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飲食 > 生長髮育 > 娃的敏感期只有6個!不要被誤解了

娃的敏感期只有6個!不要被誤解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敏感期進入了大家的視野。很多媽媽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哪些敏感期,每一個敏感期都發生在什麼階段,又有哪些跡象。

當媽的一個個誠惶誠恐,其實完全不用,敏感期的意義或許更多的是告訴我們如何更瞭解或者理解某個階段孩子執着的喜愛,而遇上孩子“充滿興趣”的點,咱們最好能趕緊配合、“投其所好”,迅速跟上他的腳步。

如今人人都在談敏感期,家長們也很重視。這很好理解,大家生怕自己的孩子錯過了敏感期。

但是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敏感期被很多人過度解讀了。

我看到各種奇怪的敏感期:色彩敏感期、詛咒敏感期、審美敏感期……甚至有一個敏感期可以細緻到「動植物、實驗、收集敏感期」。

再這樣下去,我覺得我們很快就會看到吃飯敏感期、喝水敏感期、睡覺敏感期、甚至呼吸敏感期了……

一想到我所學的敏感期只有6個,我就惶惶不安。

不過我回想起上學那會兒,大家會在課本上勾重點。

既然是勾重點,那就應該勾真正的重點。

所以我一直無法理解爲什麼有同學會把書勾得那樣的天花亂墜。

△這樣勾過的書,真的跟完全沒勾過的書有什麼區別嗎?

滿篇都是重點,說白了就是沒有重點了嘛。

其實敏感期也一樣。如果這個也敏感,那個也敏感,敏感多了,那就不敏感了嘛。

真正的敏感期,就應該抓住最重要的幾點。

6個還是36個,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這是傻不傻的問題。

什麼是敏感期?

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孩子對環境中的特定刺激或者印象特別敏感。這一段特定的時間就是敏感期。

說通俗一點,孩子這段時間,就喜歡做這方面的事。

敏感期一共有6個: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精緻化敏感期、動作協調敏感期、社會行爲敏感期、小物品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

這是唯一一個過了6歲還會繼續存在的敏感期,通常會一直持續到孩子7、8歲的時候纔會消失。

這是一個好消息,說明我們有大把的時間讓孩子學習語言。

處在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學習語言是很輕鬆的。我們經常聽說有孩子生活在雙語環境中,甚至是三語環境中,他能把每一種語言都講得很好。

再想想我們成年人學習一門外語的經歷,你會羨慕死這些孩子的。

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給他創造好的語言環境。

英文裏有個詞語特別貼切,叫exposure,就是說要把孩子「曝露」在語言環境之中。

所以我們會給孩子讀繪本、講故事、聊天,給孩子命名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秩序敏感期(1-3歲)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經常會做出一些我們大人理解不了的事情。

比如我們班曾經有個小小孩看到一個紙巾盒關不上,很着急。使勁把蓋子往下按,還是關不上,急得大哭。

大人走過去,發現是紙巾盒裏的紙太滿了。於是把多的那一疊拿出來,紙巾盒關上了,孩子也不哭了。

對孩子來說,紙巾盒關上了,秩序感也得到了滿足。

另一個經典的例子是蒙臺梭利博士講述的:一個媽媽抱着孩子出遊,路上走熱了,便把外套脫下掛在手臂上。

孩子大哭,怎麼都哄不住。蒙臺梭利讓這個媽媽把衣服穿上試試,果然一穿上孩子就不哭了。

在這個孩子看來,衣服是用來穿的,不是用來搭在手臂上的。

這個故事,並不是說要讓我們事事遷就孩子。但至少,如果我們理解什麼是秩序敏感期,就能夠在孩子因爲秩序感受到破壞而沮喪時,抱着一顆理解的心。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你這熊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啊。」

感官精緻化敏感期(0-5歲)

蒙臺梭利博士說,孩子是「感官的探索者」。孩子也的確是用自己的感官來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的。

我們總是出於「衛生」和「安全」的考慮,讓孩子不要碰這個,不要摸那個。

這樣的做法看起來讓大人省了不少事(僅僅是“看起來”),但孩子卻因此無法去探索這個世界。

而且孩子想要探索的需求受到了壓抑,總要尋求另外的方式發泄出來。所謂的Terrible Two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堵不如疏。與其擔心孩子摸到的東西不衛生、不安全,不如把家庭環境變得衛生、安全。這其實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移除環境中的障礙」。

動作協調敏感期(1.5-4歲)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父母被自己精力旺盛的孩子折磨得半死,如果出現在某個視頻裏,我們覺得喜聞樂見。但在這個現象的背後,我看到的是成人和兒童之間內在需求的不對等。

孩子喜歡沒有原因地蹦來蹦去,我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哪個成年人如果沒有原因地蹦來蹦去,我們會懷疑他是不是腦子不太好。

是的,這正是因爲孩子有動作協調敏感期,而我們成人沒有。成人只喜歡各種「葛優癱」,同時還指責孩子太「鬧騰」,影響到自己的清靜了。

同樣,這件事情宜疏不宜堵。堵是堵不住的,孩子的運動需求實打實地在那兒呢,你能跟自然法則抗衡嗎?

從嬰兒時期,我們就要滿足孩子的運動需求。

準備一個活動墊,讓孩子慢慢能夠支撐着自己的身體趴着。接下來,他會在活動墊上練習翻身。然後是爬,這時他已經不需要活動墊來限制他的活動範圍了。接下來坐、扶着站起來、攀着東西走、獨立地走,每一個階段都要爲他提供合適的支持。

我看到過有不少家長用一個「圍欄」把孩子圍在裏面玩,理由是出來了會到處「搗亂」。

真是奇怪,我們爲孩子的每一個進步而感到歡欣鼓舞,但現在孩子會爬了、會走了,在身體上前所未有地獨立了,我們卻反而要更多地限制他。

天底下哪有這樣的道理?

這世上沒有「調皮」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

如果你經常帶孩子到戶外去玩球,他不會那麼不講道理地在家踢球把花瓶打碎。

社會行爲敏感期(2.5-6歲)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成人就是他們的一切。

換句話說,他們對同伴什麼的不太感興趣。這個時期,社交也幾乎不存在。

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沒有“你”“我”的概念,他覺得媽媽就是我,我就是媽媽。我就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是我。我一餓就要吃,我想要什麼就要馬上得到。

注意,如果“我就是這個世界”,那“我想要什麼就要馬上得到”就應該是成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歲以前的孩子,我們怎麼愛他都不過分。因爲孩子需要在這時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隨着心智的逐漸成熟,孩子慢慢能分清“你”和“我”。但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孩子需要首先建立自我,才能逐漸接納他人。也就是說,沒有“自我”,就不會有後來的“你和我”,也就是社交。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要允許孩子“自私”。

遺憾的是,我經常看到有家長要求自己的孩子“大方點”,要“樂於分享”。哪怕自己的孩子其實還太小,根本還沒有準備好要分享。這樣的分享,是成人強迫的分享,不是真正的分享。

娃的敏感期只有6個!不要被誤解了

當孩子真正開始社交時,我們需要做好這些事情:

讓他多跟其他孩子一起玩。除了單純的玩之外,還要提供能夠讓孩子們一起合作完成的活動。

允許孩子參與大人之間的對話。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給孩子介紹優雅與禮儀。例如怎樣打招呼,怎樣禮貌地打斷別人的對話。

在成人間的社交中爲孩子做好榜樣。

小物品敏感期(兩歲左右)

孩子會在這時對細節和小東西特別感興趣。

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在看《打瞌睡的房子》這本繪本的時候,始終都在關注那隻小老鼠。

它一會兒出現在鏡子的頂端,一會兒躺在貓的身上,一會兒跳在空中……不管它在哪兒,孩子的視線幾乎沒有移開過這隻老鼠。

跟做事功利心強,老是急匆匆的成年人不同,他花了很長的時間來注意這小東西。

當孩子研究這些小東西的時候,請你停下來。讓他慢慢來,不要催促他。

敏感期對我們的啓示

瞭解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對於成人來說,不光是要在對的時間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以此來理解,在生命的前幾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希望透過這份理解,我們不會再以成人的思維、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而是讓他們在我們的支持下,能夠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步伐前進。

嬰兒食譜
幼兒食譜
學前食譜
兒童食譜
母乳餵養
人工餵養
輔食添加
寶寶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