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如何講道理?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如何講道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到寶寶又哭又鬧的樣子,相信很多家長都是一籌莫展的,那麼寶寶動不動就哭鬧,家長該怎麼教育呢?

最近,一位朋友在後臺給我留言,講述了關於孩子的一點小煩惱。她是這樣說的:

“快4歲的寶寶,脾氣不好,一不順心就哭。我一般是不哄不慣,講道理講不通的話,我就給他晾在一邊。等他不哭了,我去跟他講道理,他一聽又哭,好像很委屈。”

我問她,有沒有試着在孩子哭鬧時,擁抱一下他,輕輕地安慰他呢?這位朋友說出了她的顧慮,明明是他做得不對,如果我還抱着哄他,那他會不會下次變本加厲呢?

非常理解這樣的顧慮,因爲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哭鬧這件事,有了先入爲主的看法,並沒有真正看到孩子哭鬧背後的信息。

我有時候覺得,總愛哭鬧的孩子非常冤,他們冤在替自己的父母背了黑鍋。有了愛哭鬧的“壞”習慣,其實並不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問題恰恰出在父母身上。對於這位朋友的困惑,我有兩個建議,請重新認識孩子哭鬧這件事,重新調整應對哭鬧的方法。結合我自己的經驗和認識,來具體說說。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如何講道理?

哭鬧,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發生的。當孩子在18個月之前,他們的生存需求、情感需求都需要藉助哭來實現。小嬰兒餓了會哭,尿褲子、大便了也會哭,害怕了也會哭,那是他們在向父母求助,以維持他們的基本生存。等大一些,爲了得到某個玩具,爲了求得大人更多的關注,爲了體現能自己做主的本事,他們也會哭。因爲很小的孩子還無法藉助語言這個工具來表達,他們沒有能力和大人抗爭,只能用哭來達到目的了。

等孩子慢慢長大,到兩三歲的時候,其實已經可以聽明白很多簡單的道理了,比如某個東西是危險的,不可以動。但也是從這個年齡開始,孩子的自主意識更加地強,大人不讓這樣他非要這樣的情況多了起來,叛逆就這樣開始了。如果大人處理不好,孩子可能會變得愛哭鬧,一有點小狀況就哭鬧,而且哭鬧不止。

你有好好地分析下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嗎?這裏的原因不是指引起孩子哭鬧的具體事情,而是孩子的心理原因。他情緒失控僅僅是因爲沒有得到一樣東西嗎?恐怕不全是。幾乎所有的哭鬧都表示孩子的情緒沒有被大人正視,沒有被他們接納,沒有得到良好的疏導;哭鬧的背後,是無助、憤怒、渴望愛,這些情緒和情感需求交織在一起,是一種很複雜的感受,孩子自己也說不清道不明。

孩子表面是在哭和鬧,其實是在說,“我現在這麼委屈,這麼難過,難道你看不見嗎?”“我覺得好無助,覺得好煩,我現在什麼都不想聽,只是想被抱一抱,難道你不懂嗎?”

這也正是這位朋友覺得孩子不哭了,就直接上去講道理,但一講道理孩子又哭的原因。孩子此時需要你關注他的感受,而不需要你的道理。雖然暫時不哭了,但他其實還是陷在自己悲傷的情緒裏,因爲大人一直沒有表示過對他的理解,而他等來的卻是長篇大論的思想政治課,那真的是會很失望。可以說,孩子與大人壓根就沒在一個頻道里。

孩子動不動就哭鬧,家長如何講道理? 第2張

做個類比。夫妻吵架,如果都在氣頭上,估計誰也聽不進去對方的所謂大道理,推心置腹的交談都是在雙方情緒平復之後纔可能進行的。連大人尚且如此,我們又如何苛求一個孩子能夠在委屈中還接受一番說教呢。

那麼,是不是隻要孩子哭鬧,就必須滿足他的要求呢?當然不是。孩子的要求有時候是無理的、不合適的。而要達到正確引導,應該分兩步走,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再與他耐心溝通。

我們可以把安撫情緒稱爲是“哄”,但要有“哄”的技巧。要俯下身,真誠地告訴孩子,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你是因爲什麼什麼事情,感到非常地難過(生氣或委屈等)。並且擁抱孩子,輕輕地拍一拍他,陪伴他慢慢地把情緒平定下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