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有一顆“玻璃心”怎麼辦?聰明家長如何做?

孩子有一顆“玻璃心”怎麼辦?聰明家長如何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孩子的一顆“玻璃心”,家長該如何做?同時也要反省自己,孩子的“玻璃心”是怎麼養成的?如何讓孩子“扛得住事兒”?

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情商。

“現在的孩子說不得!”很多家長反映,自家孩子有顆「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話說重了,眼淚就在眼眶打轉。新聞裏還常常出現讓家長們瞠目結舌的極端案例:比如安徽一名少女因爲太愛玩手機很晚還不睡覺,媽媽一生氣把手機沒收了。兩人發生了爭吵,隨後女孩走出家門跳河。幸好消防員趕到,才把她救上岸。

心理學家調查證明,我國有46%的兒童,不同程度的都有“玻璃心”。遇到批評就不高興,遇到挫折就逃避,遇到失敗承受不了......爲什麼現在的孩子心理這麼脆弱呢?很多父母都重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學習成績,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商培養。

孩子的“玻璃心”是怎麼養成的?

1.父母的負面心態,會讓孩子情緒消極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對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孩子天生都是擅長“察言觀色”的小傢伙,他們會因爲父母的負面情緒而感受到痛苦,也會因爲父母的樂觀堅強而快樂。父母看世界的角度,會影響孩子的世界觀。

比如小孩A、B打架:

A媽媽把孩子拉開,問他:“你怎麼能讓他欺負你?”那難以避免的,A長大了會有“受害者心態”。“他欺負我,全世界欺負我”。老這樣看問題,會沉湎於負面情緒而不自知。

B媽媽把孩子拉開說:“你倆是好朋友,因爲老在一起玩兒,發生點小摩擦正常。那些不跟你好的、不跟你玩的人也不會和你有爭執啊!”從積極的視角引導孩子正面思考,纔是真正的情商教育。

與其要求孩不要“玻璃心”,不如從自己做起成爲樂觀、從容的人。幫助孩子正面思考,可以讓他們減少很多情緒代價,少走彎路。

2.心理承受力差,是父母慣出來的

每個小孩隨着年齡增長,都註定會成爲一個需要面對壓力的大人。現在很多家庭把孩子保護得太好,覺得孩子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成長環境。擔心孩子在學校不適應,擔心孩子在外面累了餓了哭了。殊不知獨立面對困難、承擔壓力是成長的必修課,父母的“不放心”容易使孩子缺乏獨立自強的品質,以及自我調節、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一遇到挫折就覺得沮喪、想要放棄,有着敏感的心思卻沒有化解這些情緒的辦法,時間一長,就難免玻璃心起來。

3.不給面子:尊重比責罵更重要

《爸爸去哪兒》雲南那期節目中,大峻因爲吃飯慢,被罰去掃塔。作爲父親的林永健從吃飯的時候就在旁邊罵罵咧咧的,各種指責。大峻在和師傅去掃塔回來的路上看到了爸爸,爸爸還在嘮叨,大峻默默的說了好幾句:“ 你別再說了,別再說了!” 。

孩子的自尊心很強,別以爲他們才幾歲。不然大峻不會在掃完塔以後回去睡覺的時候突然哭了,說自己不想掃塔。如果作爲父親能在旁邊安慰孩子一句“ 其實掃塔很有意思,別的小盆友都羨慕你吶!” 孩子就不會這麼脆弱難過。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點點雞毛蒜皮的事情被放大無數倍,大人當衆羞辱、責罰,好像孩子就沒臉沒皮可以不被尊重。

孩子有一顆“玻璃心”怎麼辦?聰明家長如何做?

如何讓孩子“扛得住事兒”

1.正視負面情緒,積極面對生活

情緒管理是一項重要的能力。當負面情緒產生時,學會爲情緒排毒才能讓生活更加愉快。

父母先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常用的方式就是大喊大叫大哭,有些父母往往被孩子的情緒牽引着朝他訓話:“爲什麼老是這麼不懂事?”面對憤怒的父母,孩子不僅要承受自己的負面情緒,還要面對父母的負面情緒,這樣的雙重負擔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更加難以解脫。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就要允許孩子自由表達。

學會傾聽和同情,教會孩子正視負面情緒。如孩子心愛的東西壞了非常難過,這時父母可以幫助他嘗試看看能否修好,如果不行,可以用儀式感讓孩子接受現實:例如,將孩子對小物件的美好回憶寫到紙條裏,用一個箱子將心愛的東西和寫下的紙條放在一起,告訴孩子:“等多年過去,你還是可以拿出來回憶的,小物件雖然不能再用了,但是我們可以給它一個美好的結果。”

引導孩子正面思考。在國外某部影片裏,小男孩安魯是父母和周圍人心中“最討人厭的孩子”。他生氣時會亂踢家裏的東西、會製造各種噪音,還喜歡把周圍搞得亂七八糟……有一天,他在家門口拎起家裏的一個長着小紅花的花盆,正要往天上踢時,路過的一位老人說:“小朋友,你種的花可真漂亮!”小男孩突然愣住了,很久很久才放下了花盆,然後靜靜地拿起水壺開始澆花……

2.有效溝通,給孩子一點面子

再小的孩子都有面子和自尊,不要當衆責罰孩子,否則他們的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有些家長喜歡以嚇唬孩子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不聽話,警察把你抓走!” “不聽話,人販子把你帶走!” 這些方法不僅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產生很多心理上的障礙。

易怒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容易情緒波動的。在孩子闖禍、鬧脾氣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一味地批評責備,要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講道理,幫助他在過失中總結教訓,鼓勵他再次獲得成功。

3.學會“放手”,培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

父母無法陪伴孩子一輩子,在適當的時候選擇放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善於挖掘孩子的天賦,讓孩子多讀書,多學習,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培養孩子勤奮的品格。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急着出手,要適度把關引導他自己解決,教育他:“同伴、老師、網絡和書籍都是你解決問題的助力。”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在孩子能力範圍內鼓勵他自主選擇,並且不管辛苦還是後悔,都要爲自己的選擇負責。

讓孩子自己去嘗試未知的事物,遇到挫折困難,正面面對困難,“玻璃心”才能被治癒。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