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上學的日子裏,每天傍晚我都開車帶着妹妹去接姐姐放學,單程約半個小時。

這段時間小諾坐在後座的安全座椅裏,聽故事機或車載音樂,或者跟我閒聊說學校裏的事。

有一回她坐在我身後,很安靜,我邊開車邊走神,突然想起小諾有好一陣子沒聲音了,難道是睡着了?

我瞟了一眼車內後視鏡,發現孩子側着頭,睜大眼睛看着窗外,表情是少見的嚴肅。我沒有打擾她。

過了兩個路口後,她還是保持那個姿勢,一動不動。

我終於忍不住好奇,問道:“你在想什麼呢?”

小諾動了動,有點害羞地笑着說:“我在想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我更好奇了:“什麼不可能發生的事呢?”

“就是公主和魔法什麼的。”

我很吃驚,沒想到她一臉嚴肅,想的卻是她最喜歡的公主和魔法。

接着她給我描述了一番:

“我想我在很遠的國家裏,是一個有魔法的公主,我的名字叫做蒂莎,我還有一個妹妹,她叫樂莎,我們天天一起學習魔法。學魔法是要念咒語的,我們的老師可兇了,有一天我和妹妹都遲到了,老師批評我們,讓我們變出一隻大象來,可是我們的魔法不夠......”

沒想到孩子能想象出這麼豐富的內容來,我意識到不該打擾她,便簡單地附和幾句,不再說話,由着她繼續發呆。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2

家有二胎,沒老人幫忙的我忙不過來,因此對姐妹倆時常照顧不周。

我很希望能有時間陪小諾搭積木、讀繪本、玩各種益智遊戲,然而,孩子多數時候一個人自言自語地玩玩具,自說自話、連蒙帶猜地讀那些媽媽給講過一遍的故事書。

每個孩子在媽媽眼中都天賦異稟,天縱奇才。我就時常驚歎於小諾的各種表現,唯心地認爲孩子繪畫、音樂、詩歌、舞蹈......簡直樣樣有天賦,哪一方面都該被好好培養,可惜分身乏術。

我認識不少“雞血”媽媽,每天給孩子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當當。

從幼兒園起就要學習各種特長,琴、棋、書、畫之外,還有游泳、足球、跆拳道等,外語當然也必學。上了小學還要加閱讀寫作和奧數。

週一到週五每天晚上都有安排,週末跟趕場一樣,寒暑假還要額外報假期班,媽媽帶着孩子連軸轉。

任何一個特長,要學好都不只是上上課就行,課後還得做許多練習。

不能說這些孩子都是被逼的,有些孩子就很樂意去上興趣班。

比如朋友家一年級的兒子,學什麼都興趣盎然,圍棋、游泳、足球、架子鼓,樣樣都嚷着要繼續學。

朋友對此有些迷茫和糾結,一邊兒想讓孩子多些快樂時光,一邊又希望孩子能多些技能傍身。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第2張

人們的思維活動大致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輸入,比如學習知識、獲得信息等等;另一類是輸出,比如發表意見、創作、發明等等。

輸入(比如孩子的學習)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安排孩子8點學英語,10點學彈琴。

輸出過程,是一種發散性的、自由的思維活動,需要醞釀和頓悟,有時需要一些偶然的因素做引子。它也不那麼遵循原則和規律,很難在規定的時間裏,按照計劃完成。

牛頓偶然被樹上的蘋果砸到腦袋,頓悟之後,發現了萬有引力。

如果牛頓整天都忙着學習,沒有時間發呆和思考,估計萬有引力還要過很多年纔會被發現。

有時間“發呆”的孩子,才更有創造性!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第3張

3

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暑假裏每天都要去放牛。放牛怎麼放呢?就是把水牛牽出去吃草,吃飽了再牽回牛棚裏。牛的肚子大,一般要兩三個小時才能吃飽。

那時農民都不外出,村裏的荒地極少。我們得牽着牛在田埂上、水溝邊吃草,時刻盯緊水牛,防止它偷吃身旁的水稻。

爲了草足夠牛吃,同行的小夥伴之間會間隔一定的距離,聊天不太方便。

行動不自由,甚至連眼睛也不自由,沒法聊天,因此放牛是件相當無聊的事,只能讓思想天馬行空。

記得那時有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爲什麼我只能感受到自己身體和心理,感受不到別人?

這個問題我曾思考過挺長時間,我曾假設我超越了自己,想象我能感受到他人,或假設有一位“神”能夠感受到所有人的身體和心理,想象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第4張

有一次看家門口的螞蟻搬家,突發奇想:如果有外星人從很高的地方看人類,就像我們看螞蟻一樣,他們會發現我們有各種分工,看見小“螞蟻”集中到一起聽“大螞蟻”上課。

我們坐車,在外星人的眼裏就是“螞蟻”進了一個盒子,然後盒子移動到另一個地方……

他們會不會覺得挺神奇,就好像我們驚歎於蜂巢的結構?

我不知道童年裏這些閒極無聊的思考,算不算是一種哲學上的探索。從功利的角度看,這些思考沒有什麼作用,但我至今記憶深刻。

那些放牛的場景以及內心的迷茫,想象外星人看螞蟻時的投入和專注,都清晰如昨。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第5張

4

有的家長生怕孩子無聊,認爲孩子什麼也不幹就是在浪費時間,總想把孩子的分分秒秒都安排滿,讓他時刻都在學習,恨不得孩子做夢都夢見和老外用英語對話。

殊不知,讓孩子適當感覺無聊,學會發呆,會讓孩子更有創造性,身心也更健康。

桑迪.曼恩博士(Dr. Sandi Mann)在《無聊的價值》一書中指出:

“......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活動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後果是,現在的小孩不知道怎麼靠自己創造刺激,只被動接受外頭的刺激與娛樂。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過得多彩多姿,那就有必要擁抱無聊,讓無聊重回生活當中,否則他們長大後會面臨某些長期後果。”

東安格利亞大學教育暨終生學習中心資深研究員泰瑞莎.貝頓(Teresa Belton)想探究無聊的影響,訪問多位作家、藝術家與科學家。在2013年發表研究成果,呼籲家長容許孩子無聊,以便發展創造力。

她舉例說,名演員作家梅拉.沙爾(Meera Syal)(創作有《奇異博士》等)當年正是出於無聊,纔開始以詩與故事寫日記,那是沙爾最早的寫作經驗。

孩童該有時間站在一邊觀察世界,感到無聊,暫時“停機”,從而學習如何自得其樂,不得不發揮創意解悶。

2010年,評論家愛德華.科裏耶(EdwardCollier)在《衛報》刊出發人深省的文章,認爲“無聊”如同一個契機,讓小孩能以書寫、作詩與作曲等方式消磨時間,依靠自己,不求助於外。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第6張

三位美國重量級教育學者合著新書《負荷過重還是準備不足:創造更強大的學校,教出健康成功的孩子》,在書中指出:現代社會運轉的速度越來越快,已經間接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他們反覆強調:每個孩子、每天都需要“放空時間”(downtime)。

他們將“放空時間”定義爲“不專注於任何課業或遊戲活動的時間”,“什麼事都不做”,讓腦袋放空。

他們鼓勵學校敦促家長,在家規定孩子準時上牀睡覺。在學校裏也應該有足夠的時間讓孩子放空,如果看見家裏的青少年趴在桌上睡着、或開始發呆,不要責怪他們。

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孩子其實是很累的。躺在牀上無所事事、聽聽音樂,也許是一個打發時間最健康的方式。

別報那麼多興趣班,留點兒時間給孩子發呆吧! 第7張

5

那是不是不能給孩子報興趣班呢?當然不是!

教育孩子,一定要拋棄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友即敵的思維方式,凡事講究一個度,適度,纔是最高標準。

幫助孩子規劃他的課餘時間,有效加以利用,當然是很好的事。父母適度參與,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還能使親子關係更融洽。

但一定不要給孩子安排得太滿,太累。要給孩子留出一些時間,讓他自由支配,發呆也好,胡鬧也罷。

孩子發呆的時間,就好比國畫裏的“留白”一樣,似乎什麼也沒有畫,但是必不可少。

不可否認,“雞血”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可能因此得到更多的關注,甚至更加自信。

而懂得讓孩子適當“發呆”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更富有創造性,更快樂也更健康。

一輩子那麼長,請允許孩子發個呆!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