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中國的孩子正在瘋狂學奧數,芬蘭卻在壓縮學科教育…

中國的孩子正在瘋狂學奧數,芬蘭卻在壓縮學科教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4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上週讀到一個很熱的話題,感覺衝擊性很大,特來和大家掰一掰:首先是關於國內學而思奧數班的狂熱和家長們的焦慮。原本孩子三年級開始學奧數是大家比較認可的標準,但這條標準線正在不斷下壓,開出了二年級奧數,一年級奧數,幼兒園奧數,託班奧數……

上週讀到兩個很熱的話題,感覺衝擊性很大,特來和大家掰一掰:首先是關於國內學而思奧數班的狂熱和家長們的焦慮。原本孩子三年級開始學奧數是大家比較認可的標準,但這條標準線正在不斷下壓,開出了二年級奧數,一年級奧數,幼兒園奧數,託班奧數……曾有記者問及一位報名託班的家長,爲什麼這麼早就給娃上託班奧數呢,家長很無奈地說,“如果託班不佔坑,後面怕秒不到”。

中國的孩子正在瘋狂學奧數,芬蘭卻在壓縮學科教育…

據說如此名額難求的奧數培訓班上課方式是這樣的,平時學校正常上課需10課時講授的知識點,在培訓班裏只用2課時就講完了。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家長陪讀做筆記,回家還得輔導刷題,否則下次課會跟不上。

很多家長和孩子苦不堪言,但似乎又不得不爲之。

有意思的是,正當我們熱議學而思奧數班種種是非的同時,在西半球,一個歷年在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主要對接近完成基礎教育的15歲學生進行評估,測試學生們能否掌握參與社會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測試中展示出頂級水平的國家——芬蘭,正在進行着非常徹底的教學改革,2016年11月14日,芬蘭教育部發文聲明已從秋季學期開始,打破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課程科目的界限,轉而採取實際場景主題教學。其實這項叫做“主題教學”的教學方式從今年8月份就開始實施,它大大加強了學科合作、交叉的學習與訓練。由於“主題教學”的課時大大增加,傳統學科課時被縮小,英國《獨立報》曾將其報道爲“芬蘭要廢除‘傳統科目’,用‘主題教學’取而代之”,一時鬧得沸沸揚揚。

中國的孩子正在瘋狂學奧數,芬蘭卻在壓縮學科教育… 第2張

什麼是“主題教學”呢?就是說孩子們的學習會以類似“多角度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如何在咖啡館進行日常工作”這樣的主題研究展開。各科的知識,將融合其中,沒有邊界。這兩年芬蘭的教育部門做了很多調查分析,也採集了大量家長和學生們的意見反饋,發現不少孩子在那些更貼近現實,有關於這個世界運作規律的場景主題研究中,更容易理解掌握各科知識,於是,芬蘭的“主題教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兩者形成了很強烈的對比。在中國,我們很注重學科本身的深度和系統性,所以從幼兒園、學前班開始,語文就是語文,數學就是數學,課程也由不同的老師來教授。這本來還好,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在瘋狂地精耕單個學科,其他學科的重要性被隱形弱化,奧數成績成爲了王中王;而後者的芬蘭不但沒有死盯一門學科,甚至還壓縮了學科教育,就是孩子上單門數學、科學、歷史、地理等課程的時間比原來減少了,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參與學科大雜燴的主題學習。

看起來是不是都有點兒劍走偏鋒?我們暫不評價孰優孰劣,先來看看美國教育是個什麼情況?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多種族混合,教育也非常多樣化,在這裏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除了公立學校之外,還有大量有着不同理念、不同教學側重點的私立學校、課後學校甚至家庭學校,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學校。

前段時間我走訪了美國東西兩岸和我所在的達拉斯地區的不少名校,這些學校有的帶着濃濃的宗教色彩,有的很放鬆很接美國地氣,有的很優雅帶着歐洲血統,有的非常注重學術水平STEM成績,有的相當強調思維活躍和創造能力……它們都在當地享有盛譽,但風格各異。

在哈佛和MIT所在的Cambridge地區,我去了一所非常有個性,非常注重孩子動手創造能力的私立學校。走進去之後幾乎看不到老師認真講課學生專心聽講的場景,孩子們要不在各忙各的事情,要不三三兩兩圍一起討論問題什麼的,老師就在孩子堆中穿梭,或解答問題,或提供及時的幫助。在校園裏遇到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和他們攀談時,都能感覺到一股撲面而來的熱情洋溢和自信滿滿。

校長介紹說,他們整個學校的教學都以項目爲主,而且做什麼項目也是由孩子投票決定,然後老師再把孩子需要學習的知識點設計融合到項目中去。我很欣賞這樣的學習方式,但同時非常好奇最終怎麼考覈學生的成績。校長解釋到,他們沒有標準的考試和客觀的評分系統,學生表現怎樣,全靠老師主觀判斷評價,是不是很難想象?像這種有“個性”的學校還有一些,當地的教育委員會根據各校的生源質量、教師資質和畢業生去向等多種因素,動態維護了一個映射換算標準,當孩子要轉學、升學的時候,他們就把老師對學生的主觀測評換算成其他學校認可的客觀分數。

校長給我看了他們2016年畢業生的去向表,一屆幾十名畢業生裏,100%上了大學,不少去了藤校,其餘的也幾乎是耳熟能詳的知名大學,究竟是座標太好近水樓臺先得月還是這種教學方式真的很好呢?校長的答覆充滿自信:“我不敢保證我們的教學方式是最優秀的,但肯定是最適合在校每一位孩子的,家長選擇了這裏,就是因爲我們的方式最適合他們的孩子。”

不僅在這些有特色的私立學校,即使在教學相對統一的公立學校,也有適應不同的孩子教學方式,比如到了初中孩子可以開始選修不同的科目,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單個科目的不同難度,還比如我們以前分享過專門爲認知能力比較超前的孩子開設的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天才計劃),爲非英語母語孩子的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英語爲第二語言),爲智力發育相對緩慢的孩子提供的Special Education(特殊教育)等等。

是的,每個孩子都不一樣,當然適合他的教育也應該是不同的。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一個成熟的教育體制,就應該給孩子提供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和選擇自由。而反過來,對於一些非常熱門,但並不適合所有孩子的教育,也需要及時調整。

前幾年美國教育界很流行Maker——創客教育,那時幾乎每個學校有自己的Maker Space(創客空間)。它就像個大型的工具房,裏面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材料,而且都是榔頭鉗子切割機這種真傢伙,孩子們可以在創客空間裏建造各種各樣的東西,通過這種自己動手實踐的方式去學習和掌握知識。最熱的時候甚至很多社區也開設了可供孩子使用的Maker Space。

中國的孩子正在瘋狂學奧數,芬蘭卻在壓縮學科教育… 第3張

不過後來大家漸漸發現,動手實踐的方式是不錯,它調動了一部分孩子的學習興趣,但對於那種雙手協調性不強,也不怎麼好動,但非常喜歡並且擅長思考的孩子來說,並不適合。於是,一度狂熱的Maker創客教育在這一兩年慢慢降溫。

我們的奧數教育也是一樣,它本身是很好,但並不適合所有孩子。

我曾經從國內帶了些奧數的教材和練習題回來,逃逃就挺喜歡,有些題目他也覺得很難,但每次我給他講解後,他還挺享受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能明顯感覺到,他對這類抽象邏輯的思考真還挺感興趣。我覺得這種類型的孩子應該不少,尤其咱們華人孩子。

但同時我想每位家長都很清楚,絕不是所有孩子都適合學奧數。我們讀書的時候就明顯有同學適合學理科,也有同學適合學文科,我們那時也有數學競賽,但也就屈指可數的寥寥幾位同學能參加,得獎的就更少。

以前我們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至少高考還是好幾門學科的綜合考量,二十年過去了,怎麼突然間所有幼小家長和孩子都高度統一地盯着數學,死拼奧數成績了呢?

很多人說目前的學而思奧數現象是因爲它牢牢抓住了家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焦慮心態,我想不是的。教育承載着兩個功能,一個是培養,另一個是篩選,前者往往是被後者牽着走的。當小升初的篩選機制牢牢鎖定了奧數成績時,家長就不得不送孩子上奧數補習班,因爲孩子要繼續在這個遊戲裏玩下去,家長就不能無視遊戲規則啊。而現在的問題在於,這個規則太單一,太不合理,太奇葩了!

是的,即使在教育相對多樣化的美國,也正在反思自省。一個教育體制最能證明它優秀的地方就在於它的自省能力,希望多一些反思的聲音,也希望我們的“相關部門”能重新審視小升初的遊戲規則。

學而思是需要的,奧數也是有用的,

但真不適合每個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