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0-1歲 > 嬰兒健康 > 你的孩子有兒童分離性焦慮?

你的孩子有兒童分離性焦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樂樂上幼兒園小班了,可是他一進幼兒園就不停地哭鬧。起初,大家以爲這是樂樂適應新環境慢的表現。可一個月過去了,樂樂依然如故。在幼兒園,他既不和老師在一起,也不和小朋友玩兒,不肯吃飯、午睡,連牛奶和水都不喝。直到爸爸或者媽媽來接他時,他才停止哭鬧。回到家後,媽媽陪着他在房間裏玩兒,無論玩多久,只要媽媽伸手去開門,他就會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鬧着跟上來。而且,樂樂的焦慮感明顯增強,甚至在入睡後還經常喊“媽媽不要走”、“媽媽,我不去”。


樂樂上幼兒園小班了,可是他一進幼兒園就不停地哭鬧。起初,大家以爲這是樂樂適應新環境慢的表現。可一個月過去了,樂樂依然如故。在幼兒園,他既不和老師在一起,也不和小朋友玩兒,不肯吃飯、午睡,連牛奶和水都不喝。直到爸爸或者媽媽來接他時,他才停止哭鬧。回到家後,媽媽陪着他在房間裏玩兒,無論玩多久,只要媽媽伸手去開門,他就會立即扔掉手中的玩具,哭鬧着跟上來。而且,樂樂的焦慮感明顯增強,甚至在入睡後還經常喊“媽媽不要走”、“媽媽,我不去”。

解析

你的孩子有兒童分離性焦慮?

樂樂的行爲是分離性焦慮的表現。分離性焦慮是在學齡前兒童身上比較常見的一種情緒障礙,發生率爲3.5%~5.1%,以女孩兒更爲多見。出現分離性焦慮的孩子通常溫順、老實、守紀律,但是缺乏自信,對壓力異常敏感,不善於用語言及情感宣泄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焦慮情緒。當他們與親人分離時,就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情緒,具體表現爲:過分擔心依戀對象可能受到傷害或者害怕依戀對象一去不回;過分擔心自己會走失、被綁架或者住院,以致與依戀對象分離;因不願離開依戀對象而不去幼兒園或者拒絕上學;非常害怕獨處,或者沒有依戀對象陪同時寧願呆在家裏也絕不外出;沒有依戀對象在身邊時,不願意或者拒絕上牀就寢;反覆做噩夢,內容與離別有關,以致夜間多次驚醒;與依戀對象分離前過分擔心,分離時或者分離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如煩躁不安、哭喊、發脾氣、痛苦、漠然等;與依戀對象分離時反覆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但無相應疾病。

每個孩子都會出現分離性焦慮,只是輕重程度有所區別。如果過分嚴重的話,則會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產生較大的影響。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早期的分離性焦慮如果比較嚴重,會降低孩子智力活動的效果,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響孩子自信心的發展,使他們在面對一個新環境時,比別的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恐懼和分離性焦慮。

原因

遺傳因素

父母患有焦慮症,子女的發病率也比較高。同卵雙生子的同病率可高達50%。

⒉親子過分依戀

出現分離性焦慮的孩子平時都與母親或者固定的撫養人在一起,很少與外界接觸。母親對孩子過於寵愛、過分保護、事事包辦、處處代勞,使孩子形成膽小、害羞、依賴性強、不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個性弱點和對母親的過分依戀,一旦分離就容易出現分離性焦慮。

⒊生活事件影響

與父母突然分離,在幼兒園遇到挫折,親人病重或者死亡等都可以成爲誘因。


 

對策

擴大孩子的接觸面,讓他從小習慣多人撫養的環境,給他創造接觸家庭成員之外的其他小朋友和大人的機會。和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使他逐漸形成“媽媽走了還會回來”的意識。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要讓他對母親過分依戀,以免進入幼兒園或者學校後難以適應集體生活。

培養孩子的合羣能力。鼓勵孩子拿自己的玩具與其他小朋友分享,以培養他與人相處的能力。孩子在集體環境中受到歡迎,可以減少或者避免分離性焦慮的發生。

做好入托前的準備工作。在入托前要經常給孩子講幼兒園的生活,也可以帶他到幼兒園參觀,看一看小朋友們是如何愉快地做遊戲、念兒歌、學畫畫兒等,讓他對幼兒園產生好感甚至嚮往之情。多誇獎老師和氣、漂亮、能講故事、會唱歌,讓孩子感覺到老師是父母的好朋友,也有助於形成新的依戀關係。

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如果父母本身有焦慮傾向,就要認識到自己的弱點可能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了分離性焦慮,則要查明原因,解除誘發分離性焦慮的心理應激因素,採取支持性心理治療和家庭輔導治療。尤其是父母要提高對分離性焦慮的認識,消除家庭環境或者家庭教育中的不良因素,克服自身的弱點或者神經質傾向。

可採取生物反饋療法(鬆弛療法),幫助孩子進行全身放鬆訓練,如果配合遊戲或者音樂療法效果更佳。

對於焦慮反應嚴重的患兒,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焦慮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