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孩子才願意聽呢?

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孩子才願意聽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記得我一位朋友說過這麼一句話:做自己專業的工作都要崗前培訓呢,更何況是做父母!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孩子才願意聽呢?

我對此深有同感,我們對孩子的愛毋庸置疑,但是如何正確地表達,如何高效地和孩子溝通,如何在接納孩子的同時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如何“沒有輸家”地解決問題,卻是爲人父母最需要培訓的技能。畢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深遠又重大,父母的廣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所謂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嘗不是在說父母。

良好的溝通是育兒的基礎,只有瞭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溝通分爲“聽”和“說”兩部分。那麼,如何聽孩子才肯說呢?

使用接受性的語言

土壤能夠讓種子開出它能開出的花朵,接受就像土壤,孩子就像種子。與種子一樣,孩子在體內也蘊含着成長的力量,接受能夠使孩子實現他的潛力。

父母接受孩子是一回事,讓孩子感受到被接受是另外一回事。只有父母的接受感傳達到孩子那裏,纔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所以父母需要學會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接受感才能使孩子感受到。

1.用非語言的方式表示接受。

非語言的方式包括手勢、姿勢、面部表情、行爲方式等。比如:手對着孩子向靠近自己的方向招手錶示接受,向遠離自己的方向揮手錶示拒絕。微笑、點頭表示接受,面無表情、搖頭表示拒絕等。

2.用不干涉的方式表示接受。

假設一個孩子正在沙灘上建城堡,但是城堡與我們觀念裏的城堡相去甚遠,但是他的父母在遠處看着,並不打擾他,這也是一種接受。

當孩子正致力於某種活動時,放手不管是一種表達接受感的有效的非語言方式。

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孩子才願意聽呢?

3.用被動傾聽表示接受。

沉默——被動傾聽——是一種有效的非語言信息。比如:

孩子:今天我打了小明,小明太讓人生氣了!家長:哦?孩子:他居然把我那個紅色汽車拆了!那是我最喜歡的汽車!家長:這樣啊!孩子:我想趕緊把汽車要回來,看看還能不能裝回去。但是他不僅不給我,還嘲笑我小氣,更是把我的車從窗戶扔了出去,我很生氣,就打了他一下。家長:嗯。孩子:真搞不懂,怎麼會有這麼差勁這麼討厭的人。家長:沉默孩子:不過後來有同學告訴老師了,老師倒沒有怎麼批評我,但是說打人不對,讓我以後不要打人了。我想老師說的是對的,以後我不把玩具給這些壞同學玩了,離他們遠遠的。 家長使用被動傾聽的方式,促成了孩子的自我成長,讓他認識到打人不對,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案。如果家長在對話中插入類似“打人不對,你怎麼能打人呢?”“汽車壞了就壞了,媽媽再給你買一個就行了,你打人幹啥?”等說教、建議的話,通常會被孩子理解爲不被接受,也就喪失了繼續交談的慾望,打斷了孩子自我成長的過程。

因此,什麼都不說和什麼都不做一樣,都可以傳達接受感,而接受感可以促進建設性的成長和轉變。

4.以語言方式表示接受。

在迴應孩子中,父母經常會使用命令、警告、說教、建議、說服、評價、批評、貼標籤、分析、安慰、審問、轉移話題、開玩笑等方式,這都會讓孩子產生不被接受感。

在和孩子交流中,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內在感受是很重要的,既然以上的迴應方式會產生溝通障礙,那麼我們該怎樣和孩子談話呢?

使用“敲門磚”的語言。比如:哦?怎麼樣?真的嗎?給我講講。我想聽聽你的看法。告訴我整個故事吧。這些語言會給孩子一個暗示:媽媽想聽我說,她接受我的想法。這樣,他就會繼續說下去。

“你信息”的運用。在交流中,父母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正確解讀孩子所表達的含義,會讓孩子感到被接受,被理解,也有利於他們自我解決問題。比如: 家長:外邊下雨了,穿上雨衣再走。孩子:我不需要雨衣。家長:你不想穿雨衣?孩子:是的,我的雨衣很難看。我穿着這麼難看的雨衣肯定會被同學笑的,我不想這樣。家長:你擔心被人笑話?孩子:是的,可是我知道你擔心我生病,但是這件雨衣真的很難看。家長:是的,你不穿雨衣肯定會生病的,你想怎麼辦呢?孩子:要不我今天不騎自行車了,我打傘坐車去學校,行嗎?家長:當然可以。 大家觀察到了,家長的迴應基本都是“你”開頭的,主要描述孩子的感受,正確解讀了孩子話裏邊的含義,最終,明白了孩子是因爲怕被嘲笑纔不穿雨衣的,而孩子也給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是使用前文中提到的存在障礙的迴應方法,很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比如:

家長:外邊下雨了,穿上雨衣再走。孩子:我不需要雨衣。家長:不穿雨衣淋雨會生病的。孩子:反正雨下的也不大,我不用穿。家長: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我是爲你好,聽話,穿上雨衣。孩子:我就不穿,你從來都不管我的想法。家長:下雨穿雨衣,這是常識,你的想法不對,快點穿上!孩子:反正我不穿。摔門而出。 在這個例子中,家長使用了建議、命令、說教、貼標籤等方式,只關注了不穿雨衣的表象而沒有注意到孩子真正的需求,所以,最後得到孩子強烈的反抗。當然,也可能最後孩子迫於家長的權威,穿上了雨衣,但是,他的內心肯定是氣憤的,久而久之,就會和父母產生隔閡。

聽是溝通的基礎,只有孩子願意和我們交談,我們纔會瞭解孩子,纔會有給出建議和幫助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所以,請積極地使用接受性的語言,這樣聽,孩子纔會說。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