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多給孩子塗鴉的機會

多給孩子塗鴉的機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孩子天生都愛畫畫,特別是他們還不會畫的時候,尤其愛塗塗抹抹。一見到紙張,不管有用沒用,拿起畫筆就興致勃勃地亂塗亂畫。 

多給孩子塗鴉的機會

小孩子天生都愛畫畫,特別是他們還不會畫的時候,尤其愛塗塗抹抹。一見到紙張,不管有用沒用,拿起畫筆就興致勃勃地亂塗亂畫。他們在雪白的牆上、乾淨的地上,有時甚至在他們的衣服上,畫得亂七八糟的,讓人看半天,也猜不出究竟畫的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塗鴉”。

看到孩子到處亂塗亂畫,有的家長很厭煩,禁不住要粗暴地訓斥,甚至有的一氣之下,把孩子的畫筆給扔了,把孩子嘔心瀝血精心繪製的“作品”撕得粉碎。還有的因爲孩子畫得不是地方,糟蹋了衣服或別的什麼有用的東西,就把孩子痛打一頓,並狠狠下禁令“今後絕不許再亂畫”。

家長之所以武斷地剝奪孩子塗鴉的權利,是因爲他們不懂得孩子,不理解孩子。其實,我們自己小時候也都有過這樣一個喜歡“塗鴉”的階段。

在成年人看來,兒童的“塗鴉”似乎沒有任何價值,也不明白他們所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但是,“塗鴉”客觀上對孩子手.眼.腦的協調配合。增強腦、眼對手的指揮能力,確實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這種作用。是其他活動所不能替代的。

一般來說,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塗鴉”會有一個“飛躍”,他們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象到的事物,都通過畫畫表達出來。但是,由於他們的觀察能力、繪畫能力有限,表現手法也非常隨意,因此有時候他們所畫的“圖畫”,我們成人很難明白,這就需要父母用“心”去發現孩子作品的內涵。

尹佳芸今年4歲半,正是喜歡塗鴉的年齡。她經常用黑色的畫筆把一整張白紙塗得漆黑一片,誰也不知道她畫的究竟是什麼。但是,芸芸媽面對“不知所云”的作品,沒有訓斥她,而是非常誠懇地詢問芸芸到底畫的是什麼,能不能給媽媽講一講?

芸芸想了一下,非常認真地用小手指着她的“作品”,一本正經地解釋道:“在一片大樹林裏,有小狗、小貓、小松鼠、小白兔、小公雞、小鴨子、小燕子、小麻雀……好多好多小動物。它們聚在一起,非常高興,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們唱累了,跳累了,太陽下山了,天黑了,它們就呼呼地睡覺了……”

芸芸媽感到非常驚訝,原來在孩子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還包含着那麼精彩的故事。

孩子的想象力是那樣新奇、豐富,而且表現手法還相當獨特,富有創造性。讓人慶幸的是,故事中的媽媽是孩子的“知音”,是教育的有心人,非常尊重孩子,沒有簡單粗暴地貶斥孩子的那讓人一頭霧水的繪畫“作品”,從而發現並有效地保護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研究發現,及早爲孩子提供塗鴉的機會,可以鍛鍊孩子手部的小肌肉羣。促進大腦半球的發育。增強腦的活動機能。同時,塗鴉還能鍛鍊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創造力。促進智力的發展。而且通過塗鴉,孩子還能不受任何限制地根據他的直覺揮灑他的創意。從中獲得創作的樂趣與成就感。

可見,多給孩子塗鴉的機會,保護孩子塗鴉的興趣,就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賞識孩子的塗鴉,就是鼓勵孩子大膽地想象。面對孩子的塗鴉活動,不管他塗得如何,父母都不要禁止,也不要過早地教給孩子繪畫、寫字等規則,畢竟想象力比繪畫書寫技巧更重要,也更可貴。

爲孩子的塗鴉創設環境

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爲孩子提供畫筆和紙,這似乎已成爲既定模式。直到有一天,當你看到孩子拿着彩筆在玻璃窗上饒有興致地塗畫着,才猛然頓悟:哦,原來寶寶塗鴉是可以不受地點約束的!

這也提醒我們,在家裏我們完全可以爲寶寶提供作畫的地點,比如白瓷磚面、水泥地面、無色玻璃、白塑料板、寫字板、無圖案的泡沫地板塊、淺色地板革等。在寶寶塗鴉前,先將作畫的地方擦洗乾淨,並對寶寶提出要求:要注意衛生,如果手髒了要及時用毛巾擦乾淨,不能隨意亂抹;要畫在指定的地方,不能到處亂畫等。

畫畫前,還可爲寶寶準備些大的圍裙、反穿衣、擦手用的溼毛巾等,以免弄髒衣服。畫完後,要提醒寶寶洗淨雙手。寶寶畫完後,可提示他簡單地講講所畫的內容。這些方式,都可以鼓勵寶寶在這些範圍內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刺激寶寶的智能發育。

客觀地參與孩子的塗鴉活動

家長不僅要鼓勵孩子的塗鴉活動,還要參與到孩子的塗鴉活動之中。但是,這種參與並非告訴孩子這樣或者那樣才正確,而是在恰當的時候給予積極的引導,對孩子的塗鴉作品要多啓發、多讚揚,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如果總是試圖給孩子的塗鴉活動指導,試圖灌輸給孩子所謂的美感及對色彩與空間的認知,就會扼殺孩子天生的直覺與創意。

5歲半的金蓉在參加完幼兒園組織的繪畫興趣班後,老師有時候會佈置孩子們自己任意塗畫一幅自己想要表達的作品。這時候,蓉蓉媽媽就會找來一些廢舊的掛曆紙,粘貼成長條幅狀,長短根據需要自定,然後鼓勵蓉蓉在上面畫畫。

每次等蓉蓉畫好後,媽媽都將她的畫張貼在牆壁上,做成“壁畫”;或者爲蓉蓉提供一些大小相等的畫紙,待蓉蓉塗畫完畢,再裝訂成冊,並將蓉蓉想說的話附在每頁紙上,便於觀看和講述。蓉蓉媽媽還將做好的畫冊掛在家中較明顯的位置,方便大家共同翻閱。

同時,蓉蓉媽媽還定期在全家人面前展覽蓉蓉的新作,不斷鼓勵她,讓小蓉蓉對畫畫越來越有信心了。

案例中的家長,沒有就孩子畫得好壞或者像不像來評價孩子的畫,而是鼓勵孩子自由作畫,並將孩子的畫裝訂起來,作爲對孩子的激勵,這樣就會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從而激發起再次繪畫的慾望。

爲孩子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

楚豆豆3歲半的時候,就對畫畫具有較高的熱情,媽媽就給他報了一個繪畫班。可上了一段時間課後,媽媽發現他不僅不積極去上課,回到家裏後也不願意畫畫了,這讓媽媽有些納悶。

但是經過幾天的分析後媽媽發現,豆豆所需要的並不是繪畫班裏的美術教育,而是一個可以輕輕鬆鬆畫畫的地方。而很多繪畫班主要是教傳統的繪畫技能,習慣給孩子一個畫畫的標準模式,這往往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等思維能力的發揮,不利於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從而引起“厭學”情緒。

於是,媽媽就試着給豆豆創造機會,讓豆豆樹立信心,找回自我。

比如,媽媽會在豆豆每次塗畫完之後,特別誇張地表揚、讚美他一番,讓他很有成就感。媽媽還特意和幼兒園的老師交流,這樣兩位老師在平時給孩子們上美術課或週六繪畫興趣班時,會特意去鼓勵豆豆幾句,激發豆豆的創作熱情。

有時細心的老師還會特意給豆豆和其他一些孩子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把豆豆畫的一些好的作品張貼在教室裏,或掛在外面走廊上,帶給孩子一些欣喜和鼓勵。

在一次幼兒園組織的“百米畫展表演”上,豆豆和同班的另外幾位寶寶,有幸代表全班在活動中現場進行了繪畫表演。當時豆豆畫的是五個大小不一,但都俏皮可愛的蘿蔔。

畫完之後,老師就將這些孩子的作品擺在操場上展示。豆豆拉着媽媽的手,找到他的“傑作”,臉上洋溢着特別自信、燦爛的笑容,與當初在繪畫班受到挫折的那種狀態截然不同。媽媽這顆懸着的心總算是放了下來。

給孩子創造展現自我的機會,不僅能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還能增強他的創作樂趣。當孩子看到自己的塗鴉作品被衆人欣賞時,他的內心會獲得一種極大的滿足感,同時也更有興趣去繼續創作。

別用“像不像”衡量孩子的塗鴉

4歲的譚琛對畫畫很感興趣。有一次,琛琛畫了一個圈,非說畫的是小鴨子。琛琛媽認爲兒子說的不對,就忍不住主動給兒子畫了一隻像模像樣的小鴨子。後來,只要看見兒子畫了“四不像”,她就主動作畫示範。然而,讓她意外的是,琛琛的作畫能力不僅沒長進,反倒不愛畫了,想畫什麼都讓媽媽來。

4歲左右是孩子的塗鴉期,他們開始對美術符號產生興趣,喜歡畫一些紊亂不規則的線條。但是,由於手部小肌肉羣發展不完善,開始的塗鴉多是一些雜亂無章的線條、點點;不過,隨着手部小肌肉羣及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孩子的眼睛逐漸能夠注視塗鴉時筆運行的方向,能將圖形與線條結合起來。

因此,在孩子塗鴉的初級階段,家長不能用“像不像”來衡量孩子的畫,否則不僅傷了孩子的自信,還可能澆滅他剛產生的塗鴉興趣。要知道,讓孩子塗鴉不是爲了培養畫家,而是鼓勵他們用符號表達情感,盡情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審美能力,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