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教孩子分享的第一步是允許自私

教孩子分享的第一步是允許自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允許孩子自私嗎?教會孩子分享的第一步是什麼?孩子自私不是問題,強迫孩子分享纔是大問題,接下來看看這些被家長忽略的。

春節期間去親戚家做客,見到了這樣一幕,頗有感觸:親戚家裏有其他小朋友來做客,看中了她家孩子的一個變形金剛玩具,孩子不給,和小客人爭搶起來,吵鬧聲惹來了親戚,孩子眼巴巴看着媽媽,期待着媽媽給自己主持公道。

卻沒想到親戚脫口而出:“你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給弟弟玩會不行嗎?!”

說着就把孩子手上的變形金剛搶了過來,遞給了小客人。

孩子傷心地哭了起來。

我當時看着那個絕望的孩子,心裏非常難過。

做大人的,總是自以爲是地害怕孩子變得自私,熱衷於教孩子分享,絲毫不考慮他本身的感受。

“你是大孩子,要讓着弟弟,懂得分享”

“你怎麼這麼小氣、自私,長大還怎麼得了”

殊不知,這是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有時候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永久的傷害。

孩子自私,或許是正處於物權敏感期

孩子小時候自私,長大後就一定會成爲一個自私的人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先獨佔,再分享,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而言,自私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3、4歲是孩子最自私的年齡,普遍顯現出“利己”傾向,孩子通常要到7、8歲之後才真正懂得分享。

這是由於,孩子2歲以後,隨着自我意識的發展,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東西是自己的,因此想要捍衛自己的權利,進入了“物權敏感期”。

這個階段孩子表現出來的“自私”,並非大人世界裏充滿貶義的概念,而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醒,是他成長過程中的一個特點。

“物權意識”的建立,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十分重要。

他會逐漸懂得什麼是“我的”、“你的”、“他的”,在待人接物上更加明確自己與他人的邊界,既能維護自己的權益,也會尊重別人的界限。

只有當孩子真正擁有過一些屬於他的,可以讓他做主的東西,“物權”能夠得到父母的充分尊重,纔會建立起安全感,這是他日後學會主動分享的基礎。

孩子自私不是問題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纔是問題

很多父母沒有考慮到孩子在物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認爲孩子過度強調“這是我的”,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別人就是自私、小氣,常常忽略了孩子內心的感受,而強迫孩子分享。

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爲。

分享的本質在於自願和愉快。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他感受不到分享的快樂,而是被剝奪的不快,被強迫地犧牲自我需求,孩子會對“分享”這一行爲產生誤解。

我非常認可親子作家盧丹丹在書中所表達的一個觀點:

“總是被家長要求分享的孩子,反而會對很多東西都有強烈的佔有慾,因爲他們沒有享受過佔有的權利,所以要努力地彌補自己。分享應該是一種權利,讓孩子自己做主。”

教孩子分享的第一步是允許自私

因此,在孩子2歲—6歲階段,父母允許孩子自私,比教會孩子分享更加重要。

尊重他自由使用自己物品的權利,不要僅僅因爲面子或怕尷尬而隨意處置孩子的東西,忽略他的感受。

在孩子不願意分享自己喜歡的物品時,勇敢一點告訴別人:“不好意思,他不同意。”給孩子最大的尊重。

不強迫孩子分享,那要如何引導?

不強迫孩子分享,絕不意味着縱容孩子,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通過正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在孩子的物權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隨着孩子慢慢長大,當他能逐漸體會到分享帶給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愉悅感時,就會真正學會分享。

家長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做:

家長的示範作用

小氣、斤斤計較的家長,很難養出懂得分享的孩子。想教會孩子分享,父母自己要先做好表率。

常常和家庭成員、鄰居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食物、書籍、好用的工具等,讓孩子看到分享給人際交往帶來的愉悅感,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家長的分享行爲。

孩子做出類似分享的行爲時,及時加以肯定和表揚

當看到孩子願意把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給大人吃,或者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等分享行爲時,及時表揚他,“你懂得分享,做的真棒,媽媽爲你驕傲!”得到肯定和讚賞的孩子,會不斷強化這類分享行爲,朝着積極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