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不分享是自私嗎

孩子不分享是自私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不願意分享是自私的行爲嗎?面對孩子的不願意分享,家長能強制嗎?我家孩子不愛分享,不讓別人碰自己的玩具,該怎麼引導呢?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非常常見,現在也偶爾能看到逼迫孩子分享的家長。

家長總擔心在集體生活中,自己的孩子只會動手搶別人的,不懂分享會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雖然分享是種美德,但美德應該建立在自願和快樂的基礎上,逼迫孩子分享就是父母的不對了!

願意分享的信號

大多數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分享的概念,孩子是否願意分享,家長可以從幾方面判斷。

01有物權意識

孩子2歲左右進入“物權敏感期”,TA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

有了物權意識,充分享受了物權後纔可能主動分享。

02有社交意識

孩子處於集體中,有了社交行爲才存在分享的需要。

3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有社交意識,TA不再粘着爸爸媽媽,想要和小朋友一起玩。

大多數3歲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接觸到更多的小朋友和公共設施就產生了分享的需要。

家長要確保孩子已經習慣和小朋友相處,熟悉的相處環境會讓孩子產生信任感,只有互相有了信任感,才能進一步培養分享意識。

孩子不分享是自私嗎

03自願和快樂的分享

只有建立在孩子快樂、自願的基礎上,分享纔是美德。

在成年人的世界,分享是互惠互利的事情。

我們內心很清楚,分享可以得到回饋。

但在孩子看來,分享等於失去,這就是爲什麼很多孩子願意分享食物(自己吃不完),但不願意分享玩具的原因。

家長引導孩子分享,首先要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並且讓孩子明白,分享不等於失去。

引導孩子適當分享 從小事做起

雖然5歲之前的孩子還不能真正理解分享的概念,但家長可以將共享、合作的意識注入到日常生活中。

嘗試輪流擁有一個物品,是寶寶學習分享的第一步。

比如:

媽媽陪孩子一起搭積木,媽媽先搭一塊,然後對孩子說:“該你玩啦!”

家長給孩子做榜樣

孩子常常觀察模仿家長的行爲,所以家長要爲孩子建立好榜樣。

媽媽吃蘋果時問孩子想不想來一個,家長的示範作用能促進孩子分享意識的建立。

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輪換和交換,這兩種方式都能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比如:

在公共玩具區,家長告訴孩子,你能玩10分鐘,計時器響了後輪到其他小朋友玩10分鐘,小朋友玩了10分鐘,你又可以玩10分鐘。

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和小朋友交換玩具,讓孩子懂得,分享玩具自己不僅沒有失去玩具,反而可以玩到別人的玩具。

孩子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分享帶來的快樂,也會越來越願意去分享。

及時稱讚孩子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關心孩子是否有禮貌、有教養,但常常忽略孩子的進步。

孩子做到分享時,家長要給予表揚或直接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這樣可以激勵孩子繼續分享。

建立分享規則

成年人有視若珍寶、不願借給別人的東西,孩子也是一樣。

家長和孩子將物品分類,哪些是願意分享的,哪些是不願意分享的。

孩子從小蓋到大的被子不願意分享,但繪本和食物可以分享,如何分類由孩子自己決定。

所有方法都建立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之上。

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多給孩子提供社交機會,TA早晚會邁出分享的第一步!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