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生活護理 > 寶寶不愛吃飯?那是你沒這樣做!

寶寶不愛吃飯?那是你沒這樣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來,再吃一口就好”、”把飯給我吃光光“。

一到吃飯時間,想必很多家長就開始頭痛,各種鬥智鬥法、各種追着喂,深怕孩子吃不夠,一餐吃下來就像打仗,大人生氣小孩哭。

這樣的場景,恐怕很多家長都不陌生,甚至天天在家裏上演。

我們的教養原則是光盤行動?

熊孩子到底能不能愉快地吃個飯?今天米粒媽放個大招,講講這麼多年,我跟米粒在吃飯問題上的經(jiao)驗(xun)。

有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家長會要求孩子把餐盤裏面的食物吃光光。而家長這麼做主要有三個原因:

要養成好好吃飯的規矩,不要浪費食物

孩子一定沒吃飽,營養就是要豐富,應該要多吃一點

孩子正在成長,就是要多吃一點

這三個原因,乍看之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好好研究這跟家裏餐桌上戰況的關係,就會發現很多迷思:

“好好吃飯”包含很多項目

在幼兒早期生活自理能力培養裏,”好好吃飯”(飲食能力)的養成其實包括很多:孩子自我進食能力、能不能自給吃飯、孩子的進食品質、有沒有吃得越來越好、專心吃飯的時間、孩子進食環境的適應狀況、能不能在固定的餐椅餐桌吃飯······

這跟家長常常把”吃完飯才叫好好吃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家長常會要求孩子吃得太多

根據美國兒科雜誌的研究顯示,有超過1/3的家長會在孩子表示吃飽後,仍要求他們再多吃一點。

我相信如果這個研究放到國內來做,尤其針對長輩喂孩子的狀況,這個比例應該會激增到八成以上。

想想你會不會”把飯菜夾到孩子的餐碗後,又覺得哪些菜特別營養,或孩子特別愛吃,然後又多夾了一些進去孩子的碗裏”?

絕大多數的家長都會做這個動作吧!所以孩子最後吃進去的總量,絕對不是一開始你放進孩子碗裏,覺得剛好的量。

忘了加上點心的份量

爲了孩子正在成長,又怕孩子餓着,每天大餐加小餐,還常常給點心。

如果一不留神,時間分配得不好,明明纔剛吃完點心,緊接着又要吃正餐。

這樣的餵養方式,也真是太難爲孩子了。事實上,國內現在極少有被餓着的孩子吧?從兒童肥胖率逐年上升的統計,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根據美國賓州兒童醫院研究發現,要求學齡前兒童”把碗裏的食物吃完”,會讓孩子過於在意碗裏究竟還剩多少食物,養成孩子即使吃完高熱量的一餐,卻還能吃下更多的食物。

這正是教養行爲干預兒童大腦或心智運作的結果。

其他的研究也發現,有肥胖症的青少年,對於兒童時期的飲食印象,都是”乖乖吃光光、不準剩”。

因此,這些研究都建議,培養孩子自我飲食的能力,纔會讓身體更健康。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裏,建議的用餐原則也是:父母只需負責提供營養均衡的食物上桌,訂好何時供應,至於要不要吃、要吃多少、要吃什麼,就讓決定權交給孩子。

這些方式聽起來非常的理想化,嚴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習慣,因爲“有一種餓,叫奶奶覺得你餓”。

所以用餐的時候,孩子在前面各種跑、各種玩,家長在後面各種追着喂,一餐飯下來,人仰馬翻。

不如家長放寬心,試試把吃飯權還給孩子,營造一個開心的吃飯環境,讓孩子自己喜歡上吃飯這件事。

米粒媽小祕訣

這樣說好籠統,感覺太口號了,科學育兒講究實際跟方法。米粒媽現在就教大家幾招,讓孩子愛上吃飯的小祕訣:

從食材選擇到動手參與

帶着孩子一起上市場買菜,教孩子認識各種不同的食材、食材的營養價值,也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喜歡的食材。(如果擔心孩子不懂選擇,可以挑兩三樣營養的食材,然後問孩子今天晚上想要吃那一個。)

到回家後,跟孩子一起洗菜、洗米、煮飯。可以選一些簡單的小任務讓孩子做,像洗米、洗菜、甚至包水餃,都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

千萬不要小看孩子,兩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幫忙一起洗米了哦,而且保證他們會覺得很有趣,欲罷不能。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是他們不能,是家長不敢放手而已。

這樣孩子除了可以從實際日常生活中,學到一些營養的知識,也可以實際體驗,食材是怎樣從市場裏到餐桌上的過程。最重要的是這樣的互動,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

孩子會因爲自己實際參與,製作過程產生飢餓感,進一步產生想要吃的慾望。也就是因爲參與的成就感,轉換成興致勃勃的食慾。這是個很重要,卻很少被重視的步驟。

“彩虹飲食”、重視擺盤,視覺影響食慾

孩子一歲以後,其實就可以跟大人一起用餐了,原則是:大人飲食必須避免重油重鹹還辣、營養均衡、杜絕加工食品、選擇自然食材。

那麼每道菜,我們可以格外留心配色。利用孩子都喜歡彩色的心理,以及色彩可以爲孩子帶來愉悅的心情、刺激食慾。

心理學研究發現,紅色跟黃色的搭配,有助於食慾的產生,能讓孩子覺得東西比較好吃。

所以如果孩子不愛吃紅蘿蔔,家長可以把紅蘿蔔切得小小的,然後搭配孩子都喜歡的玉米。

紅色加黃色、以喜歡的食材包圍不喜歡的食材,讓孩子把紅蘿蔔跟玉米一起吃下去!

此外,老一輩的人可能比較不注重的擺盤,其實很重要哦。想想在比較高級的餐館裏,所有上桌的菜餚是不是都很好看呢。

那些看起來黑黑的、都一個顏色的、盤子可能也不太好看的菜,就算再好吃,因爲賣相差、顏值低,孩子可能連第一口,都不想嘗試了。所以說人靠衣裝、菜靠擺盤哦!

扯句題外話,米粒媽更覺得,藉由擺盤這種生活小細節,還可以提升孩子從小的審美觀、提升生活質感呢!

寶寶不愛吃飯?那是你沒這樣做!

放手讓孩子自己加配料

有沒有發現,帶孩子去餐廳吃飯的時候,孩子都特別喜歡桌上的瓶瓶罐罐?那麼在家的時候,家長其實可以好好利用這點,讓孩子自己添加一些天然的配料,如白芝麻、黑芝麻、海苔絲。

把遊戲帶入正餐飲食裏面,讓吃飯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把握孩子用餐前十分鐘的”用餐黃金期”

兩歲半前的小小孩,專注力有限,所以家長要把握開始吃飯後十分鐘內的“吃飯黃金期”,因爲過了十分鐘後,孩子就很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心,不肯好好地坐着專心吃飯。

在這段期間內,不管孩子想要自己怎麼用湯匙、怎麼拿筷子、甚至用手抓食物吃,都沒有關係,家長站在鼓勵孩子自己吃飯的角度,不要干涉,更不要斥責孩子吃了一身、弄髒了一地。

孩子學習自己吃飯,不管早、晚,都會有這個過程,越早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爸媽越早解脫餵飯的痛苦。

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這樣會讓孩子一開始就不專心好好吃飯,本來還有個十分鐘左右的專注期,開了電視後,立馬被電視吸引,立刻不肯專心吃飯了。

不必規定一定要吃多少,別擔心孩子餓着

飢餓是生物自然反應,進食是生物基本本能。大人吃飯都會有大小餐的狀況了,小孩子當然也是。

有時候,大人爲了把飯喂完,一頓飯折騰了兩個多小時才吃完,可是沒多久,下一餐的用餐時間又來了,孩子當然更吃不下,形成惡性循環。

除了極少部分有特殊疾病的孩子,其他絕大部分的孩子,餓一餐真的沒有關係。餓一餐最常傷的,其實是家長尤其是長輩的玻璃心!

如果家裏能堅持餵養習慣,一餐不好好吃,就等下一餐再吃,中間絕對不提供任何零食、點心。

就算孩子喊餓、哭鬧,家長也能以”安撫替代餵飽”孩子來處理,孩子下一餐會吃得更多、更好。

正餐都吃不好的孩子,更不能給點心、零食

孩子正餐不好好吃,其實還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孩子這一餐不好好吃,家長尤其長輩生怕孩子沒吃飽,在下一個正餐之前,拼命喂點心、零食。

於是下一餐,孩子當然又不好好吃了,沒完沒了,陷入一個不好好吃正餐,只吃零食的惡性循環。

有這樣錯誤餵養習慣的家庭,特別容易養出正餐不好好吃、只吃零食、點心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常有:營養失衡、肥胖、過敏、免疫力差、過動等等問題。其實這樣的狀況,真正需要教育的不只是孩子,問題的根本其實是家長。

小孩不想吃大人應該先開動

媽媽常會在辛苦準備一桌的飯菜,然後孩子可能根本不理會,也完全不肯好好吃飯的狀況下,瞬間炸毛。

其實孩子有時候,可能真的還不餓。也或許是手上的玩具還沒玩夠,還想多玩一會,這時候,其實不需要打擾孩子的專注。

家長不妨就自己先開開心心地開始吃飯,帶頭做出良好示範。有時候,孩子看見你吃得津津有味,會自己走過來說“媽媽,你在吃什麼?”

如果孩子還不來,家長一定要狠下心,先把孩子最愛的菜吃光光,千萬不要捨不得幫他留菜,然後告訴孩子:”好可惜,你最喜歡的XXX被媽媽吃完了,下次記得快一點來吃飯喔!”

飢餓是最好的調味料

“餓的時候什麼都好吃”,這句話對大人適用,對小朋友同樣適用。

如果孩子整天都是室內、靜態的活動,沒有每天至少兩小時的室外運動或遊戲,孩子沒有消耗什麼體力,當然整天都不餓!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每天充分地”動到”。

不管是運動還是遊戲,這些活動都會消耗熱量,讓孩子飢餓、產生食慾。

米粒媽自己就深有體驗,本來也是”什麼食物都只吃三口”的米粒,在上了游泳課後,食慾大開,課後的那餐吃得特別的好。

家長以身作則

還有很多孩子的吃飯問題,其實不是不吃飯,而是挑食。應付挑食的孩子最好的對策就是:多鼓勵、多變化、多陪着吃(全家一起吃)。

很多研究都指出,孩子常對第一次出現的食材會出現排斥心態,但是如果家長可以持之以恆,並且嘗試改變不同的作法,通常在9次內會成功讓孩子接受這樣新的食材。

所以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多點耐心、過陣子再試試,不必強迫孩子,把用餐氣氛搞得很僵。順其自然,持續提供多樣、變化的食物,吃不吃的選擇在孩子自己。

一定要避免因爲孩子不吃某些食材,就在餐桌上對孩子生氣,這樣只會讓孩子會更討厭這種食材。

此外,家長自己是否挑食,是否有均衡地攝取各種營養、食材,其實常常是影響孩子會不會挑食的最主要因素。

總聽媽媽吐槽自家寶貝挑食,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家長按照自己對食材的口味或者喜好準備飯餐,所以餐桌上總出現差不多的食材、用差不多的方式調味。

長久下來,孩子容易口味固定、不是對其他味道排斥,就是因爲口味單調,對吃飯這件事不感興趣。更糟的是,長期使用差不多的食材,容易造成營養不均衡,對孩子的成長髮育,造成影響。

訓練孩子的口腔能力

還有一種狀況,家長習慣煮很軟爛的食物、或是所有的食物都切/剪得很小塊,再給孩子吃。

長久下來,孩子沒有好好地訓練口腔咀嚼能力,一遇到比較硬、大塊的食物,因爲不太會咀嚼,就習慣含在嘴裏。

這樣的孩子,除了不好好吃飯以外,往往也會因爲口腔能力不足,影響發音、咬字的語言發展。

所以當小朋友兩歲起,家長應該不要再把食物特別處理成細碎好吞嚥,要讓孩子開始練習自己切斷、咀嚼食物,以免錯過口腔能力訓練的黃金時期。

幫孩子補鋅

如果上述方法都試了,孩子還是不肯吃飯。排除了心理因素、活動力不足,根本不會餓、口腔能力等問題,家長可能就需要考慮孩子是不是因爲缺鋅,導致食慾不振的狀況。

人體缺鋅的典型臨牀症狀是:厭食;味覺、嗅覺變差;生長緩慢;智力發育低於正常值。最適合的補鋅食物有:海鮮(海帶、蝦子、貝類、深海魚類)、蛋黃、核桃等富含鋅的食物。

均衡的飲食跟規律的生活,是幫助孩子生長髮育的重要元素。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家長不要氣餒,多運用一些小技巧、多嘗試不同的料理方式、不同的食材,讓用餐變成一個好吃又好玩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方法都試過了,孩子還是不肯好好吃飯,並且出現體重生長停滯、身高生長停滯的現象,家長就需要帶孩子去醫院給兒科醫生做更專業、詳細的諮詢和檢查了。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