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怎麼知道孩子被老師“霸凌”?附20個典型表現和10個安撫技巧

怎麼知道孩子被老師“霸凌”?附20個典型表現和10個安撫技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別讓“霸凌”,成爲孩子成長路上抹不去的陰霾。

怎麼知道孩子被老師“霸凌”?附20個典型表現和10個安撫技巧

鄭重提醒

不論您是幼兒園虐童事件的涉事父母,還是關心此事進展的父母,

對於那些受虐錄像、具體受虐細節,請您少看少讀。

這些視頻、文字,可能讓您激動,產生不良情緒,抑制不住地和家人談論。

而孩子對養育者的情緒非常敏感。

您對細節的偏執和描述,會嚇到孩子。

事件發生發展至今,我們或許應該跳離當時場景,暫時放下那些粗暴的細節,

認真思考:如何避免下一個悲劇?

1.孩子爲何“應激障礙”?

昨日至今,燕小六的育兒羣、買買買羣、朋友圈,仍在刷屏幼兒園虐童事件。

其中,瞬間擊中燕小六、喉頭一緊的,是一位好友在午夜時分的反思:

或許,媒體會遺忘,管理者會遺忘,看客會遺忘。

那些家庭,那些孩子,不會忘。

被虐的經歷,在TA們心口,潑了500ml濃硫酸,再也無法柔軟。

據悉,在相關事件中,有孩子被確診爲“應激障礙”,需要心理疏導和門診隨訪。

所謂“應激”,就是人在遭受創傷事件後,本能地產生一系列情緒反應,包括恐懼、緊張、擔憂、焦慮。這些情緒會喚起身體反應(要麼戰鬥,要麼逃跑),來幫助人們防禦或避免危險。

大部分人會自然而然地,從事件和情緒中,逐漸恢復過來。

但那些持續反覆遭受創傷事件影響的個體,可能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即使身處安全環境,TA們仍會反覆體驗到各種負面情緒——就好像,輕鬆、快樂的大門,永遠關上了。

哪些算得上創傷性事件,會引起應激障礙?

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任醫師何鳴曾撰文指出,那些違犯當事人所持的世界觀和人權觀,使個體感到極度困惑、非常害怕、無助、恐懼、不安全、被背棄、前景幻滅的事件。

它們可以是單次突然發生的重大意外,也可以是反覆出現或持續存在的日常生活經歷。

對孩子來說,反覆在幼兒園受到老師言語辱罵,身體暴力,冷漠忽視,強迫餵食——這些就是創傷事件,是老師施於孩子的霸凌行爲。

英美曾有一項聯合研究,主題是“老師的霸凌:一種隱藏的創傷”。研究者對7所小學、116名教師進行匿名調查。結果顯示:有45%的受訪教師承認,曾對學生實施過霸凌。

燕小六認爲,經過近日“負面新聞”連播,有些父母心寒到底,“再也沒什麼可以相信”。

有些父母採取行動,進一步加強和學校、老師的交流;或提出集資,安裝無死角監控器,數據實時聯網。

也有家長開始反思:我想和孩子聊聊每天在校情況,我能感覺到孩子情緒不好。但TA啥都不說!怎麼辦?!

父母羣廣泛焦慮了。

2.你看出孩子“不對勁”嗎?

這兩天,燕小六相信大家看過很多文章。從“如何慎選幼兒園”、“怎麼看機構/教師素質”,到“呼籲加強幼師、教育機構管理和立法”。

那,已經入學(園),怎麼辦?或是有沒有一些表徵,能從兒童行爲中,看出心理傷害?

綜合多項研究,以下20個表現頗具啓示意義。一旦出現,請“高度懷疑”,孩子在學校過得不如意(未必是霸凌,但肯定很波折)。

? 反覆說頭痛、胃痛,或有嘔吐(幼齡兒若出現情緒和心理問題,身體不適會更突出)

? 做噩夢,反覆在睡夢中驚醒(出現時間和是否上學緊密相關,如週日晚上,或週一到週五)

? 易受驚嚇、容易緊張,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丟三落四

? 總在上學前大發脾氣

? 行爲、品性突然出現明顯轉變,如本來愛笑、好脾氣,突然變得易怒、衝動、攻擊他人

? 突然變得沉默寡言

? 突然膽小、怕黑,出現吸吮手指、粘人、大小便失禁等表現

? 一到放學,情緒和行爲就會明顯變化

? 愛說一些自嘲的話

? 拒絕出門

? 各種找藉口在家待着,不願意去學校

? 言談間,對學校沒有任何興趣和好感

? 直說老師不喜歡自己

? 抱怨老師總是挑自己的刺

? 抱怨被老師大聲訓斥

? 抱怨老師羞辱自己

? 抱怨老師對待自己太粗魯、挖苦或不尊重自己

? 傷害自己,甚至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嚴重霸凌下)

? 身上總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傷痕

? 孩子對某個事/物,變得敏感甚至恐懼

燕小六以爲,母親有一種“超直覺異能”。

多數孩子不是屬戲精的。開心與否,都寫在臉上。若你覺得孩子哪裏不對勁,不要憋着,去求證吧。

你在幫助孩子。也在釋然自己。

3.真有此事?如何確認?

發現異常是第一步。

如何讓孩子正確地表達出來,不容易。

尤其是面對幼齡童。其表達能力有限。要問到有效信息,難上加難。

燕小六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親測過的“第三方求證”。

1.聯絡同學TA媽。

燕小六給孩子報名入園前,探過四五六家幼兒園。

每一家,都會挑個下午放學時段,在校門口等一會兒,和接孩子的家長聊兩句:你覺得學校如何?老師NICE嗎?什麼校風?吃得好不好?

假設你家孩子已經入園。不妨和同學父母結成緊密聯盟。在吐槽孩子、抱怨養育壓力的過程中,你也會知道別家孩子在學校裏的真正狀態。若你有困惑,說出來。會有答案的。

2.多觀察師生互動。

在接送孩子時,觀察老師和孩子的互動。

或可以站在圍欄外,觀察孩子、老師在操場上的互動。耐下性子,看三四十分鐘。

最直觀地:

和孩子說話,老師會不會蹲下、單腳跪,和孩子維持在一致的高度,眼神直視;

批評孩子時,是拉到一邊輕輕說,還是吼出來;

孩子看到老師,直覺反應是高興,還是要思考一下才給出反應;

細節很說明問題。

3.和孩子過家家、玩“上學扮演”。

讓孩子扮演老師。自己和玩偶扮演學生。

孩子會把在學校體驗到、感受到的,真實地用行爲表演出來。

4.如何避免二次傷害?

最不幸的是,虐兒事件已經發生。怎麼安撫?怎麼避免二次傷害?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主任、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兒童學組委員高鴻雲給出10招。

1.重中之重:遠離。

帶幼兒離開那個受虐場所。讓孩子與熟悉且信任的人,呆在一起。如果迫不得已因,孩子要重回那個地方,應協商更換教室或改變室內環境佈置,避免勾起孩子的受虐回憶。

2.別老追問受虐情景。

孩子不說,不要逼問。如果TA主動提起,家長要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多聽、少評論。傾訴是一種釋放和宣泄,有助於傷口癒合。

3.保證生活規律,三餐定時,按時睡眠。

如果孩子出現飲食和睡眠問題,別責怪TA。給TA大大的擁抱,多多的陪伴。爲TA準備愛吃的飯菜,摟着TA一起睡。

4.父母穩定情緒。

父母和陪伴者要避免大聲吼叫、動作過猛。別再嚇着孩子。

5.理解TA的不容易。

幼童受虐後,情緒不穩定、行爲紊亂屬於受虐後的正常反應。包括容易哭鬧、發脾氣,無來由的緊張、害怕,行爲倒退,特別粘人。這往往需要一段時間(長短因孩子而異),逐漸緩解。年齡越小,一般恢復越快。

6.溫柔制止不良行爲。

心疼孩子,不能沒有原則。任TA整宿不睡地玩,呆坐一天地看電視,對恢復情緒沒有益處。不如趁這段時間,帶着孩子放個假,去美好的地方,安排豐富遊戲活動,轉移其注意力。

7.理解孩子的宣泄。

受虐兒童會在遊戲或生活中,重現暴力或虐待場景。這也是一種宣泄。此時,父母不應簡單制止,或嚴厲地批評。還是那句話:溫和地多多陪伴。

8.別當着孩子,重複細節。

父母應在避開孩子時,尋求家人、朋友和團體的支持,訴說宣泄情緒,並保持情緒穩定。別讓那些傷痛細節,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9.告訴孩子“你沒錯”。

這一點很重要!別讓孩子以爲“是我不乖,是我惹老師生氣了”。

10.孩子老不好,儘快求醫。

如果孩子的情緒和行爲持續異常,帶TA去心理科就診,尋求專業幫助吧。

後記:

教育者不愛孩子,社會上有一批人對孩子零容忍,社會撫養體系明顯不足——作爲父母,燕小六和你一樣,嚴重缺乏安全感。

有研究稱,孩子在7歲以前,形成基本人格。在此之前,TA所有經歷的一切,會極大地影響其一生。

若在此期間,遭受的是虐待、不公、厭惡、冷漠、暴戾,TA更易出現負面情緒,性格陰鬱。更嚴重的,可能會自閉、抑鬱。甚至自殺。

老聽人說:世風日下,壞人變老。

燕小六想說:每一個鐵石心腸,都是逼出來的。

世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