成長,不是那些“道理”可以堆砌出來的,需要他們真實地和這個世界打交道,親身去感知和體會。

有人說,家之所以溫暖,親人之所以成爲親人,是因爲我們之間可以多講情少講理。

我覺得這句話說得特別好。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應該體現在情感方面,多關注情緒,少評判是非對錯;多一些交流和了解,少一些否定和打擊。

比如孩子傷心哭鬧、耍脾氣、叛逆的時候,表達對他的傾聽和理解,多用“我知道”、“我理解”、“我懂得”、“我能感覺到”等詞,或是詢問原因、耐心傾聽,接納他的情緒,再來想辦法解決問題。很多時候,都比冷冰冰的大道理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