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方法

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方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應該從早期教育開始嗎?孩子分離焦慮的表現有哪些,相信很多家長深有體會吧。

“媽媽,抱抱,抱抱,哇,我不要去上學,不要去上學。”又到開學季,幾乎每一所幼兒園門口都會發生這樣的一幕,孩子緊緊地抱着媽媽,不願撒手,不管老師怎麼做,怎麼說,他都不願跟老師走。而媽媽也站在一旁,眼角含着淚水,手足無措的樣子,矛盾不已,既不忍心轉身離去,又不敢伸手去抱孩子。

兒童心理學中,把孩子與媽媽這種行爲稱爲“分離焦慮”的表現。什麼是分離焦慮?所謂分離焦慮就是當孩子跟父母分開時,產生的一種焦慮、不安情緒。現在很多觀點都認爲,孩子三歲上幼兒園大哭大鬧,才迎來了分離焦慮期。其實不然,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凡是在見不到媽媽時,他們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焦慮。

只是在孩子三歲以前,大多數父母對分離焦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而且不同孩子表現出來的反應完全不一樣,有些孩子跟父母分開後,開始變得沉默少言,性格越發內向,甚至表現出不吃不喝的樣子;有些孩子則大哭大鬧,哭得撕心裂肺,渴望吸引更多人的注意……

面對孩子這些反應,我們父母更多的是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哭,卻沒有很好地給予安慰。

其實,孩子最初出現這種焦慮時,是具有特殊的適應能力,因爲這種焦慮感會促使孩子去尋找媽媽,或者發出信號,甚至表現出不吃、不喝、不玩,用最能引起媽媽關注的行爲,呼喚媽媽出現。所以,分享焦慮是孩子尋求安全的一種有效方法。

究其原因,分離焦慮與不安全有關。當媽媽離開時,孩子感到不安全,就會產生分離焦慮。不過,在三歲以前,當孩子離開媽媽產生分離焦慮時,但他所處的環境仍然很熟悉,還有其他熟悉的人照顧他,所以,他很容易適應。

在三歲上幼兒園時,孩子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與照顧者,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老師與小朋友,所以,他特別難以適應,分離焦慮就顯得特別嚴重。所以,大多數孩子在上幼兒園時都會產生分離焦慮。

不過,如果媽媽能瞭解孩子的早教焦慮,並給予一定的引導,那麼就能減輕孩子上幼兒園時出現的分離焦慮。

幫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的方法

用遊戲嘗試分離,讓孩子體會焦慮

都說孩子三月認母,但是沒跟孩子分開過的媽媽是無法體會不到的。一般來說,一歲以前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媽媽儘量全程陪伴孩子,給足孩子安全感。

不過,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體會焦慮感。比如,在孩子6個月以前,我們可以跟孩子玩“哇”的遊戲,用雙手矇住臉,讓孩子感受媽媽不見了。媽媽可以透過手指縫觀察孩子的反應,在他癟嘴快要哭時,媽媽拿開手來說:“哇!”通過這種遊戲,讓孩子感受媽媽不見了的感覺,並讓他明白媽媽雖然不見了但還會出現。

6個月-1歲時,媽媽可以跟孩子玩“躲貓貓”遊戲,媽媽藏起來,暗中觀察這個時候你得孩子有沒有眼睛到處看,或是委屈的要哭,然後媽媽突然出來,給孩子一個心理安慰。其實分離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有的時候可能是我們沒有發現。

大概在女兒三四個月大時,她開始認媽媽了,雖然在外面沒有表現出來明顯的認生,但是在家總是找媽媽。有一天我身體不適,就把孩子扔給剛外出旅遊回來的父母,自己踏踏實實地睡了一下午,晚上媽媽把孩子帶回來時,我看到孩子似乎變了個模樣,並不是往日那個見到媽媽就開始高興得手舞足蹈的寶寶,而是一個目光呆滯的寶寶,在我懷裏也興奮不起來,就是緊緊抓着我的衣服。

看着孩子焉焉的模樣,我才發現這是孩子跟我分離一下午所表現出來的焦慮。我當時很心疼,但轉念一想,這是孩子的一種進步,無意中讓他體驗了一下分離的感受。於是,我笑着對孩子說:“是不是想媽媽了?媽媽下午在家裏睡覺,哪裏也沒去!很抱歉,媽媽沒有及時告訴你。”說完親了親孩子,孩子才勉強給我一個眼神。那個晚上,我把孩子攬在懷裏,直到她安心睡去。

可見孩子的分離焦慮隨時都會表現出來,只是需要我們擅於發現。在孩子感受分離焦慮時,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孩子抱在懷裏,因爲媽媽的心跳聲是最有安全感的,能夠安撫孩子的情緒。

認識分離,讓孩子順應生活

其實分離總要發生,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一般來說,在孩子6到18個月時,多數媽媽重返職場,分離焦慮這時開始升級到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引導孩子明白什麼是分離?

產假結束,我就選擇上班。剛上班那幾天,孩子的分離焦慮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幾乎每天都是在孩子的哭聲中離開家門的。在撕心裂肺的哭聲中,剛半歲的孩子甚至蹦出“媽媽”兩個字來,聽到這樣的哭聲,我心裏咯噔一下,感覺這種突然分開對孩子太殘忍了?孩子焦慮,媽媽也焦慮,我那天工作也魂不守舍,總是惦記孩子,怕孩子哭,怕孩子不好好吃奶,怕這個怕那個,怕得自己都產生焦慮情緒。

爲了緩解這種焦慮,我決定把孩子和媽媽都帶到單位宿舍。如此一來,我中午就可以見見孩子,加上我的哺乳假是可以提前半個小時下班的。通過中午的相見,孩子的焦慮情緒明顯得到緩解,從一開始會在我走後哭鬧,到最後大方跟我揮手再見。在一次又一次分離中,她可能明白了,媽媽出去一下,還要回來的。

在生活中,孩子或多或少都會面臨這種分離焦慮 ,所以,對於父母來說,我們要正確引導孩子,微笑着跟孩子揮手再見,而不是偷偷離開。慢慢地,孩子就能適應媽媽偶爾要跟孩子分開的事實,對於分離就不會那麼恐懼了。

學會分離,讓孩子自己成長

在體驗、認識分離以後,就要讓孩子學會面對分離了,在孩子2歲半到3歲半時,孩子進入了分離的第三階段,這個時期是引導孩子走進幼兒園的好時期,邁過這個階段,孩子就走在和我們漸行漸遠的路上。因爲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留給父母的大多是背影。

爲了讓孩子學會分離,我給孩子報了早教班。早教班裏面兩歲半以上的孩子需要嘗試獨立上課了。女兒第一天上課時,面對大多數孩子的哭聲,她顯然受到了影響,臨近上課時表現出一種膽怯,她的小眼睛看看這看看那,似乎心裏琢磨着什麼。

我感覺到了她內心的膽怯,便走過去輕聲對她說:“你可以走進那個教室,可以一個人上完課的。”她左顧右盼的眼睛看向我,勉強跟我點點頭。我吻了她的額頭,讓她進教室去了。

女兒上課過程中,我沒有趴在窗子上看。因爲我知道最應該保持淡定的自己。我一直等到下課,老師的點評傳進了我的耳朵:“小辣椒雖然是第一次上課,但是整節課的跟隨互動都不錯,講故事環節能很好的回答我的問題,而且跟其他小朋友的交流也不錯,交換玩具環節表現的很大方。”

沒想到,孩子能成功實現分離。雖然只是一節課,也標誌着她正在走向獨立。我相信通過我的引導,她已經意識到了,分離只是短暫的,總有團聚的時候。幫助孩子克服上幼兒園的焦慮,並不是在孩子上幼兒園時纔給孩子提供幫助,我們更多的是從小做起,從早期教育開始,利用生活中的每一次分離,讓孩子感受體會、認知、學會分離,當我們做好這些準備工作,孩子上幼兒園時,分離焦慮感自然就減輕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