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不要把父母的興趣強加給孩子

不要把父母的興趣強加給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貝,你看,這是鋼琴,能彈出聲音的鋼琴,你想學嗎?”

不要把父母的興趣強加給孩子

——“寶貝,這位叔叔拉小提琴是不是很帥啊?你想不想學?”

——“寶貝,要是你會彈琴,就能像你們幼兒園老師那樣演奏曲子了,你願不願意啊?”

我們總是喜歡用以上類型的提問開啓孩子學樂器的大門,像是設了一個圈套,把孩子圈進去,也把我們自己套牢。

著名鋼琴家劉詩昆曾說:“中國學鋼琴的孩子全球第一。”如果再加上學古箏、小提琴、電子琴等其他樂器的孩子,中國的琴童數量只能用歎爲觀止來形容。

導致這種局面當然有很多因素:有較爲功利的原因,希望通過學琴讓孩子在未來的考學就業道路上有更多的機會;也有家長的缺憾,因爲自己當年條件所限,想學而沒能實現,所以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彌補;更多的是從衆心理,別人家孩子都學樂器,要是我們家孩子不學,就會輸在起跑線上。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學琴?

袁來爸媽建議家長們遵照以下提問,像做心理測試一樣在心裏畫上鉤鉤或叉叉。

學樂器,興趣重要嗎

案例:琴童孟孟(琴齡5年)

孟孟6歲第一次到袁來爸爸這裏學琴時,腦袋一直是朝左上方擰着的。這擺明了他不想學琴,袁來爸爸爲避免又一個孩子浪費時間、浪費金錢、浪費精力,特意花了一下午的時間跟孟孟和孟孟媽交流。

袁老師剛開口問了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學琴?”

孟孟就扯着嗓子喊起來了:“我不想學小提琴,我要吹號,我媽非讓我學小提琴。”

孟孟媽又扯着嗓子叫回去:“學小提琴以後考學能用上,拉起來也比較帥。”

顯然,學小提琴並不是孩子的興趣,而是家長權衡後的選擇。即便家長的選擇是正確的,但孩子不願意,在學琴的一開始就產生逆反心理,最終結果肯定是一門樂器也學不好。

袁老師先了解了孟孟想學吹號的真正原因,原來學校有個鼓號隊,他看到高年級的男孩穿着隊服站在隊伍的前方覺得特別帥,於是萌生了想要學吹號的想法。

找到了事件的起因,袁老師開始有針對性地化解。首先,他告訴孟孟,想學吹號?可以,但需要等幾年。吹奏類樂器對肺活量、氣息以及上牙的整齊度都有一定的要求,6歲的孩子肺活量有限,氣息控制不好,而且還沒有完全換牙,不適合馬上開始學吹奏樂。袁老師誘導孟孟,可以先學小提琴,在樂理、樂感等方面打好基礎,等大一點兒再像高年級的哥哥一樣學吹號。

孟孟覺得袁老師說得有道理,跟媽媽約定10歲以後學吹號,然後欣然開始學小提琴。後來,孟孟告訴袁老師,他不學吹號了,要堅持學小提琴。原來他發現吹號是一羣人在表演,而拉小提琴是他一個人表演,一羣人觀看。他覺得拉小提琴更有成就感,決定對學習小提琴這件事從一而終。

在與孩子出現矛盾時,做家長的不妨以退爲進。我們先退一步,在與孩子之間形成個“緩衝地帶”,有些並非原則上的問題可以採取中庸的解決之道,這樣問題往往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僵持不下要好得多。

家長和孩子之間有時候就像拔河一樣,你進我退,你退我進。我們是成年人,大方一點兒先退一步又有什麼關係呢?

何必跟小孩子計較。

像孟孟媽這樣用自己的決定來代替孩子興趣的家長不在少數。更有一類家長與之相反,他們完全尊重孩子的興趣,尊重到毫無原則的程度。

案例:琴童亮亮(琴齡1年)

亮亮媽領着亮亮來學琴的時候神采奕奕,見到袁來爸爸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袁老師,我們家孩子是自己要求學小提琴的。他就喜歡小提琴,就想學,我們還猶豫,他說他的生日願望就是學小提琴,所以我們就送他來了。”

旁邊的其他琴童媽媽羨慕得不得了:“啊呀,你的孩子真好,哪像我們家孩子是硬逼着來的,每天都要我連哄帶騙。”

羨慕吧?

對不起,你羨慕得太早了。

雖然沒有官方統計數據,但以袁來爸爸教琴多年的經驗來看,來學琴的孩子分爲三類:

第一類,興趣型:對學琴超有興趣,自己積極主動要求學琴。

第二類,盲從型:對學琴抱着無所謂的態度,媽媽讓我來學琴,我就來嘍。

第三類,排斥型:討厭學琴,對學琴極度反感,被父母硬押着來學琴的。

第一類超有興趣型琴童約佔琴童總數的20%,100個來學琴的孩子中約有20個在正式開始學琴之前興致勃勃,而這20個孩子在學琴1個月之後還能保持興趣的約有10人,3個月以後還保持高度興致的約有5人,堅持4年的練習依然興致不減的琴童大概僅剩2人。這2人中,如果琴童和家長都能堅持下去,可以考慮走專業路線了。

袁來爸爸教琴13年,學琴學到第五年每天堅持練習2個小時以上,對小提琴興趣依舊的孩子只有2個,其中一個目前已經進入專業音樂學院附中,另一個準備報考音樂學院。

就學琴的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國內學習鋼琴、小提琴等西洋樂器的年齡集中在5歲左右,對於這個年齡的幼兒園小朋友來說,尊重他的興趣學琴似乎更加不切實際。

袁來小朋友某日從幼兒園回來後聲稱他要學鋼琴,袁來媽媽細問了以後才知道,原來幼兒園新來了一位實習老師,對他特別好。這位老師上音樂課的時候邊彈鋼琴邊帶他們玩遊戲,還讓他當“領頭”的,基於“愛屋及烏”的情感,袁來小朋友決定學鋼琴。

之後沒多久,袁來爸爸去幼兒園參加親子同樂會,演奏了幾首小朋友喜歡的曲目,馬上有幾個孩子跳出來奶聲奶氣地說:“袁來爸爸,我要學小提琴,我要學小提琴……”

如果再找個拉大提琴的爸爸去幼兒園演奏,相信又有孩子想學大提琴了。

之前提到對學小提琴超有興趣的亮亮在3個月之後對學琴漸失興趣,一年後父母決定放棄學琴。

是否讓孩子憑自己的興趣去選擇所學的樂器?要依照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來決定。

·對於6歲以前沒有明確自我主張的小朋友,還是應由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學琴的具體事宜。

·對於已進入小學,養成一定學習習慣的孩子,家長不妨帶孩子多接觸幾種樂器,帶他一起欣賞音樂會,讓他直觀感受不同樂器的音樂魅力。最後,由家長給出建議,和孩子商議後共同決定是否學琴以及選學哪種樂器。

·對於10歲以上有一定自我主張的孩子,不妨把他們當成成年人看待,告訴他學琴之後將要付出的勞動和收穫的成果,讓他們自己選樂器,做到自己對自己負責。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