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對孩子過度保護是一種病,病因是你有一顆玻璃心

對孩子過度保護是一種病,病因是你有一顆玻璃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風一吹就動的父母,小心你的孩子啦,風一吹他可能就倒。昨天,好友向我講述她的女兒玲玲最近在人際交往上的一些困擾。下面這篇文章告誡一些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是一種病。

玲玲在幼兒園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也是一個女孩,玲玲實在是太在意這個朋友了,總想時時刻刻都和好朋友黏在一起,好朋友有時會被玲玲的熱情搞得有些不知所措。結果,這位小朋友的媽媽看不下去了,出面爲自己的孩子主持公道,對玲玲說了一些比較嚴厲的話,同時向家長投訴玲玲,意思是你該管管自己家孩子了。我的這位好友被深深打擊了,別的家長告狀告到了自己這裏,而且還對自己的孩子說了重話,這都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決定以後再也不會帶玲玲主動和那個孩子玩了,更不會和她的媽媽私下聚會了。

我聽了之後有些爲玲玲憤憤不平。我對好友說:首先,這個媽媽沒有權力去教育別人的孩子,而且居然是用非常不友好的、盛氣凌人的姿態去教訓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其次,你不要被對方家長的態度搞昏了頭,要正視孩子行爲的出發點——玲玲渴望友情,這不僅是她在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也是她在積極爲融入集體找突破口,一個孩子只有在幼兒園裏有了朋友,才談得上融入集體。玲玲也許是在交友的敏感期,非常在意朋友對她的態度,而她表示友好的方式不得要領,在交朋友上還沒找到更合適的方法。但毫無疑問,那位自以爲是教訓人的媽媽是一顆玻璃心,如果你也被她牽着走,就也會患上玻璃心的毛病。把正常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升級爲危機事件,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尤其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羣玻璃心的家長。其中一類玻璃心是生怕自己的孩子受一丁點委屈,吃一點虧,遇到一點小狀況,就奮不顧身地撲上去,爲孩子主持公道,爲他趟平道路。在遊樂場,一羣孩子爭着玩一個器械,難免有小摩擦和相互的碰撞,總會有那麼幾個家長,一臉不高興地把自己孩子一把抱走,或是警告別人家的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在幼兒園,孩子之間一般性的矛盾,會被有些家長過分放大,找其他家長理論,找幼兒園理論,理直氣壯;上了小學中學,總有家長會認爲老師偏心眼,眼裏沒有自己家的孩子;親戚家孩子的成績比自家孩子好,逢年過節時便百般地不痛快,拼命歷數自家孩子的各種優點……

還有一類玻璃心家長是哀怨型的,他們不會盲目地挺身而出,但心裏確實受傷了。老師對孩子的一句中性的評價或是善意的批評,會刺痛他們的心;自己的孩子暫時沒法融入集體,或是在一個小團隊裏被冷落了,他們會比孩子更失落,焦慮,擔心,着急該用什麼辦法扭轉局面;看到別的孩子對自己孩子做出一些不善意的言語和舉動,他們會憤怒加各種想不通,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人存在?爲什麼我們會遇上這樣的人和事……

對孩子過度保護是一種病,病因是你有一顆玻璃心

玻璃心的家長有的是父母,有的是老人。他們普遍都有一個邏輯,孩子是弱小的,不能平白無故地受委屈,孩子時刻需要被呵護。玻璃心的家長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我的孩子吃虧了,他被欺負了,他被苛責了,他不被重視,他真可憐,他人、集體、社會都成了他與孩子的對立面。

對,孩子是弱小的,孩子是需要父母保護的,但保護不能不講尺度,保護不能不講方法,保護過頭和錯誤的保護並非明智之舉。在當時當刻,或是短時期內,你的保護會很見效,因爲你用強勢的方法讓自己佔得了上風,心裏會很舒坦,孩子也佔得了上風,孩子也會感覺不錯。但生活會永遠讓你佔上風嗎?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不是生活在你給孩子建造的玻璃房裏,社會也永遠不會對你的孩子溫柔以待,你的保護總有一天會鞭長莫及。至於那些自怨自艾的父母,就更沒必要了,世間的殘酷如此之多,你哀怨得過來嗎?

玻璃心家長最大的危害是,會傳染,把脆弱、敏感、易受傷、愛抱怨的病傳染給孩子。孩子會從家長那裏讀到一種信息,我永遠是需要被保護的,我永遠是對的。孩子被罩玻璃房裏,導致他永遠看不清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有風有雨纔是真實的世界,不知道受點委屈、吃點虧是立身立命的必需,更喪失了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和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天然的傳感器,你的情緒、認識、看法、觀念,都在潛移默化着他。你說別人的不好,學校的不好,他就會跟着你說不好;你遇事唉聲嘆氣,無計可施,他就會一籌莫展;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你抱怨這個不公平,那個不合理,他就會認爲這個社會沒有陽光。反之,如果你舉重若輕,他也不會凡事斤斤計較;你善用智慧和幽默化解生活難題,他也習得了樂觀;你理性、客觀,對事物不妄加惡評,隨意指摘,他也會冷靜、剋制,善於思考。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就非常地玻璃心。因爲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些事情,我連續幾個晚上失眠。每天都會不停地盤問孩子,拼命地教他應該怎麼辦。結果並不理想,我的用力過猛導致孩子也跟着我焦慮了,把屁大點的事情看得很嚴重,也至於產生了新的問題。事後,我覺得自己有些可笑,也豁然明白,事情其實就是那點事情,把事情嚴重化的是自己的玻璃心。

玻璃心父母最大的錯誤在於,遇事不去分析,不想辦法,把注意力全都轉移到他人的身上,試圖從別人和外界入手,找一個最簡單的處理方法,而錯失了觀察孩子,完善孩子的機會。

如果我是玲玲好朋友的媽媽,一定不會傻乎乎地跑過去教訓別人家孩子,而是先找自己家孩子談一談,問一問孩子是不是因爲被好朋友纏着而產生了困擾,如果是,那就引導她學會說“不”——對於愛順從於同伴的孩子來說,學會說“不”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她是你的好朋友,但她的行爲讓你不舒服了,那就要明白地告訴對方,“我想自己玩一會兒,你能不能不要一直跟着我。”或者,建議孩子找第三個小朋友加入這個小團隊,用第三方緩解兩人過於緊密的關係。

玲玲這邊也一樣,無需在意對方家長的無理,解決玲玲面臨的交友困惑也要從自己入手。引導孩子去發現她和其他更多小朋友的共通點,尋找新的朋友,把交往的圈子擴大一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一直投注在一個朋友身上。如果孩子暫時還交不到新朋友,原來的朋友也不願意再和她玩了,那也不要着急,也許孩子會在這一個真空期發現獨處的妙處,要知道,既能自己玩,也能融入集體是一個了不起的本領。同時,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她能交到一個好朋友,就說明她的交往能力沒有問題,只是缺方法,她每天在集體中,會不停地觀察同學們,對他們逐漸熟悉,有所判斷,她會找到一個自己能把控、操作的方法,尋找契機打開新的交往。這個過程需要大人耐心的等待,以及鼓勵。不要總是問“你今天有沒有交到新朋友啊?”“那個誰誰誰跟你玩了嗎?”這會對孩子產生暗示作用,讓她覺得自己在交朋友方面真有問題。不妨換一個思路,“媽媽今天又發現了一本好玩的書(或是一個好看的娃娃、一個好玩的地方),你想和班裏的誰一起分享?咱們要不要約她一起玩?”這樣的開頭讓孩子沒有壓力,既可以瞭解到她目前的交友情況,也是在暗示孩子交友的方法——尋找共同語言,嘗試私下單獨聚會,主動表示友好。

在我帶着一顆玻璃心焦慮的那段時間,偶然看到一篇文章,對我觸動很大。作者奉勸家長把眼光拉長到一個人的一生中,在這個維度看你的孩子現在所遇到的問題,你纔能有更清醒的認識。未來,孩子可能會面臨失戀,可能會找不到工作,可能懷才不遇被上司、同事擠兌,可能婚姻失敗,今天的雞毛蒜皮比起這其中任何的一個,傷痛都要小得多。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一生是風調雨順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成長是沒有傷疤的,只要不傷及人身安全、自尊等這些最基本的底線,對孩子的那些磕磕絆絆還是抱着一顆平常心吧。

如果你還是忍不住地玻璃心,那也可以理解,但請你自己想想就算了,不要在孩子面前袒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做一個理智、遇到問題愛動腦筋的父母,內心纔會走向強大,而孩子也會照着你的樣子,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靠自己的本事打贏世界。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