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種情緒都需要得到宣泄,孩子的情緒也一樣。讓孩子“不許哭”,我們是清淨踏實了,可孩子的情緒被壓在心裏,就像一顆埋藏着的種子,總有一天它會生長出來,通過孩子的言行宣泄出來,那時候會有什麼後果,我們不敢預料……既然這樣,何不多點耐心,和孩子一起處理好“哭”這件事呢?給孩子宣泄情緒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到什麼是情緒管理,順應孩子的成長學習規律,不是件很暖的事嗎?

曾經聽見某個媽媽向我抱怨她的孩子特別容易鬧情緒。一鬧情緒就哭個不停。

而她又是天生那種受不了孩子哭的人。一聽到孩子大哭大鬧,自己的脾氣也跟着就上來了。往往丟下一句“不許哭”。孩子被她生氣的樣子嚇到了,停止了哭聲。但之後,孩子變得越來越不配合,越來越不聽話。

她把這故事跟我一說,說之前太寵孩子了,現在也不知道怎麼辦。

我想,也許有時候對孩子說“不許哭”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辦法。

哭,是孩子情緒發泄的一種途徑。一旦家長讓孩子不許哭,會帶來許多危害。比如,孩子內心會變的害怕,膽小,變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挫折。不讓孩子哭,也會造成孩子負面情緒的積累。

一旦無法在哭中獲得一些宣泄,孩子就會去別的地方尋找宣泄的途徑,比如去幼兒園欺負別人,或者在家中搞破壞,使用暴力等。一旦經常在父母面前哭的時候被強行制止,孩子就會變得隱忍,與父母的關係也會受到阻礙。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簡單來講,哭,是孩子表達情感的一種渠道。孩子的哭聲,也是一種語言,背後有很多不同的含義。有的時候,孩子的哭,是一種抗議。有的時候,是一種發泄。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悲傷和委屈。

我在網上看了一些文章,大都說不要對孩子說“不許哭”,然後正確的做法就是安撫孩子的情緒,與孩子擁抱,包容孩子等。有的時候,我覺得這有點不太現實啊。畢竟大人也是人,情緒也容易受到孩子影響。尤其是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如果單純站在孩子的角度,讓大人去包容孩子的做法,我反而覺得太理想化,而忽略了大人的感受,甚至有的時候,大人根本不可能做到。

因此,很多家長本身也知道不應該對孩子說“不許哭”,但是卻不知道怎麼做。真的在氣頭上也就管不了那麼多了,先罵了再說。

今天我們就談談,在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家長該如何處理。

要控制孩子情緒,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第2張

首先,在孩子大哭大鬧的這個場景中,家長應該瞭解,在場的不是隻有孩子一人,在場的還有自己,甚至更多的人。

當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勢必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有可能是因爲孩子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有可能因爲被家長批評或者其他的原因。然而,當孩子大哭大鬧停不下來的時候,作爲在場的家長,一開始不應該馬上去關注孩子哭鬧這件事,首先應該先去想想自己此刻的感受。因爲有時候,我們無法控制孩子的情緒的時候,應當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自己的情緒不應該受到孩子情緒的影響。能做到這一點非常不容易,但是至少應該先控制好自己,不去對孩子說“不許哭”,或者說一些更能激起孩子負面情緒的話語。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第3張

如果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好,可以進入到下一步了。

父母對孩子哭鬧的反應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第4張

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時候,應該是什麼都聽不去進去的了。“不許哭”或許會讓孩子哭的更激烈。

如果跟孩子講道理溝通無效,那麼下一步,家長就只能“無視”孩子的哭鬧了。

因爲孩子潛意識裏瞭解自己哭鬧會對父母造成一定的衝擊,哭鬧是孩子的武器。很可能可以改變父母原本的意圖,而讓自己獲得某些勝利。所以父母親的反應對解決孩子哭鬧是非常關鍵的。

有的家庭,在家裏就有爸爸扮黑臉,媽媽扮白臉的習慣,甚至爸媽扮黑臉,爺爺奶奶扮白臉,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哭鬧就只會去尋找扮白臉的大人。這進一步造成了孩子哭個不停,企圖得到父母甚至長輩的讓步。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第5張

在這種情況下,作爲大人的我們不應該喝止孩子“不許哭”,然後企圖通過“扮白臉”的一方安慰孩子,讓孩子“息怒”。

我的做法是,不要理會孩子的哭鬧,讓他們哭一會兒都沒有關係,然後告訴孩子,沒有人會“扮白臉”,等他不哭了再來找大人。

在這一點上,家長應當堅持自己的做法。可以讓孩子適當的發泄他們的情緒,但告訴孩子,哭完以後,他也不會得到他想要得到的結果。

哭過之後:讓孩子從哭鬧中學習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第6張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千萬不要“打擾“他們。因爲家長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有機可趁”,甚至造成孩子越哭越兇。

家長就當成自己完全不理會,等待孩子哭完,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情緒可能慢慢的得到平靜。這個時候,纔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

其實我想,很多時候,哭鬧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與其不讓孩子哭,還不如告訴孩子,好好感受自己的“哭”,讓自己好好了解和學習如何管理情緒。

當孩子到了三四歲這個階段,孩子已經完全瞭解到自己有各種情緒的表達的年齡段。有一次我家小松也大哭大鬧的。等他稍微平復,然後我就模仿了一下他哭鬧的樣子。沒想到他看着我說,媽媽,你不許哭,只能鬆鬆哭。

這麼做,比讓孩子“不許哭”更好 第7張

我問他,我爲什麼不能哭?小松說,因爲鬆鬆SAD (悲傷),媽媽HAPPY(高興)。然後我馬上說,鬆鬆SAD,媽媽也會SAD, 如果鬆鬆HAPPY,媽媽也會HAPPY。聽到這,他半信半疑的擦乾了眼淚。我說,你希望媽媽也一起SAD嗎?他搖了搖頭。

我覺得,當孩子哭完之後,可以讓他學習一些關於情緒的知識。比如,哭代表自己非常的悲傷,與高興是相反的意思,然後他哭鬧,也會讓媽媽不高興。類似這樣的講解,可以讓孩子慢慢了解到“哭”的另外一個作用,除了是情緒的表達,也是一種社交行爲。

同時,家長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就剛纔這件事,告訴孩子對錯。甚至告訴孩子以後應該怎麼做。

孩子和我們大人一樣,也都會有脾氣。有的時候應當多考慮每個人的情緒和感受,給大家一點冷靜和發泄的時間,這樣,比讓孩子“不許哭”來的更有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